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書著作-性空世界
芸芸衆生,有人因一句佛法而浪子回頭,有人因一句佛法由邪見轉而正見,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大澈大悟,畢竟,佛法是覺悟之法。
衲從事于弘法曆經數寒暑,諸如各佛寺、電視弘法、學校、監獄、全省各縣市文化中心、國父紀念館等,盡心闡述聖教。無常的人生,幻化佛事,水月道場,空幻的歲月,一一無非導歸于曆史上的影塵。
『性空世界』此書之問世,乃集合大藏經六百卷之大般若經精粹法要,是過去于山上閱藏所筆錄,于弘法期間,無不引用大般若經而開導有情,一字一句皆爲如來大智慧所流露,如來演說佛法四十九年,大般若經就說了二十二年之光陰,畢竟,大般若經能令衆生由邪見匡導正見,由我洞澈無我,由凡轉聖,如是破除一切虛妄顛倒執著,前後與性空相呼應,以達成佛陀出世本懷 性空世界。
諸佛出世,皆說本性空義,化導衆生,性空是入聖道得聖道果之根本要階,本性空是十方叁世諸佛所尊所護,本性空即是佛眼。
如本深見法義堂奧,乃出世解脫無上醍醐,不敢心存悭貪、吝法,倍受法喜之下,一一節錄供養我佛門第子,與大地諸有情,共結般若智慧,同登性空世界,與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
諸佛出世, 皆說本性空義, 化導有情; 要聞佛說本性空義, 乃入聖道得聖道果; 離本性空, 無別方便。
過去未來現在諸佛, 住十方界, 爲諸有情宣說正法, 無不皆用此本性空, 本性空即是佛眼。
譬如虛空, 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, 大乘亦爾, 普能含受無數無量無邊有情; 又如虛空, 無來無去無住無見, 大乘亦爾, 無來無去無住無見; 又如虛空, 前後中際皆不可得, 大乘亦爾, 前後中際皆不可得, 叁世平等故名大乘, 菩薩大乘, 具如是等無邊功德。
一切善法、 菩提分法、 若聲聞法、 若菩薩法、 若佛法, 如是一切, 無不攝入般若波羅蜜多。
大乘不異般若波羅蜜多, 般若波羅蜜多不異大乘, 何以故? 若大乘, 若般若波羅蜜多, 其性無二, 無二分故。
一切法皆畢竟空, 畢竟空中, 都無有法可名能證, 可名所證, 可名證處, 可名證時, 何以故? 諸法皆空, 若增若減, 都無所有, 皆不可得。
一切法一性非二, 當知諸法一性, 即是無性; 諸法無性, 即是一性; 如是諸法一性無性, 無造無作; 若菩薩摩诃薩能如實知, 諸所有法, 一性無性, 無造無作, 則能遠離一切執著。
諸法皆空, 五蘊不堅固, 無我無我所, 色是誰色, 受是誰受, 想是誰想, 行是誰行, 識是誰識, 諸法皆空,
離我我所。
般若波羅蜜多者, 一切聲聞、獨覺、菩薩、 如來能到彼岸,故名般若波羅蜜多。
菩提以何爲義? 證法空義、 證真如義、 證實際義、 證法性義、 證法界義, 是爲菩提義。
以何義故名爲佛陀? 所謂: 隨覺實義, 現覺實法, 通達實義, 如實現覺, 于一切法, 自相共相, 有相無相,
自然開覺等等, 故名如來。
諸法自性, 即是無性, 無性不能現證無性。
佛說一切法, 皆以無性爲其自性; 若一切法, 皆以無性爲其自性, 誰染誰淨? 誰
誰解?
