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過,我們雖然無法揭開這個謎底,最低限度,也該明白這個謎的大概情形,否則,我們的生活,我們的社會,豈不變成一個無聊和愚蠢的綜合了。
能夠將過去與未來,解釋得比較清楚的,除了佛法的因緣和因果,實在找不到更好的方法,佛法講因緣,也講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但在因緣法則中,沒有開始,也沒有結束,地球──我們的世界,雖有它的成長和毀滅,但它沒有老子所說的「太初」或基督教所說的「創世」,也沒有「物極必反」或「世界末日」,地球(或任何一個星球)的形成,是由于許多遊離元素的聚集,並非來自任何神的創造,地球的崩潰,乃是各種物質元素的解散,並不等于全部的消失,一切的生滅現象,在時間上是因與果的永遠延續,在空間上是因與緣的聚散流轉。所以我們對于世界的形成,不必感謝「神」的「恩典」,對于世界的散壞,也不必抱有恐怖的心理。地球,只是我們無窮的生命旅程中的一個旅館,除了地球,我們還有無量數的世界可住。因爲,當我們的地球毀壞之後,太空之中,也許又有一個「新世界」的發現或出現。不過,我們的壽命很短,世界的年齡卻很長,人類有曆史到現在,不過四、五千年,地球形成到目前,卻不知多少億萬年了,況且地質學家告訴我們,地球的年齡還輕得很哩!要等到地球旋轉的速度減低,地面的空氣逃脫,地殼的組織松弛瓦解,那真不知還有多少萬個億萬萬年了,至于地球會不會跟其他的星球相撞,照天文學家的判斷,太空的星球,除了很小很小的流星之外,都各有各的軌道,誰也不會侵犯到誰,唯有彗星(或稱掃帚星)是比較不規則的,但它要和地球碰上一次,實在比中愛國獎券的機會還要難到不知幾千百倍。何況彗星的星體,是一種極其稀薄的空氣(比地面空氣密度還小二十叁萬倍)集團,萬一它和地球接吻,也不致造成世界的末日。
再說時局的演變,和戰亂的結果,是不是也會造成世界的末日,並且有人預言,將來的戰爭,可能以月球爲發射火箭的中心,發射的目標則以地球的任何一個大洲,爲爆炸毀滅的範圍,控製火器的方法,乃用按鈕操縱的無線電波。照這樣說來,只要登陸月球的試驗成功,我們的地球便會面臨死亡了。其實,這些假想,完全是出于懦夫的白日見鬼,我們知道,野心家的侵略,無非是在奪取更多的資源和奴役更多的人口,如果這一個集團,將另一個集團徹底消滅以後,他們所得的是什麼呢?如果將地球搗毀了,他們又准備往那裏疏散呢?太空的星球雖多,但有的離我們太遠,有的卻不適合于此一世界人類的生存。太陽系中的行星,月球離地球最近,但據天文學家研究結果,月球上沒有生物沒有水,連空氣都成問題,至于火星,由光譜的觀測,知道火星的氧氣少于地球的百分之一,水蒸氣少過地球的百分之五,已不是動物生存的環境了。再說如果人類能夠控製太陽系或銀河系乃至整個的太空,那又何必單在地球上戰爭?其實這也是多余的想法。
由于這點理由,我們可以肯定地說,戰爭不會毀滅地球。然而,另外又有人說,現在全球的人口爲二十六億左右,據推算,到五十年以後的中國人口,就有二十六億之多了,那時候,糧食豈不成了問題,糧荒的結果,豈不又是戰爭的導火線?戰爭的目的豈不是在減少人口的大多數?這種悲觀的推測,簡直令人膽寒心悸,因爲由于人口和糧食的等差之中,人類未來的曆史,實在是悲慘世界的寫照!如果真的如此,我們對于目前的和平,根本就不用爭取了。其實這是十九世紀英國人馬爾薩斯人口論的翻版,馬氏曾說,世界之糧食以算術級數增加,而人口之繁殖則以幾何級數增加,並料定那些沒有飯吃的人們,必在大自然的筵席中退位,然而,事實並不如此。因爲他們就沒有想到,人類的社會是進化的,人類的發明也是日新月異的,尤其是人類的發明,並不全部由于戰爭的刺激,如養蠶缫絲的發明、蒸氣機的初創等等,都是進化過程中的自然發展,那麼到了五十年以後的人類,就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來生産糧食嗎?要不然,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,豈不成了莫須有的空想或夢想了?現在且讓我們根據佛法的原則,看看地球世界的遠景。
人們不了解佛法,總認爲佛法是消極悲觀和厭世的,如胡適先生所說︰「因爲厭惡現社會,故懸想那些無量壽、無量光的淨土。」但是梁啓超先生的見解就比較深入了,他說︰「夫佛教本非厭世教也,然信仰佛教者,什九皆以厭世爲動機。」這句話說得非常中肯,但也說明了佛教後天的不幸!佛法本身,乃是積極救世的宗教,尤其還是鼓勵人生美化,啓發社會創造的宗教。因爲學佛的主要宗旨,是在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、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,佛法中有兩句很著名的話:「心佛衆生,叁無差別。」這是說我們的心,和佛和衆生,都是平等的,因此才會引起「無緣」之「大慈」、「同體」之「大悲」的菩薩(救世)精神。同時,佛法雖以「人生是苦」教化世人,然又歌頌「人身難得」贊揚人生的可愛,因爲佛經上說「叁世一切諸佛」,都是由人的境界,證得佛道的。所以佛法絕不厭惡現實的人生社會,並且還將現實的世界,給予無限的希望。佛經上說,釋尊牟尼以後,第二個在地球上成佛的,還有兜率內院的彌勒菩薩,彌勒菩薩在內院中住滿四千歲(約人間的五十七億六百萬年),這在佛教來說,是絕對可靠的,也是絕對真實的,相傳當釋迦世尊入滅以後,十大弟子中頭陀(苦行)第一的迦葉尊者,便拿著釋尊的衣,到雞足山中入定,等待彌勒下生,親自將釋迦的衣交給彌勒,可見佛教對于地球的壽命,有著多麼堅定的信心了。
