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本上人佛书著作-性空世界
芸芸众生,有人因一句佛法而浪子回头,有人因一句佛法由邪见转而正见,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大澈大悟,毕竟,佛法是觉悟之法。
衲从事于弘法历经数寒暑,诸如各佛寺、电视弘法、学校、监狱、全省各县市文化中心、国父纪念馆等,尽心阐述圣教。无常的人生,幻化佛事,水月道场,空幻的岁月,一一无非导归于历史上的影尘。
『性空世界』此书之问世,乃集合大藏经六百卷之大般若经精粹法要,是过去于山上阅藏所笔录,于弘法期间,无不引用大般若经而开导有情,一字一句皆为如来大智慧所流露,如来演说佛法四十九年,大般若经就说了二十二年之光阴,毕竟,大般若经能令众生由邪见匡导正见,由我洞澈无我,由凡转圣,如是破除一切虚妄颠倒执着,前后与性空相呼应,以达成佛陀出世本怀 性空世界。
诸佛出世,皆说本性空义,化导众生,性空是入圣道得圣道果之根本要阶,本性空是十方三世诸佛所尊所护,本性空即是佛眼。
如本深见法义堂奥,乃出世解脱无上醍醐,不敢心存悭贪、吝法,倍受法喜之下,一一节录供养我佛门第子,与大地诸有情,共结般若智慧,同登性空世界,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诸佛出世, 皆说本性空义, 化导有情; 要闻佛说本性空义, 乃入圣道得圣道果; 离本性空, 无别方便。
过去未来现在诸佛, 住十方界, 为诸有情宣说正法, 无不皆用此本性空, 本性空即是佛眼。
譬如虚空, 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, 大乘亦尔, 普能含受无数无量无边有情; 又如虚空, 无来无去无住无见, 大乘亦尔, 无来无去无住无见; 又如虚空, 前后中际皆不可得, 大乘亦尔, 前后中际皆不可得, 三世平等故名大乘, 菩萨大乘, 具如是等无边功德。
一切善法、 菩提分法、 若声闻法、 若菩萨法、 若佛法, 如是一切, 无不摄入般若波罗蜜多。
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, 般若波罗蜜多不异大乘, 何以故? 若大乘, 若般若波罗蜜多, 其性无二, 无二分故。
一切法皆毕竟空, 毕竟空中, 都无有法可名能证, 可名所证, 可名证处, 可名证时, 何以故? 诸法皆空, 若增若减, 都无所有, 皆不可得。
一切法一性非二, 当知诸法一性, 即是无性; 诸法无性, 即是一性; 如是诸法一性无性, 无造无作; 若菩萨摩诃萨能如实知, 诸所有法, 一性无性, 无造无作, 则能远离一切执着。
诸法皆空, 五蕴不坚固, 无我无我所, 色是谁色, 受是谁受, 想是谁想, 行是谁行, 识是谁识, 诸法皆空,
离我我所。
般若波罗蜜多者, 一切声闻、独觉、菩萨、 如来能到彼岸,故名般若波罗蜜多。
菩提以何为义? 证法空义、 证真如义、 证实际义、 证法性义、 证法界义, 是为菩提义。
以何义故名为佛陀? 所谓: 随觉实义, 现觉实法, 通达实义, 如实现觉, 于一切法, 自相共相, 有相无相,
自然开觉等等, 故名如来。
诸法自性, 即是无性, 无性不能现证无性。
佛说一切法, 皆以无性为其自性; 若一切法, 皆以无性为其自性, 谁染谁净? 谁
谁解?
