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天人的身體,爲什麼能夠具足五神通呢?因爲天人的身體,本就是細身。而細身者,乃更具彈性方便;故能隨心應用,而展現更大的功能。其實,不只天身是有神通的,中陰身也有神通─當然不及天身那麼圓滿。
細身,雖凡夫的肉眼看不見;但如果證得天眼者或是天人,便能見之無礙也。
這也就是對生命而言,『身』與『心』是分不開的。所以輪回途中,入胎受生者,絕不只是無形的心識而已,還有依氣所形成的細身也。
這也就是,我認定一種觀念:身跟心是分不開的。從最初中觀所謂的「性不離相,相不離性」,到此「身不離心,心不離身」,乃有其一貫相承的脈絡。
以身跟心分不開故,所以非心識單獨去受胎;一定有跟心對應的身在。然是什麼身呢?當非粗身也!因爲粗身已經死掉了,躺在那裏不動了,如何去投胎呢?故唯細身,可能去投胎。而若不是細身的話,誰去出竅?誰來入胎?不可說是心識!以心識既是無形的,何以謂之有出有入呢?
衆生以我見故而受輪回,故就圖表上看,乃是我愛執藏之『見分』者,帶著依『氣』所形成的細身和未現形之『種子識』,去投胎也。
如俗謂:輪回途中,乃是阿賴耶識去投胎的。可是前已說過:阿賴耶識的範圍乃有廣義和狹義的不同,竟是那個阿賴耶識去投胎呢?非最上層的阿賴耶識,因既是無所不在的,即無所謂投胎也。
故就圖表上看,乃是「我愛執藏識」之見分,帶著依『氣』所形成的細身和過去所熏習的『種子識』,而去投胎也。
故《八識規矩頌》謂『去後來先作主公』,其實是有瑕疵的。爲種子識者,乃無「作意.分別.取舍」的作用也。如電腦硬碟裏的資料,乃是被動者,雲何能作主公呢?
所以,于《八識規矩頌》中,講到阿賴耶識時,乃謂『去後來先作主公』。阿賴耶識于死亡時,乃最後離開;而于投胎時,又是最先去者。故于生死途中,它是作主公的,也就是主導掌製者。
然而種子識,其實是沒有分別取舍作用的;所謂「恒而不審」,不審即是無分別取舍的作用也。蓋種子識裏,充其量只是一些資料。就像電腦硬碟裏的資料,是沒辦法自我操作的。所以種子識于生死途中,反而是被帶著跑的,被誰帶著跑呢?被末那識帶著跑,因爲末那識才有作意.分別.取舍的作用也。
種子識
種子識中,爲因緣和合故,有現行者;若因緣未和合故,則爲未現行者。而已現行種子中,乃分『顯』與『隱』兩類作用。顯者,是指從種子而起現行;而隱者,乃指從現行更熏習種子。
種子,爲什麼會現行呢?乃爲種種因緣和合故,才會現行。反之,若因緣未和合故,則稱爲未現行者。
而在已現行的種子中,又有現行和熏習兩種作用。在第八識裏的種子,爲因緣和合故,凸顯于第六識當中,這稱爲現行;所以現行乃比較顯眼。其次,既現行後,由于「思」心所的作用故,更熏習成第八識的種子,就比較沒有那麼顯眼,而稱之爲「隱」。
未現行種子中,再分『名言種子』與『業種子』。如前述『名言種子』乃依存于『業種子』也。
在唯識學中,又把未現行種子,區分爲:名言種子與業種子。什麼是名言種子呢?能夠用語言文字.觀念思惟去形容者,乃稱爲名言種子。而有種種因果相續作用者,都稱爲業種子。所以在定義上,業種子就比名言種子廣泛多了;故名言種子,其實是依存于業種子中。但以名言種子能凸顯在第六識中,所以對其印象反而更深刻些,至于業種子就沒什麼知覺了。
相分中的『和合』,乃是指從根塵的和合,而生觸受也。
以上已解釋「見分」的部分。其次,「相分」乃指外界種種的現象。在相分中,乃有「曾示現者.正示現者及將示現者」的不同。何以爲「正示現者」呢?因爲六根去接觸六塵,所以能從觸生受,故能示現也。簡言之,爲根塵和合故,所以示現也。
也就說已看到了、已聽到了,乃稱爲和合。至于有些雖存在,但未示現,乃以根塵未和合故。所以,未和合的相分,其實是更廣泛的;而和合的相分,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爾。
和合的相分中,再分「空」與「塵」。
在圖表中,和合的項目下,再分爲「空」與「塵」。空,乃是虛空,全無色相與質礙。而塵者,能爲感官所執取者,則爲塵。既感官有五:眼耳鼻舌身,則對應的塵相,亦爲五:色聲香味觸。
至于五塵的色聲香味觸下,更分爲明暗.動靜.通塞.恬變.合離,乃是依《楞嚴經》的說法而附加的。詳細可參考《楞嚴經》。
『作意』『現行』與『和合』乃一體相關,同爲進退。而『氣脈』『未現行』種子與『未和合』相分,亦成對應關系─別業與共業的關系。
以上已將圖表的項目與意義,逐次說明了。所以我們再把整個圖表作整體觀察:
可注意到:『作意』『現行』與『和合』,既位置是對應的,且作用又是相關的。因爲根塵和合,才使我們的種子起現行。故于現行中,我們的意識就起了別作用,而稱爲「作意」也。因此作意、現行跟和合,乃一體相關,同爲進退。故很難說是何者先?何者後?
