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瑜伽治病的原理,則與氣功療法,及按摩、推拿相類似。只是它乃以運動的方式,而達成按摩、推拿的效果。故不同的病,乃對應有特別的動作。然而這些,都是相當專業的學問,非一般人所能知也。
下面,我們乃單獨講:何以禅坐能治病?
禅坐治病
從養氣以調脈
禅坐之所以能治病,主要是爲:能先養氣,再通脈。這首先我們得明白「氣跟脈的關系」:氣如不足,脈就不易通。我們的脈,好象是有彈性的;故如氣力不足,它就撐不開而阻塞矣!如氣力足,才能將之撐開而通行也。
禅坐能養氣
身體的姿勢:以跏趺坐,而能減少能量的消耗
至于禅坐雲何能養氣呢?第一、跟姿勢有關。
相信雖未禅坐者,也大略知道:禅坐是用什麼姿勢。在所謂「七支坐法」中,乃有叁個圓;而圓者,即能使我們氣血較順暢,而減少能量之消耗也。
其次,禅坐的姿勢又類似金字塔的外形,而金字塔的外形也有助于減少能量之消耗。如用物理學來說,乃表面積愈大者,愈容易散熱;故熱帶的地方,人都長得比較瘦長。而在寒帶的地方,人都長得比較矮胖;因矮胖較能減少能量之消耗。所以在冬天裏,很多人自然會將身體緊縮著,此也爲緊縮能減少能量之消耗故也。
因此雖有人主張:禅坐只要身體能放松,愛怎麼坐都可以。其實,這只是短見而已!用正確的姿勢禅坐,即能減少能量的消耗;而能量消耗得少,就能讓內在的氣更充足了。這是首就身體的姿勢而言。
口不語,舌頭頂上颚
其次,禅坐時不能說話,尤其要把舌頭頂住上颚。這也是爲銜接上、下氣脈,而能減少能量的消耗。因此不管是印度的瑜伽,還是佛教的禅坐,都教:要將舌頭頂住上颚。
心不打妄想,置心一處
禅坐時,不只不能打妄想,還要把注意力集中于一處。那一處呢?未必是身體的某處,而是當下所用的方法也。如數息,或念佛皆可。于是以心內攝故,亦能減少能量之消耗。
這也就說,在禅坐的身、口、意叁業中,都能幫助我們減少能量的消耗;故得將氣養足也。既氣已足,又能專注;即有助于通脈,而脈通即能治病。故曰:禅坐能治一切病。
專注的功能
氣雖足,若不專注,則不能穿透也
以靜坐禅修,才能既養氣又專注
故欲調脈者,不只氣要足,且要能集中、專注。如果氣雖足,但心散亂得很,便欲振乏力爾!就一般人而言,是無法集中、專注的,因爲既腦筋在想,嘴也在講,氣雲何能集中、專注于淤塞點呢?
故只有在禅坐時,我們才能將身、口、意真正的放下,而讓身體將氣集中于病患處;因此才能展現出「通脈治病」的功效。所以一個人如能放松、專注,就能使他的病慢慢痊愈也。
生病時的厭倦、消沈,乃爲專注而作准備也
下面我們進一步說明:生病時的厭倦、消沈,乃方便爲放松、專注而作准備哩!相信很多人都有生病的經驗,于生病時很多本來很有興趣的事,都意興闌珊了。本來奮勉激進者,也意志消沈矣!似乎不只身生病,連心也病了。其實,這乃爲治病而作准備爾!
因爲如果你還事事想幹預,念念放不下;雲何能將氣集中、專注于病患處呢?故我們應順著「消沈的意志」,而讓身心放松、休息。如果能更加禅坐,那功效會更好。因此一般人,是有能力讓自己回複健康的。即使你去看醫生,醫生也會勸你:要放松休息啊!
免疫系統的功效
以無爲勝有爲
故放松、休息,其實才是治病的良方!因爲放松,才能讓氣脈順暢;如果很緊張,氣反而不能通了。同樣,休息才能專注;而專注,才能通脈治病也。然而我們卻經常聽人說:若生病了,得趕快看醫生,不然病會愈來愈嚴重。我覺得這當是片面之詞爾!
因爲從我個人禅坐的經驗,可確定地說:能調脈,就能治病;且這調脈,它自己會調,而不需要你再造作什麼、幹涉什麼。這以西醫的系統來講,就是免疫功能。
其實,免疫功能不只能治已生的病,且能防患未生的病,真是「無爲勝有爲」!而我們卻一廂情願地以爲:要具備很多醫學知識,要啓用很多保健偏方,才能維持健康。其實這對身體而言,卻是幹擾多于裨益。因爲我們的身體,比心智更靈敏哩!
