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影塵回憶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來正法無緣!永遠無法證成菩提嗎?

  

  第二、能與一切衆生廣結美好善緣故。比方:你上廁所,廁所是他所清掃的,豈不是他已經跟你廣結了善緣嗎?假使一天有十個人上廁所,他就得到十人的功德,有一百人上廁所,他可得到一百人的功德哩!

  

  正因爲如此,所以,我入佛寺,在適可的情況,都選擇清掃廁所這份功德,畢竟,法法平等,法無高下,法無有比故。

  

  正信佛門弟子,一旦歸依叁寶,要懂禮敬叁寶,禮敬佛寶而不禮敬法寶與僧寶者,稱之不如法;禮敬法寶而不禮敬佛寶與僧寶者,亦稱之不如法;禮敬僧寶而不禮敬佛寶與法寶者,稱之不如法。

  

  是故,叁寶乃佛教的全體,缺一不可,一即叁、叁即一,佛即是法、法即是僧,佛法僧叁寶彼此正等無異。

  

  大藏經雲:『佛在僧數。』

  

  表示僧團是佛陀慧命的擴展與延續,又何況佛陀本身也是出家人,是整體僧團中的一份子,也是僧寶,所以佛寶也是僧寶;那麼,法寶由佛陀所證悟,由佛所宣揚,是故,佛寶亦是法寶,法寶由佛寶而來故;佛由法而悟,由法而生,由法而證,是故法即是佛。

  

  學佛者當下能低聲下氣,禮敬叁寶,這是很不容易之事;若禮敬叁寶能自在,這自性功德是不可思議的,剛學佛者,要做到禮佛禮法禮僧,身心能自在者,實在要下很大的功夫:

  

  過去有一位學佛不久的居士,已經歸依叁寶,平時對禮敬叁寶的觀念不清楚,正念始終提不起來,有朝一日,這位虔誠的叁寶弟子,來佛寺找我,對佛法教義不明白,要我開示佛法。

  

  首先,請法師開示必須禮敬僧寶,這是佛門中應有的禮儀,由于這位居士平常沒有禮敬僧寶的觀念,于是內心相當不自在,雙眼觀望四周一環,禮敬僧寶深怕別人看見,四周沒人的情況之下,以最快的速度,連忙五體投地禮敬僧寶,再以最快的速度,馬上又爬起來,雙目注視四周圍,哇!還好!幸好旁邊無人,沒有被人看見,假使給別人看見了,這是多麼不好意思,尴尬!害羞!自尊!

  

  我站在他的旁邊,他的小細節小動作,我看得一清二楚,當時的我,內心有許多說不出的感想:『這位虔誠的居士何苦呢?爲什麼不理念又穩重的禮敬僧寶!卻心慌意亂,而且不自在的禮敬僧寶,實在太辛苦啦!這麼一禮敬僧寶,他因恐怖顫栗而死亡的細胞,不知有幾萬個單位?

  

  可憐的仁者!實在有必要對叁寶有所正見,理念叁寶實質本懷,如此一來,對自己會更上一層樓,有莫大的助益與成就。』

  

  

  我終于出家了

  

  出家(梵語pravrajya)修行是我最大的願望,別無選擇,未出家前廣植福田,到佛寺培養福報,聽經聞法,閱覽經典,又在叁寶前發出修行之願,今天能夠出家成就,就是發願的成就,有願必成。

  

  發願有多層的意義,大略而言有五種,何等爲五?敘述如下:一、目標之義。二、希望之義。叁、歸宿之義。四、力量之義。五、因果之義。

  

  一、 目標之義

  

  修行者也好,社會上的人士也好,有學佛無學佛都好,我們要完成一件事,只要懇切的發願,依願而實踐,必定會如我們的願,如果不發願,就等于沒有目標可循可依,既無目標可依可循,怎麼能夠實踐我們理想呢?豈不是盲沖直撞,沒有方向,沒有軌道可著手!如何成就我們的事業呢?

