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換;但總在作業系統的掌控中。這一直到要關機了,作業系統才會離開。
故就個人的生命期而言,開機乃喻生命的開始,而關機則爲生命的終結。故于生死之間,末那識都在運作中,所謂「既恒又審」。前已講到,「去後來先作主公」的,其實不是種子識。因爲硬碟裏的資料,乃都是被動的─被作業系統所動。甚至有時候,兩部電腦的資料要交流,也是透過作業系統而去操作、完成的。所以「去後來先作主公」者,乃是作業系統的末那識也。
第六識
第六識,則爲于顯示器裏,開啓、編輯、儲存檔案。開啓檔案,乃種子起現行;而儲存檔案,則現行熏種子。
又開啓檔案中,開啓舊檔,爲「本有種子」。開新檔案,乃「新熏種子」。
下面再論第六識,也就是現識。此于電腦中,我乃喻爲顯示器,也就是所謂的Monitor。爲什麼呢?因爲硬碟裏的檔案、資料,除非透過顯示器,否則就沒辦法顯示出來。甚至從開啓檔案、編輯檔案,以及最後的儲存檔案,也都得透過顯示器才能操作的。
所以第六識就像顯示器一般,第八識裏的種子,除非透過第六識,是沒辦法現行的。而感受、思惟、抉擇、記憶等,也都是因第六識才有作用。所以第六識,又稱爲現識、分別識。這名字與顯示器,卻也相當雷同。
用電腦,不管是用什麼軟體,都得操作:開啓檔案和儲存檔案。這比之于種子識,開啓檔案乃如種子起現行;而儲存檔案,卻如現行再熏習成種子。當然開啓檔案,是指開啓舊檔而言,故喻之爲:種子起現行。
然而電腦于開啓檔案時,乃有開啓舊檔和開新檔案的區別。而這在唯識學上,也說到有「本有種子」跟「新熏種子」的差別。
最初唯識學之所以區分「本有種子」與「新熏種子」的差異,乃是爲了解決「衆生如何能從雜染而變清淨?」的問題。既衆生一向就是無明雜染,則難以從雜染中而熏習成清淨的種子。故有些論師乃認爲:應存在「本有」的清淨種子。對于這個問題,我們上次已經說過:雜染與清淨,乃非完全對立的;故不需要建立本有清淨的種子,才能熏習佛法的智慧。
可是既電腦有「開啓舊檔」和「開新檔案」的區別,則何妨以開啓舊檔,比喻爲「本有種子」呢?故「本有」者,非無始以來就存在也。以舊檔者,只要在操作前已儲存于硬碟之內者,都是舊檔也。
其次,若是「開啓新檔」,則喻爲「新熏種子」也。于是本有種子跟新熏種子,便沒有絕對的區隔了;因爲這次的「開啓新檔」,若到下次就變成「開啓舊檔」了。這新舊之間,也只是暫時的假名罷了。
前五識
前五識,爲電腦的輸入.輸出設備。如鍵盤、滑鼠、掃描器、影像捕捉卡、數位相機、數據機及印表機等。
何以謂:前五識乃類似于電腦中,輸入和輸出的設備呢?以眼根,乃是從外面輸入影像資料者;而耳根,爲從外面輸入音訊資料者;至于鼻舌身等亦皆然,可輸入不同類型的檔案。也就是透過五官,故能把外界的資訊,輸入阿賴耶識中。
然前五識不只能輸入,而且能輸出。以能輸出故,衆生因以造業。在電腦中的輸出設備,最常用的首推印表機,其次如投影機.喇叭,及數據機等。而衆生造業,雖有身.口.意叁業,但意業乃第六識所爲。故前五識所造,唯身業和口業爾。
前五識之不離第六識者,以一切輸入.輸出皆必透過顯示器才能操作也。
我們前面已經說過:前五識是依存于第六識,才能有作用的。就電腦的比喻:乃爲不管是那一種輸入或輸出的設備,其必透過顯示器,才能去操作也。而顯示器,其實又是從作業系統去操作的。所以作業系統,才是最內在的掌控者。
從現行到熏習
從前五識所輸入的資料,先搜索比對硬碟中的檔案。若有相關舊檔案,則以開啓舊檔而重新編輯也。反之,則開啓新檔也。比如見某人,若爲舊識者,則以開啓舊檔而重新編輯、再儲存也。若全然未有相關資料,則爲新認識者;乃以開啓新檔而重新輸入。
下面我們再說明:檔案開啓的問題。既前五識,乃能從外部輸入資料。于是這些資料,是要用開啓舊檔的方式去處理?還是用開新檔案的方式去處理呢?
