八识表解
八识表解
境非实有
识有境无
见分
阿赖耶识
根身
作意根
身者
气脉
细身
种子识
电脑的比喻
阿赖耶识
末那识
第六识
前五识
从现行到熏习
软体与硬体
电脑升级
业识与气脉
拙火
八识表解
我们继续讲:「八识表解」。本来这题目不属于《楞严经》的范围,然既说到妄识的问题,且我前一阵子又看了一些唯识的经论,所以顺便也把八识,作一番整理。当然整理的结果,还是会跟传统的说法有些不一样。
所以如果你对唯识学根本没兴趣,或者毫无基础;则这一章便可直接略过去,这不会影响到下面的章节。反之,你对唯识学还有兴趣,甚至乃有一些基础;则再来研习本章,便感受非凡矣!
对于八识的问题,我们且看下面的图表:这图表乃从识、见分、相分,这一直细分下来。所以各位听课的时候,虽一方面要听解说;然更重要的,是时时刻刻要对照这图表。事实上,今天这堂课,乃为解释这个图表是怎么画的?所以称为「八识表解」。
八识图表
境非实有
万法唯识者,万法皆依识的作用而得显现;故外境既非实有,亦非乌有。
首先讲唯识的主题:境非实有。为何外境不是实有的呢?因为万法唯识,一切外境都得经由识的分别作用,才能显现;既外境不能单独存在,所以乃非实有也。
很多人都把外境当作客观存在的,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有客观的存在。因为外境,既需透过我们的感官,去观察触受;又得透过我们的知识.经验去诠释判断。因此所认知的外境,都已夹杂了业识的成份。因此一朵花,甲看到的和乙看到的,乃不一样。
现代人以为用「科学仪器」去观测,便是客观而真实的。事实上,用仪器去观测,也只是另一类「缘起」所形成的境相尔。以缘起无自性故,怎会是客观而真实的呢?然现代人之所以用「科学仪器」去观测,只是为得到一种能共通使用的标准而已!所以是共通的标准,而非真实的存在。
境非实有者,从中观而言,既是因缘所生,当非实有;就唯识而论,既依识所变现,当然也是非实有的。以非实有故,既非客观的存在,也不能永恒不变。
然而虽非实有,却也不是乌有─不是无中生有。既缘起,有因有缘则示现,故非无中生有也。同理,既得透过识的了别作用才能显现,当然也非无中生有也。否则,识从那里去了别呢?不能说识,乃来了别「识」也。
当然以上的说法,还是比较偏向于中观的理论,既非实有,也非乌有。而在唯识学中,乃偏向于无中生有,因为一切都是识所变现。因此在唯识学上,乃说是「识有境无」。
识有境无
故识有者,乃为能于缘起中识相故─识乃就相而言,而非实有识也。
境无者,亦为从于缘起中示相故,境乃无自性。
所谓识「有」,是什么意思呢?我们只能说:在不同的缘起中,乃显现出不同的境相、不同的识相。所以这个「有」,就中观而言,既从缘起而现,当非实有的。尤其,识又是流转、幻化的,更不可能是实有的。这也是前面所再三强调的:既从相立识,即是无常.流转.幻化的,当然非实有也。
其次,境的「无」,乃更容易了解。既一切境界皆是从种种不同的因缘中,才能变现,所以唯「无自性」尔─但也不能说是全然的无中生有。
因此这「识有境无」,透过中观的分析,其实就是「境.识」皆空,「境.识」皆无自性尔。因为对一般人而言,既习惯把世界分做两部分:一者称为心识,一者称为境相。故就中观而言:只要再从「心识与境相」的互相缘起,而破除其对「实有」与「自性」的执着,就能转「无明」成「觉悟」也。这岂非更直截了当呢?
而唯识学,就挺迂回的:首先要透过「境是唯识所变现」的程序,将一切说成「识有境无」;然后再从「识的熏习与现行」等过程,再将这个世界变现出来。岂不是很繁复而迂回吗?过去有一位学长,他是学唯识的,故于唯识学的领域中,还小有名气。唯识不是一向讲「识有境无」吗?然而他说:当一部汽车,撞过来时;我还是先跑为妙。而不敢站着说:这汽车是无中生有的呀!让它撞撞看,有什么关系?
所以要把这世间上所有的现象,都说是从阿赖耶识里变现出来的,有时候需经过太多太多的转换手续。比如你去问那些唯识专家,看识怎么从无中生有而把电脑变现出来?这下子就很累了!或者识怎么既把原子弹变现出来,且又炸死那么多人?如那位唯识学者,真能把它说明得很有条理,那就真服了他!