身體比心智靈敏
對身體的病,身體乃能自我調節
我們只要不防礙.不幹擾,即可矣
怎麼說「身體比心智更靈敏」呢?在我們禅坐時,其實心智未必能確認:是那條氣脈不通?是那個穴位堵塞?然它即會自己去找到那不通的穴位,而去疏通。這穴位疏通好了,再疏通下個穴位;這氣脈疏通好了,再疏通下條氣脈。先疏通的,一定是較重要的部位。身體自己會安排它的進度、它的功課;比我們用心思去揣摩,用心思去導引,其實是更精准,也更安全。
如這點我們肯定了,才能任憑身體自己去處理;而我們只要不幹擾它、不妨礙它就行了。事實上,我們卻經常自以爲是地在幹擾它、妨礙它。故放松身體,放松心情,讓它自己去調節,這才是最安全、最圓滿的秘方。
從不作意、不分別,而能治一切病─事緩則圓
因此我今天主要要講的一句話,乃「以不作意、不分別,而能治一切病。」然真要達成「不作意、不分別」的境界,唯有透過禅坐的修行,才能相契;而非整天無所事事就能達成也。而達成後,身體就可以順著它的需要,自己去調理;但這樣的治病方法不會那麼快,「事緩則圓」啦!
其實對現代人來說,叁天、五天不看病、不吃藥,也不會惡化;天天看病、吃藥,也未必改善。因現代人的病都是慢性病,而慢性病多與氣血不通有關。故慢性病能用禅坐來調理、改善,乃更究竟也。
從作意分別者,乃能治特別的病─急功近利
且還需要很專精的知識才行
否則藥不對症,更有喪命之虞
而從作意、分別而治的病,卻狹隘多了。比如吃藥,什麼病對何種藥?什麼病紮那幾個穴?什麼病要作那些瑜伽運動?這詳細說下去,學問可就大了。尤其若藥不對症,更有喪命之虞。而禅坐,既能治一切病;又不會有藥不對症之疑慮,爲何大衆反而興趣缺缺呢?
這原因乃有兩種:一、急功近利,如前所言,禅坐雖能治一切病,但速度不會那麼快;而現代人多急功近利,急著看到效果。故甯可看醫生、吃藥,甯可用「氣功療法」;而不願意禅坐。二、一般人乃習慣從「分別相」中,去建立「世間法」;于是愈複雜、愈專精,就仿佛愈高明也。而單純、樸實者,卻被視爲糟粕爾!
醫學進步的假相?
不只能治已病,更且能治未病
不只能治身病,更且能治心病
故所謂「醫學進步」,也是從作意、分別的相法中而說的。然若從不作意、不分別的觀點去看,醫學卻是在退步哩! 目前有關「免疫系統」的說法,雖似較單純而樸實,但也很快被搞得七葷八素了。
而靜坐、禅修,方法其實很簡單,在聽過幾堂課後,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去練習而已!不只單純且不會有藥不對症之疑慮。不只能治已病,且還能治未病。
若氣脈較順暢,則雖有細菌侵襲,也不會被感染成病。雖飲食不多,也不致營養不良。雖辛勤工作,也不會因勞累而生病。故曰:能治未病也。以上是講能治身體的病。
治心病
情緒不穩
進一步是講到禅坐能治心病,可分叁點來講﹕一、情緒不穩,二、妄想紛飛,叁、成見太深。
因氣之偏頗,而造成情緒的失常
從調脈而穩定情緒
首先講情緒不穩。很多人都知道情緒不穩的現象,但未必了解情緒不穩的原因。就我的體認,情緒的不穩定乃跟氣脈的偏頗,有很大的關系。因爲一個人如氣偏上,就比較容易動怒;故生氣時,即臉紅脖子粗。如氣堵在胸部,情緒會受壓抑而郁卒﹗如氣偏下,貪欲就會較重也。
因此一個人于氣血不斷地循環中,有時爲某部位堵塞住了,而使氣血産生偏頗的現象,就會有異常的情緒發生。然自己未必清楚是什麼原因,而造成情緒的不穩定?
如爲氣脈不順而造成情緒的不穩定,則于禅坐一、兩個小時後,即得改善矣!這是從生理的角度,來看情緒的不穩定。
因心爲境轉,而造成情緒之波動
從守一而心不被境轉
其次,于世間中因面臨不同的境界,而心隨境轉者,也會造成情緒的波動。而禅坐用功者,因心偏向于專注、內攝,故比較不會心隨境轉也。即使有一些情緒的波動,也能因很快就察覺到了,而不會延續,甚至擴大也。
就目前的社會來看,現代人的情緒卻愈來愈不穩定。這是因爲資訊愈來愈發達,所以心一天到晚被刺激、被沖擊。既使氣脈更偏頗,也使情緒更不穩定;結果乃惡性循環,每況愈下。這種情況,唯有靠禅坐才能去改善。
在資訊社會中,求新、求變、求刺激的病態心理
唯有用禅修,才能對治
在資訊社會中,很多人還不奢求情緒的穩定,卻一味地求新、求變、找刺激,太穩定了反覺得沒趣!其實這是蠻病態的心理;但在資訊的共業中,乃以之爲常也。故這病態的心理,也唯有靠禅法的見地,才能去改正也。
妄想紛飛
衆生本來就習于攀緣、造作,故不免妄想紛飛
但若妄想紛飛,必然心力不濟,事倍功半
妄想紛飛,其實也差不多,衆生本來就是習慣向外攀緣、造作,所以不免妄想紛飛。因此以前我就調侃說﹕現代人爲什麼常忙著辦活動,或參加活動呢?因爲活著,就是要動;能動,才代表你還活著啊!故如太久不活動了,別人就會忘掉我的存在!所以都忙著活動。
活動太多,妄…
《禅法─從健康到覺悟之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