再說,佛教對于地球世界的遠景,也是非常樂觀的,佛經上說,當彌勒菩薩下生人間的時候,我們的世界,早已有了永久的和平,並且人口衆多,財富無量,沒有煩惱也沒有困難,那時候的人類之中,絕大部分都已信仰佛法,那是一個人間淨土的實現。可見,佛教對于世界的前途,並不像基督教那樣的悲觀和恐怖了,而且這也是可能的展望,更是合理的憧憬。筆者以爲︰近代的世界,雖然時常受著戰爭的威脅,但是人類生命的安全,遠較古代有了保障,例如醫藥的進步、民主憲法和人權的尊嚴,都可說明現代文明的可愛;近代的世界,雖有民主和極權兩大集團的對峙,但是除了政治性的不合作以外,文化和經濟的交流,早已進入了「天下一家」的預備階段,如果政治性的摩擦,一旦求得解決,世界的永久和平,還會不實現嗎?中山先生說,人類社會的生存發展,是在于彼此的互助合作。特別認爲人類之間的矛盾是暫時的病態,統一的和平才是永久的局面,所以中山先生深信「大同世界」的真實性,這與佛教的理想,頗爲相近,因爲佛教主張︰「一切衆生皆有佛性。」如果到達人人都信佛教,個個都是「八正道」(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)的實行者的時候,那不就是人間的淨土嗎?那時候,大家都能集中力量于教育生産和建設方面,科學的發展,社會的安定,人間的富足,可想而知了。如果有人說,要使人人信教,那該多麼困難?但請不要著急,我們的時代,離開彌勒佛出世,還有五十七億六百萬年哩!因爲時間太長,所以佛教徒們,每每祝願彌勒佛早日下生。我們知道,釋迦世尊到現在,不過是二千五百年的光景,正信的佛教徒,卻已占了世界人口相當大的比率。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地下一個結論︰地球是會有一天要毀滅的,但在地球毀滅之前的若幹億萬年,大同世界或人間淨土,卻早已實現了,至于地球毀滅以後的人類世界,又是怎樣?那是下面的一個問題了。
二、人生何處是歸宿?
「人生何處是歸宿?」這是一個哲學問題,也是一個宗教問題,不過,要把這個問題解答清楚的哲學和宗教,卻並不多。西方哲學,偏重于自然物理的探索,所以對人生問題,沒有把握,有一位西方哲學家,把人生比作一個人走在一條山谷間的狹長的橋上,前面看不到盡頭,後面見不到起點,上下也莫測高深,好象在五裏霧中,什麼也不知道。像這樣迷糊與昏沈而恐懼的描寫,的確也說出了多數人的感觸,但是,他們卻沒有得到這個問題的答案。至于西方的宗教──基督教,雖說人生的前面擺著兩條路,不是信了基督,進天國(永生),便是不信基督,下地獄(永死),然而他們卻無法將這問題,求得合理的解決。比如剛出世的嬰兒,是無知的,是無信仰可言的,爲什麼也要下地獄?再如沒有聽過耶稣福音的人,如蘇格拉底,亞裏斯多德,中國的堯舜孔孟,爲什麼也要和暴君尼祿,流寇黃巢乃至所有的頑臣賊子,受著同樣的懲罰,一律都下地獄,這豈不是好歹不分的有失公平?再說中國的儒家,是東方思想的代表之一,儒家是以研究人生哲學著稱的,但他們只限于人本主義的倫理範圍,出生是人生的開始,死亡便是人生的結束,生前死後究竟怎麼樣,孔子則說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了。中國人雖然幻想著有個「泉下」的境界,但那只是幻想而已,因爲誰也沒有去過「泉下」的經驗,所以對死後的問題,儒家是存而不論的。
盡管人生的問題得不到明確的答案,人們卻從來沒有把它忽略過;相反地,盡管人們如何地研究推敲,也不會找到有力的說明。曾有人這樣問過胡適先生︰「人生在世,究竟是爲什麼的?」胡適的回答是︰「現在的人最怕的是有人問他這個問題,得意的人聽著這個問題就要掃興,不得意的人想著這個問題就要發狂。」爲什麼要掃興、要發狂?因爲大家不知道,究竟爲什麼,即使胡適本人,也是一樣。古人說︰「久旱逢甘霖,他鄉遇故知,洞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」,是人生的四大賞心樂事,可是一讀到「落花流水春去也,天上人間?」的時候,又不難聯想到「月有陰晴圓缺,人有悲歡離合」的詞句了。所以每當人們想到生與死的問題時,便會無可奈何地…
《神通與人通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