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影塵回憶▪P1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宗旨,若無動機與宗旨,豈不是多此一舉而已!

  出家十多年,這段的歲月,幾乎把整個青春與歲月,都投入閱覽佛教聖典,偶爾也隨緣寶島南北弘法,我覺得弘法布教是件艱難聖業,雖然是艱難不易的,但是還可以一一克服。

  

  逢值末法時代,外道猖獗,邪見疊起,社會謬論缤紛,佛道不振;因此,正法的樹立與振興,有待發心人士挽回末法狂流,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興亡匹夫有責,佛門四衆弟子,不得有袖手旁觀的想法,多一個人,多一分力量,十個人,十分力量,一千人,一千分力量,如是萬億人,就有萬億人的力量。

  

  佛教太缺乏團結精神,自古以來,始終被欺侮、被挨打、被毀謗、被破害,接著,佛門弟子就自圓其說:佛教徒要忍耐、要行慈悲、要忍辱波羅蜜、要隨緣、不可爭、這是共業、有違反慈悲之心....等等。

  

  基于這點,使得佛教徒始終被貶的下場,在我閱覽聖典的啓示,並不如此,乃至曆代高僧大德們,也有無數發心菩薩,爲教殉身,多得不勝枚舉。

  

  經典的開導有兩大特色:

  

  第一、智慧的教化:就是以正法輔導衆生,令破迷啓悟,離苦得樂,棄邪歸正,因而轉凡入聖。

  

  第二、慈悲的教化:慈悲就是拔衆生之苦,給予衆生之樂。拔苦予樂又有叁種含義:

  

  拔苦予樂叁義:

  一、 正法對治

  二、 以邪對治邪

  叁、 以暴對治暴

  

  一、正法對治

  

  何謂正法對治?正法就是如來覺悟人生與宇宙的真谛。衆生之所以輪回六道,就是不明正法所致,正法不明而惑,對人生宇宙迷妄而廣造諸業,因業受苦,如是輾轉不休不止!若能依止正法而進修,廣明人生與宇宙真谛,即可除惑得明,因而得證菩提(梵語budhi),如此對治,是名正法對治。法王講堂實質動機,就是以正法對治而建立,普令衆生得離苦難,趨向菩提之路。

  

  二、以邪對治邪

  

  何謂以邪對治邪?邪就是邪見不正,思想偏激,如外道無益苦行,大聖佛陀深入邪見稠林,了知邪見之偏執所在,于是,對邪見之法當下洞徹,也就不沾染邪見之法;緊接著,又將邪見之法,慈悲細膩分析給外道明白,使之除惑,破邪顯正,如此對治,是名以邪對治邪。

  

  佛陀的時代,就有九十六種剛強惡劣的外道,邪見紛纭,莫衷一是,大聖佛陀爲了要顯示正法,因而深入邪法,又將正法普施外道,使外道行者,各個都能正覺諸法實相之理,這叫做破邪顯正。

  

  在破邪顯正的過程,外道不能覺悟,免不了會得罪外道,招來種種誹謗、破害、挨打、欺淩、種種事迹。

  

  反觀當今佛教,也同樣面臨外道輩出之際,邪見之法四處漂溢,構成一股危害人類邪見的洪流;佛門弟子,實在有必要挺身而出,爲了正法的延續,爲了讓衆生能得聞正法,爲了保持如來實質正法本懷,我們不可坐視不顧,讓正法衰亡。

  

  佛門四衆弟子們!如今更應該堅定意志,挽救日益頹喪的佛教,大家有這顆赤誠的悲願,聯合四衆弟子,不斷創造因緣,大家要團結,不能不團結,人多力大,團結就是力量,也同樣可以形成一股正法洪流,讓衆生得益,並抵觸外道邪見之法,佛教豈有不興盛之理!

  

  法王講堂創立,有鑒于此,是故,發起佛教團結精神,共同爲教爲法,開辟出轉觀的佛教,使佛教在我們這個時代,更興盛、更輝煌、更燦爛。

  

  叁、以暴對治暴

  

  何謂以暴對治暴?暴就是身口意所引發惡業的流露。比方說:暴力、暴動、暴戾恣(目佳)、暴殄天物、暴跳如雷,由惡的念頭引發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作用,其作用千差萬別,果報亦千差萬別。

  

  國家創設憲法、司法、法律、軍警,這本質真義,是要讓全國國民能依法守法,安定社會,國強民富爲宗旨。因爲,人類思想不齊,錯綜複雜,不易統一,如果人類不能生活在適可的人類軌範,我行我素,如此一來,往往有些人,容易踏入歧途,撥無因果,走極端路線,走暴力路線,走縱欲路線,走恐怖路線,走偏激路線,走斷滅路線,走專製暴政路線,思想懸殊甚大。

  

  所以,國家所創立一切法治,都是爲了讓人類能走入康莊大道,讓人類更幸福,更自由!不至于有殺盜擄掠,奸淫犯科,導致人類惶惶不安,這是國法的實質本懷。

  

  同樣的理由,假使人民不奉公守法,廣造諸惡,心行極端,縱欲恐怖、偏激、暴力等等,此時的國法,就不得袖手旁觀,坐視不顧,就應該執行國法,以武力對治武力,來製衡作用,這就是以暴對治暴。

  