胜义谛者,即本性空, 此本性空, 即是诸佛所证无上正等菩提。
何谓空解脱门? 观一切法自相皆空。
何谓无相解脱门? 观一切法远离诸相。
何谓无愿解脱门? 观一切法远离所愿。 三解脱门亦名三三摩地。
诸法自性空, 非声闻作、 非独觉作、 非菩萨作、 非如来作、 亦非余作, 有佛无佛, 其性常空, 此即涅槃, 无生无灭故。
一切法都无实有, 离我我所, 皆以无性而为自性, 本性空寂、 自相空寂; 唯有一切愚夫异生, 迷谬颠倒。
善用智慧分别万法、万境, 于清净本性而不动, 名为解脱, 亦名登彼岸。
本性空是十方三世诸佛之正法眼藏, 是生死度涅槃之宝筏。 涅槃是空性义、 寂灭义、 不生不灭义 、 法身义。
菩萨摩诃萨, 欲疾证得一切智智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, 般若即是智慧。
菩萨摩诃萨, 欲拔一切烦恼习气, 应广学诸法自性空, 共登正觉。
菩萨应以无住而为方便, 安住于空性, 能住所住, 不可得故。
菩萨摩诃萨, 欲超越声闻与独觉地, 应广学般若波罗蜜多。 菩萨摩诃萨即是大菩萨之义。
何缘菩萨复名摩诃萨? 菩萨于大有情众中, 定当为上首, 以是缘故, 复名摩诃萨。
菩萨摩诃萨, 发金刚喻心, 决不退坏, 由此心故, 于大有情众中, 定当得为上首。
勤求无上正等菩提, 利乐有情, 故名菩萨, 具如实觉, 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无所执故, 复名摩诃萨。
菩萨摩诃萨, 安住般若波罗蜜多, 以无所得而为方便, 应圆满三十七菩提分法, 是三十七菩提分法, 不可得故。
般若波罗蜜多, 就是到一切法究竟彼岸, 亦称智慧到彼岸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六种神通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知一切有情心行所趣差别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世世常见诸佛, 恒闻正法, 得佛觉悟, 蒙佛忆念教诫教授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佛身, 具三十二大丈夫相, 八十随形好, 圆满庄严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世世常忆宿住, 终不忘失大菩提心, 远离恶友, 亲近善友, 恒修菩萨摩诃萨行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生佛家入童真地, 常不远离诸佛菩萨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 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世世具诸相好端严如佛, 一切有情见者欢喜, 发起无上正等觉心, 速能成办诸佛功德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五眼, 所谓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 应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 应如是观, 菩萨但有名, 佛但有名, 般若波罗蜜多但有名, 五蕴六根六尘但有名, 四大因缘但有名, 以不可得故空,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, 诸法亦尔, 不应执着。
菩萨摩诃萨为大施主, 施诸有情无量无数无边善法, 是真福田, 生长胜福, 因而圆成佛道。
恒与般若波罗蜜多速得相应, 在所生处常得值佛,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, 能令般若波罗蜜多, 渐得圆满。
菩萨摩诃萨, 与般若波罗蜜多恒相应故, 从此处没, 生余佛土,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 在在生处, 常得值遇诸佛世尊,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, 乃至无上正等菩提, 终不离佛。
有菩萨摩诃萨,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, 方便善巧化身如佛,
入地狱傍生鬼界, 若人若天, 随其类音为说正法,
令获殊胜利益安乐。
六度不可得, 不得声闻、 不得独觉、 不得菩萨、 不得如来, 何以故? 于菩提道中, 一切法皆不得故。
虽能圆满一切佛法, 而于诸法, 无执无取, 以一切法自性空故。
菩萨摩诃萨, 得净慧眼, 于一切法非见不见, 非闻非不闻, 非觉非不觉, 非识非不识。
诸菩萨摩诃萨, 由得如是清净佛眼, 超过一切声闻独觉智慧境界, 无所不见、 无所不闻、 无所不觉、 无所不识, 于一切法, 见一切相。
菩萨成熟有情, 严净佛土, 乃至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 常不离佛。
若正问言: 何法能摄一切善法? 应正答言: 甚深般若波罗蜜多。
若菩萨摩诃萨, 欲得如是清净五眼, 当学般若波罗蜜多。
修行般若波罗蜜多, 于一切法善达实相, 了知其中无染净故。
般若波罗蜜多, 最尊最胜, 最上最妙, 具大势力。
菩萨摩诃萨, 得六神通, 不生欲界, 不生色界, 不生无色界, 游诸佛土, 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 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无量如来, 应正等觉, 修诸菩萨摩诃萨行, 渐次证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。
诸法毕竟不可得, 性非有故, 既然非有, 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如来, 皆不可得, 六根六尘、 四谛十二因缘、 六度万行、 三十七道品、 乃至一切空不可得, 皆为名法假施设。
菩萨摩诃萨, 应如是觉, 名假施设, 法假施设, 是故不应着一切法。
有为界不见无为界, 无为界不见有为界, 何以故? 非离有为施设无为, 非离无为施设有为故。
菩萨摩诃萨,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 于一切法都无所见, 于一切法无所见时, 其心不惊不恐不怖, 于一切法心不沉没, 亦不忧悔。
菩提心应知不应着, 何以故? 是心非心本性净故。
菩萨摩诃萨, 无方便善巧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 我我所执所缠扰故, 心便住于一切法中, 由此心住一切法, 由加行故, 不能摄受般若波罗蜜多, 不能修行般若波罗蜜多, 不能圆满般若波罗蜜多, 不能成办一切相智。
菩萨摩诃萨,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, 应以本性空观一切法, 作此观时, 于一切法心无行处, 是名菩萨摩诃萨无所摄受三摩地, 此三摩地, 微妙殊胜, 广大无量, 能集无边无碍作用, 不共一切声闻独觉。
一切相智, 非取相修得, 所以者何? 诸取相者皆是烦…
《性空世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