但是就中观而言,文明的进化,本不出缘起的原则。因此顺着文明进化的缘起,所以电脑.原子弹等,皆被制造出来也;乃还不需要经过太多转换的手续。这是首先讲到唯识的大原则─「识有境无」。
凡夫以未见性故,于一真法界中,妄分二相而成「能、所」之对待。然虽在迷地,仍不出真心法界也。然在此中,既不言「真如熏习无明」,更不言「无明熏习真如」也。
凡夫以未见性故,于一真法界中,妄分二相而成「能、所」之对待。这前面已说得很多了。然凡夫虽迷,而妄分二相;但此二相还是不出真心的范围里。这也就说:凡夫所执迷的、所局限的,其实只是真心中的一小部份而已。这从真心而产生的识,乃是最广义的「阿赖耶识」。
因此真心跟妄识的关系,主要在于觉悟与不觉悟的差别尔。因此就不需要更赘言:说什么真如熏习无明,或无明熏习真如之类。记得有位月溪法师者,当看到《大乘起信论》时,便直率地说:这是一部伪论,因为它竟然说:无明还能熏习真如。真如既是不动无为.本自清净者!怎可能还被无明所熏习呢?
对于这一点,我觉得月溪法师还是有些见地,只可惜他犹未参透「性不离相,相不离性」的道理,故只能不断地强调「大乘绝对论」;而不明在绝对的「性」中,乃不妨有相对的「相」在。
因为「心性」既是最宽广无边的,又是最广大涵容的,所以从真心的角度再来看妄识,便比较容易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必在明了真心后,才再来探索妄识的缘故。
从无明妄识而区分为「能所对待」。能相,即是表上的「见分」;而所相,乃是表上的「相分」。
见分
见分,即染净依,亦即是末那识与我爱执藏识─执根身与种子识为我也。
众生既把万法区分为二:以能见者,称为心,即是见分也。所见者,称为物,即是相分也。
其次,更认此「能见之心」为我。于是以此「自我中心」,而分别取舍,故造业烦恼。所以乃称为「染净依」也。所谓「末那识」,末那是指污染的意思,也就是因为有我见,所以成污染。而从我见,必然更衍生我爱、我慢等烦恼,因此末那识又称为「我爱执藏识」。
我们之前曾作比喻:众生的我见,乃于心性的虚空中,截取方隅,而成为一个个的框框,这框框即是见分。而在框框里,所执藏的成份,在唯识学中,乃将之归纳为「根身」与「种子识」。这即是通俗所谓的身与心.或生理与精神两大部份。众生且以此为「我」。
阿赖耶识
阿赖耶识,其有三个层次:
异熟识,一切见分、相分之因果流变皆属之,故此为最广义者,而为最上层之『识』也。
我爱执藏识,此唯指能作、能受之我者。故定义已狭,而为次上层之『见分』者。
种子识,以集一切种子故,而称种子识。故定义最狭,而为更下层之『种子』者。
所以阿赖耶识,其实有广义和狭义的不同。如就广义而言,既万法乃唯识所现,则何者而非阿赖耶识呢?这从万法唯识所定义的阿赖耶识,即是最广义者。
何以其又称为「异熟识」呢?既异时而熟,也异类而熟。也就是从一切因缘果报而有的变化,皆称为异熟也。所以异熟识,既包括内在的见分,也包括外在的相分。以范围最广故,我们把它列在图表上的最高位子,而简称为识。故这「识」,既包括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也包括众生的生命现象。
在这最广义的识下,众生又把它区分为二:一者称为我,另者称为非我。我者,即见分。非我,则相分。
然「我」又是什么呢?乃以能作、能受者为我。比如我眼睛能够看,耳朵能够听,手脚能够动,这称为能作的我。同样,以能感觉到外界的存在.外界的变化,而称为能受的我。一般人既执此为我,当就对之珍爱诃护,故称为我爱执藏识。以其范围,乃比万法唯识的识狭窄些,故为次上层之『见分』者。
第三,一般人又把这个我,再分作二种:一是有形的躯体,而称为根身。二是无形的意识,而称为种子识。故种子识,乃包括我们的思想、观念、情绪、感受、及种种记忆等。也就是一般人所谓的精神生命。于是种子识者,乃从见分中,再减却根身的部份,故范围又比见分小一些,而成为更下层之『种子』者。
所以如说:众生于生死轮回间,是阿赖耶识去投胎的。然是那一层次的阿赖耶识去投胎的呢?当不是最广义的阿赖耶识,以最广义者既到处都是,那还有什么投胎、不投胎的差别呢?其次,也不是根身去投胎!因为前世的身体已死掉了!当不可能去投胎。所以唯「种子识」的部份去投胎!有关这个问题,于下面会讲得更明确。
这也就说;万法唯识的识,或众生轮回的识,其实定义是不同的。故如混为一体,很多延申的诠释,便会搅乱不清。
根身
根身者,众生皆执「能作、能受」者为我;而「能作、能受」者,其唯『根』也。又以根必依托于『身』才存在,故合称…
《楞严新粹 八识表解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