其次,『氣脈』『未現行』種子與『未和合』相分,亦成對應關系。什麼關系呢?別業與共業的關系。爲何是別業與共業的關系呢?以氣脈與未現行種子,乃是個人的別業。而未和合相分,則是衆生的共業。
集個人的別業,乃成衆生的共業;而衆生的共業,又影響著個人的別業。故稱之爲對應關系。至于氣脈與『未現行』種子的對應關系,則將于〈業識與氣脈〉的課題中,再詳細說明。 所謂『九緣生眼識』,九緣乃指:空、明、境、根、作意、分別依(即第六識)、染淨依(即第七識)、根本依(即第八識)、種子識。如依圖表,則仍有命根、身體、氣脈、和合等。
最後,再看唯識所謂的「九緣生眼識」:乃必九緣和合,才能現起眼識。其中
空緣,就是指虛空。以虛空無質礙故,能看到遠方的物相。
明緣,乃指有光明也。若無光明,以《楞嚴經》的宗旨,非看不見也,而是唯見「暗」爾。
境緣,能爲眼根所取的對象,乃是境也。
根緣,主要是指眼根也。根非能了別者,而只是「見相」之緣爾,在此更可確定矣!
作意緣,非「我」能作意也。而是爲根塵和合故,意乃現起,故稱爲作意爾。
分別依(即第六識),既已作意,則分別識乃隨而了別。
染淨依(即第七識),也就是剛才所講的非作意根。
根本依,就是指第八的阿賴耶識。
種子識,這種子識跟根本依的阿賴耶識,似乎有些重疊。
如用圖表再來審視的話,將會更清楚。8. 之根本依,確實是重疊的。至于命根、形體,還有氣脈者,則被忽略了。
這圖表,就講到這裏爲止。主要在說明八識間的關系,及補充一些我個人的觀點,比如細身、氣脈,還有作意、非作意等問題。
各位若于唯識的名相,還不熟悉,聽起來就會辛苦一點。但如已有這樣的基礎,再去看唯識的經論,我想應會更簡單明了。至于某些對佛法涉獵較深的人,尤其對唯識名相曾研習過者,再來聽,感受乃更加不同。雖我一些看法跟傳統的不太一樣,但何妨參考而開拓思惟的方向呢?
電腦的比喻
下面我們用一種比較現代化的方式─用電腦作比喻,來說明八識間的關系。當然這也牽涉到一個問題:如果你對電腦已用得很熟悉了,聽起來就很相應。反之,若對電腦還是一竅不通的話,就不聽也罷!
阿賴耶識
第八識,比如電腦中可讀寫的儲存設備,如硬碟等。其所藏種子,猶如硬碟裏的資料。
以一部電腦來比喻一個人的生命,故不同的電腦,即代表不同個體的衆生。首先講到第八識,其猶如電腦中可讀寫的儲存設備,如硬碟等。前既說到:第八識有廣義的和狹義的不同。廣義的,乃指萬法,故一切世間現象都已包括在其中。然這裏所講的第八識,且不是最廣義的。既以電腦比喻一位衆生,則在硬碟裏的資料,頂多是種子識。至于我愛執藏識,電腦跟它相關的配備,都可以稱爲「我愛執藏識」。
所謂種子,就是衆生身口意叁業所作的,都會在第八識裏留下印象,或者會變成一種潛伏的力量,而這力量會影響到未來的生命現象。故在唯識學裏,乃把這些儲存在第八識裏的印象.或潛藏的力量,而稱爲種子。于是第八識的種子,乃對應于硬碟裏的檔案。這是簡單講第八識。
末那識
第七識,則如WINDOWS等作業系統。作業系統雖亦是硬碟中之資料,但電腦中一切作業,皆少不得也。又電腦開機之時,作業系統隨即載入;待關機前,作業系統才離開。
下面再講末那識,也就是佛法所謂的我執。關于第七識相當于電腦的那一部份呢?我想了又想,終于覺得它比較像作業系統。電腦不管是最初的DOS系統,或後來的WINDOWS 3.1、WINDOWS 95、WINDOWS 98等,都稱爲「作業系統」。
這作業系統,雖也是安裝在硬碟裏的資料。然而電腦中的一切作業,不管是開啓檔案、編輯檔案,以及儲存檔案,都是透過作業系統去完成的。這種情況就像末那識,雖也是第八識種子中的一部份,但卻有特殊的功能─從我執而造業。
以衆生的一切造作,不管是身行、口行和意行,都是從末那識去造作的。故末那識,乃可稱之爲「造業系統」。而WINDOWS等,亦名爲「作業系統」。名稱如此對應,這是偶然的?還是必然的呢?
如電腦于開機後,作業系統必先載入。故不管你隨後用什麼軟體:文書、簡報、影像、繪圖等,我們可以在很多軟體間切…
《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