  世間法如此,佛法亦不例外。佛教假使遭遇外道的破壞、誹謗、欺淩、毀滅,這時候,佛門四衆弟子爲了護持佛教,讓正法綿延傳承下去,此時此刻,可爲教爲法挺身而出,甚至護持佛教而殉身,這是無上光榮,是貫徹菩薩道慈悲心的流露,因爲,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不忍勝教衰,所行之方便法,無非令衆生得離苦難,興起大悲心,何以故?因爲佛法難遭難遇,佛法是世間的明燈,能導航出世解脫,是讓衆生證成菩提的寶筏。

  

  佛法是圓通無礙的,具足權實二教,有時候,以白法(正法、善法)度衆生;有時候,以黑法(方便法、惡法)度衆生,法無定法,法無高下,法無有比,應機則宜。

  

  菩薩爲聖教衰微,欲振興佛教,有時候,拋頭顱灑熱血,在所不辭;甚至菩薩爲度化剛強衆生,有時候也會金剛怒目, ,鞭打拳踢,法門不定,其宗旨爲令衆生導歸佛道,這一連串的怒目金剛,與鞭打拳踢,都是菩薩慈悲心權巧方便所演化。

  

  所以我們說,慈悲當下,也具足以暴對治暴之深義。

  

  法王講堂創立與宗旨意義深長,有多層含義,總歸納而言,不外乎弘法利生,讓整體人類,普聞正法,依正法而實踐,因實踐而開悟,因開悟而證道。

  

   現在將法王講堂創立的動機與宗旨,歸納爲六項,

  

  何等爲六項呢?現在分別敘述如下:

  

  法王講堂六項創旨:

  一、 法王講堂真義

  二、 樹立正法眼藏

  叁、 舉辦大專佛學講座與齋戒學會

  四、 定期弘法

  五、 佛學研習

  六、 共修法會

  

  法王講堂真義

  

  何謂法王?法王即是佛之別名。就是于法能自在的意思,法即是世間法語出世間法的總稱,佛于一切諸法自在,故稱法王;王者自在義。凡夫于一切法不得自在,不能堪稱法王。佛(梵語Buddha)已曆經叁大阿僧祇劫修行,已成就叁覺圓滿,叁覺即是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是也。

  

  也可以說福慧修滿之義,福與慧兩者已圓滿具足,故名法王。

  

  法王講堂取名,是來自人人皆有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,有佛性必得成佛,佛是十法界最高尊位,是四生慈父,六道之導師,是九法界所依。

  

  學佛最終目的,就是爲了成佛,因此,講堂取名爲法王講堂。入講堂開發佛性,讓佛性大展流露,普見佛性,稱性起修,早成佛道,故名法王講堂。

  

  外道始終心外求法,舍本逐末,背覺合塵,舍心求佛,不得見性,浪迹天涯,輪回六道;講堂能普勸諸外道,舍離邪見之法,令外道回光返照,得見本性,故名法王講堂。

  

  徘徊叁寶門外之士,乃至不得覺悟者,對人生與宇宙迷妄無知,因而廣行非法,造作諸惡,受無量苦痛者,講堂能令此流之輩,得聞正法,因而覺悟人生與宇宙,使內心達觀,意解真谛,得獲解脫,踏上菩提之路,是名法王講堂。

  

  叁寶弟子,若行門與知見疑惑不堪,信心不足,猶豫不決,進退不得者;講堂能令佛門弟子,行門與知見豁然貫通,自信法義,無惑無動,是名法王講堂。

  

  法王講堂創立動機與宗旨,具足有如是含概之義,以推動如來一代聖教,普令大地衆生,速離苦海,共登覺岸。

  

  樹立正法眼藏

  

  何謂正法眼藏?就是佛的心眼徹見心法,是名正法眼;深廣而萬德含藏,謂之藏。正法眼藏,是禅宗來稱其教外別傳的心印。

  

  法王講堂創立之動機與宗旨,就是要令正法之理,普施一切大衆,如是樹立,稱之爲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

  教內教外有許多人士,喜歡追求感應、求神通、求保佑,如此的著迷外相,治標不治本;不從貪瞋癡淨化,不從明心見性著手,舍本逐末,始終不得開悟,仍然漂流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沈淪生死。

  

  講堂創立的動機,將喚醒這輩苦難無知者,令這輩專求感應,專求神通,專求保佑者,能徹底正見正法眼藏,遠離治標心態而轉向治本心態,講堂將朝此方向而爲,即是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

  凡夫知見不正,始終昧了正法,往往謬論紛纭,無法統一,因此,隨個人知見而爲,就有千差萬別不同果報,六道輪回就在這種情況誕生了。

  

  這輩子我們能學佛,學佛就是學佛的知見,佛的知見最圓滿。

  

  梵網經雲:『轉一切見入佛見,佛見入一切見。』

  

  顧名思義,正見在學佛者心目中,其重要性,就不可言喻了。

  

  法王講堂創立的宗旨,要令正見飄揚在人間,使人類都能普聞如來正法,入如來知見,因而漸證菩提,同登彼岸,朝此方向而爲,即是樹立正法眼藏。

  

  有人知見提不起,邪知邪見,浸在占相吉凶,蔔卦算命,看風水地理,抽簽丟杯筊,問神又問鬼,燒冥紙,燒往生錢,燒庫錢,拜外道鬼神,像這種情況,稱爲邪命,都不如法,有違背如來正法,與天魔外道正等無異,始終漂流在叁寶門外,與佛無緣,永遠沈淪長夜黑暗,做個叁界苦命兒,六道流浪漢。

  

  大聖佛陀以正法布施給我們,我們不但沒有接受,反而接受種種邪命,以邪命爲依靠,甚可憐愍,愚癡無知故…

《影塵回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性空世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