首先要搜尋比對:看現在所要輸入的資料,在硬碟裏是不是已有舊檔案了;若在硬碟裏有相關的舊檔案,則以開啓舊檔的方式,而重新編輯─把舊的印象再加上新的資料,然後再儲存起來。反之,若現在所欲輸入的資料,在硬碟裏完全沒有相關的檔案;則以開啓新檔而編輯儲存之也。
比如說我們見到一個人,一看原早就認識了,爲什麼知道:是早就認識的呢?因爲他的長相、他的聲音,早記憶在心田裏。故一核對,就知道他是某某人。是張叁,就把張叁的檔案開啓出來。是李四,就把李四的檔案開啓出來。若張叁,認識已久,則他的檔案就很大。如李四,乃最近才認識的,于是李四的檔案就比較小。
既把舊檔案開啓後,則再加上新的資料:張叁好象生病了,所以心情不太好等。更把這些資料加以輸入、重新編輯,而再儲存成張叁的新檔案。
若舊識者,已太久未連絡,故檔案搜索不得,乃重新建檔,而爲新認識者。然或那天,卻猛然想起,原早就認識了;故將新舊兩檔案合並爲一。
反過來說,如看到一個人,檔案搜索了老半天,卻沒有任何印象。沒有任何印象,大概就是新認識的吧!于是我們就重頭輸入:他是什麼名字?從那裏來?長相怎樣?談吐如何?一大堆資料著手去輸入.編輯。
不只人是這個樣子,當我們看到一朵花時,也會去回想:這是什麼花呢?是茉莉花?還是文心蘭?如果記憶中完全沒有印象,乃不認識者。于是就去問別人:這是什麼花呢?問清楚了,再于「花」的子目錄下,建立另一個新的檔案。
或許有一種情況,有個人其實是已認識了。但是爲太久沒有連絡了,不只沒有連絡,更從來不去想他。所以現在突然看到了,想都想不起來他是誰!于是既舊檔案搜索不得,故只好建立新的檔案,而把他當作新認識者。然有一天,卻突然想起來:耶!這個人原早就認識了。于是乃把新舊的檔案,合並爲一。
軟體與硬體
軟體的操作,必有相當的硬體作基礎。身體氣脈,即是心識之硬體也。
電腦主要是用來做檔案的,所以基本上是以軟體爲主。但是不管用什麼軟體,都必須有相當的硬體作基礎。
若就生命體而言,軟體即喻指我們的精神,也就是心識也。而硬體則喻指我們的身體。身不離心、心不離身,這是我再叁強調的。而在粗重的身體與細致的心識間,乃有氣脈,用以傳輸和操作。氣脈若在電腦中,即相當于許許多多的電子電路也。
電腦升級
電腦的升級,有軟體的升級和硬體的升級。軟體的升級分叁:a作業系統的更新。b安裝新的程式。c舊程式的更版。
作業系統的更新,猶如悟性的提升,故新的作業系統必然既更方便迅捷,也更周遍涵容。安裝新的程式,猶如生命廣度的增加。至于舊程式的更版,只是細度的增加爾。
用電腦的人都知道,電腦過一段時間後,就要升級。而升級,可分爲軟體的升級與硬體的升級。
首先講軟體的升級。就我所知:軟體的升級,可分作叁個等級:第一是作業系統的更新。比如從DOS的作業系統,到WINDOWS 3.1, WINDOWS 95.WINDOWS 98等。大致而言,新的作業系統都既更簡單方便,也更周遍涵容。亦即既操作比以前更容易,也功能比以前更高明。故作業系統的更新,乃相當于悟性的提升。
爲什麼把作業系統的更新,比喻爲悟性的提升呢?因爲既前面把作業系統比喻爲衆生的我執。故如我執很堅固者,他的包容性一定很小,乃常會跟很多人起沖突的。而經修行後,既在理論上了解,也在體驗上契入,故使我執慢慢淡化了,使心量慢慢打開了。這時,再處理任何人事,一定更得心應手。所以乃對應于作業系統的更新也。
第二是安裝新的程式。比如我本來只有文書軟體,而現在再安裝簡報軟體、繪圖軟體、翻譯軟體等。安裝新的程式,乃對應于生命廣度的拓延。譬如以前沒有接觸過藝術,而現在觸及藝術了;以前沒有深入醫學,而現在深入醫學了。生命廣度的拓延,即使不是質的升級,但還算是量的升級吧!
第叁舊程式的更版。比如文書軟體的從Word 5.0升級成Word 7.0,從Word 7.0,升級成Office 2000。版本既愈來愈新,也算是另一種升級吧!然而以這種升級,只是局部性的功能增強,所以只能對應于生命細度的精致也。
所以必生命的高度、廣度和細度,都提升了,才是全方位的生命也。
通常軟體的升級,必對應于硬體的提升:比如硬碟的擴大、CPU的加快和記憶體的增加等,才有卓效。故修心證悟,亦必對應有身體氣脈的改變才是。
就電腦而言,通常軟體的升級都必對應有硬體的升級,才更有效;尤其以作業系統的更新爲然。比如雖從Win3.1升級成Win98,可是你卻還用原來的Pentium100,或記憶體只有16MB。這樣雖軟體升級了,卻未必能用得更方便也。所以不管是CPU的加快、硬碟的擴大、記憶體的增加。總之,必硬體也一起升級,才真有效。
就傳統的佛法而言,乃都把修行定義在「心性的提升」,這當然是最重要的。然而在心性提升的當下,也應該對應有身體.氣脈的改變才是。雖這一部份傳統的佛法乃講得比較少,但就理論而言,應如此才合理。
所以一個人真修行成就了,也能具足六神通。而六神通者,當不只是心性的…
《楞嚴新粹 八識表解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