勝義谛者,即本性空, 此本性空, 即是諸佛所證無上正等菩提。
何謂空解脫門? 觀一切法自相皆空。
何謂無相解脫門? 觀一切法遠離諸相。
何謂無願解脫門? 觀一切法遠離所願。 叁解脫門亦名叁叁摩地。
諸法自性空, 非聲聞作、 非獨覺作、 非菩薩作、 非如來作、 亦非余作, 有佛無佛, 其性常空, 此即涅槃, 無生無滅故。
一切法都無實有, 離我我所, 皆以無性而爲自性, 本性空寂、 自相空寂; 唯有一切愚夫異生, 迷謬顛倒。
善用智慧分別萬法、萬境, 于清淨本性而不動, 名爲解脫, 亦名登彼岸。
本性空是十方叁世諸佛之正法眼藏, 是生死度涅槃之寶筏。 涅槃是空性義、 寂滅義、 不生不滅義 、 法身義。
菩薩摩诃薩, 欲疾證得一切智智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, 般若即是智慧。
菩薩摩诃薩, 欲拔一切煩惱習氣, 應廣學諸法自性空, 共登正覺。
菩薩應以無住而爲方便, 安住于空性, 能住所住, 不可得故。
菩薩摩诃薩, 欲超越聲聞與獨覺地, 應廣學般若波羅蜜多。 菩薩摩诃薩即是大菩薩之義。
何緣菩薩複名摩诃薩? 菩薩于大有情衆中, 定當爲上首, 以是緣故, 複名摩诃薩。
菩薩摩诃薩, 發金剛喻心, 決不退壞, 由此心故, 于大有情衆中, 定當得爲上首。
勤求無上正等菩提, 利樂有情, 故名菩薩, 具如實覺, 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無所執故, 複名摩诃薩。
菩薩摩诃薩, 安住般若波羅蜜多, 以無所得而爲方便, 應圓滿叁十七菩提分法, 是叁十七菩提分法, 不可得故。
般若波羅蜜多, 就是到一切法究竟彼岸, 亦稱智慧到彼岸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六種神通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知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別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世世常見諸佛, 恒聞正法, 得佛覺悟, 蒙佛憶念教誡教授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佛身, 具叁十二大丈夫相, 八十隨形好, 圓滿莊嚴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世世常憶宿住, 終不忘失大菩提心, 遠離惡友, 親近善友, 恒修菩薩摩诃薩行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生佛家入童真地, 常不遠離諸佛菩薩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 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, 一切有情見者歡喜, 發起無上正等覺心, 速能成辦諸佛功德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五眼, 所謂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 應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 應如是觀, 菩薩但有名, 佛但有名, 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, 五蘊六根六塵但有名, 四大因緣但有名, 以不可得故空, 但隨世俗假立客名, 諸法亦爾, 不應執著。
菩薩摩诃薩爲大施主, 施諸有情無量無數無邊善法, 是真福田, 生長勝福, 因而圓成佛道。
恒與般若波羅蜜多速得相應, 在所生處常得值佛,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, 能令般若波羅蜜多, 漸得圓滿。
菩薩摩诃薩, 與般若波羅蜜多恒相應故, 從此處沒, 生余佛土,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 在在生處, 常得值遇諸佛世尊,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, 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 終不離佛。
有菩薩摩诃薩,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 方便善巧化身如佛,
入地獄傍生鬼界, 若人若天, 隨其類音爲說正法,
令獲殊勝利益安樂。
六度不可得, 不得聲聞、 不得獨覺、 不得菩薩、 不得如來, 何以故? 于菩提道中, 一切法皆不得故。
雖能圓滿一切佛法, 而于諸法, 無執無取,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。
菩薩摩诃薩, 得淨慧眼, 于一切法非見不見, 非聞非不聞, 非覺非不覺, 非識非不識。
諸菩薩摩诃薩, 由得如是清淨佛眼, 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智慧境界, 無所不見、 無所不聞、 無所不覺、 無所不識, 于一切法, 見一切相。
菩薩成熟有情, 嚴淨佛土, 乃至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 常不離佛。
若正問言: 何法能攝一切善法? 應正答言: 甚深般若波羅蜜多。
若菩薩摩诃薩, 欲得如是清淨五眼, 當學般若波羅蜜多。
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 于一切法善達實相, 了知其中無染淨故。
般若波羅蜜多, 最尊最勝, 最上最妙, 具大勢力。
菩薩摩诃薩, 得六神通, 不生欲界, 不生色界, 不生無色界, 遊諸佛土, 從一佛國至一佛國, 供養恭敬尊重贊歎無量如來, 應正等覺, 修諸菩薩摩诃薩行, 漸次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。
諸法畢竟不可得, 性非有故, 既然非有, 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如來, 皆不可得, 六根六塵、 四谛十二因緣、 六度萬行、 叁十七道品、 乃至一切空不可得, 皆爲名法假施設。
菩薩摩诃薩, 應如是覺, 名假施設, 法假施設, 是故不應著一切法。
有爲界不見無爲界, 無爲界不見有爲界, 何以故? 非離有爲施設無爲, 非離無爲施設有爲故。
菩薩摩诃薩,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 于一切法都無所見, 于一切法無所見時, 其心不驚不恐不怖, 于一切法心不沈沒, 亦不憂悔。
菩提心應知不應著, 何以故? 是心非心本性淨故。
菩薩摩诃薩, 無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, 我我所執所纏擾故, 心便住于一切法中, 由此心住一切法, 由加行故, 不能攝受般若波羅蜜多, 不能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 不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, 不能成辦一切相智。
菩薩摩诃薩, 修行般若波羅蜜多, 應以本性空觀一切法, 作此觀時, 于一切法心無行處, 是名菩薩摩诃薩無所攝受叁摩地, 此叁摩地, 微妙殊勝, 廣大無量, 能集無邊無礙作用, 不共一切聲聞獨覺。
一切相智, 非取相修得, 所以者何? 諸取相者皆是煩…
《性空世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