  

  所以,每當我們發願之際,當下就具備有目標的含義。

  

  二、希望之義

  

  發願當下,就已具足希望的含義,何以得知?因爲發願當下就是希望能達成目的地,希望願的順利,有希望做起事情才有意義,假使活在世間,沒有一點希望,豈不是得過且過,行屍走肉,虛度光陰嗎?所以說,當人要有希望,沒有希望,活等于沒有活,因希望而活,沒希望亦等于人生交了白卷一張,空空洞洞來人間,又空空洞洞離開人間。

  

  人活在世界,若充滿了希望,他的生命是富裕的,光明的,乃至充滿活力的世界,所以我們說,當發願情況之下,已具足希望的含義。

  

  叁、歸宿之義

  發願當下,已具足歸宿之含義,何以故?因爲在發願之際,我們了知發此願是爲達成究竟圓滿,此究竟圓滿就是歸宿之義。

  

  比方說:我發願要成佛,乃至度衆生。結果我依願而行,最後終極確實如我所願,到達彼岸,這個彼岸就是歸宿的真義,是故,發願的當下,已具足歸宿的含義。

  

  四、力量之義

  發願當下,已具足力量之含義,何以得知?因爲在發願當下,有一股無形的精神力量支持我們,這股無形精神力就是發願而來的,使得我們的作爲能得心應手,從中無所障礙,能逐漸突破我們的順逆之境,這一連串的作爲,當下就是力量的法力在推動。

  

  那麼,力量從何而來呢?要知道,力量從發願而來,是故,每當發願之際,即已具足力量之要素。

  

  五、因果之義

  當發願之際,即已具足因果之含義,如何而說呢?因爲發願當下,固然是因的開始,何嘗不是要成就果的來臨呢?我們要正見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的真谛,才能如實理念因果的定律。

  

  換句話說,因(梵語hetu)是理,果(梵語phala)是事的圓滿;無因不成果,也就是無理不成事,事由理生;同樣的理由,無果不成因,果從因中來,也就是無事不生理。

  

  因與果是息息相關,不相舍離,如影隨形,始終在一起,無有距離。

  

  那麼,因果從何而來呢?就是從發願而來,起心動念就是因,起心動念的成就即是果,發願就是起心動念而來,同時起心動念就是因與果的推動與延續,若圓滿因果的過程,即是發願圓滿過程。所以,我們說,發願當下就已具足因果之含義。

  

  我出家之前天天發願,發願就能産生莫大的力量、目標、希望、因果、歸宿,因爲每天發願,在八識田中每天種下出家的力量、目標、希望、因果、歸宿哩!

  

  到因緣成熟之際,不想出家也得出家,因爲整顆心都是出家的因緣種子,這無形強而有力的出家意志,就會自然帶動我們出家修行,諸位同參!你們說是嗎?

  

  出家也必須具備無量劫所種的善根,以及今生所廣植的善根,兩者相輔相成,達到出家條件的成熟。

  

  高僧大德雲:『莫謂袈裟(梵語kasaya)容易得,只因累劫種福田。』

  

  因此,我們在學佛的曆程,要多種福田,多植善根,培福培慧,以促成將後出家的資糧!

  

  諸位同參們!善根有深厚與淺薄之分,善根有強與弱之分,善根有多世與少世之分,善根有早成熟與慢成熟之分。

  

  因此,在人生的過程,經曆一切酸甜苦辣,曆盡滄桑,有些人早覺悟,有些人遲遲才覺悟,甚至一生都不能覺悟,有些人一旦覺悟,當下就沖得快,萬緣放下,如野馬般的奔馳;但也有一些人進一步,又退一步,進退不定,不能提起勇猛精進之心。

  

  嗚呼!無常(梵語anitya)迅速,一氣不來便成隔世,生死業海至深無盡,一墮叁塗萬劫難複,吾人何幸而得人身,又何幸而獲聞正法,今生不辦好生死大事,更待何生度此生死呢?

  

  所以,我們要趁此善根好好進修,勿怠勿忽,雜阿含經比喻世間有四等馬,四等馬比喻四等善根,何爲四等馬呢?分別如下:

  

  四馬警喻:

  一等、顧見鞭影而馳。

  二等、鞭著毛尾而馳。

  叁等、鞭杖小侵而馳。

  四等、鐵椎刺傷著路。

  

  一等、顧見鞭影而馳

  

  第一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待鞭打,就知道被打是很疼痛的,因此,就知道往前驅馳。比喻一等善根的人,看見別人受苦受難,自己不必受苦難,當下就知道人生無常,時勢變遷之速,自然善根流露,就知道修行,爲證悟菩提而努力。這是第一等馬來比喻第一等善根之人。

  

  二等、鞭著毛尾而馳

  

  第二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還不知道要被打,一定要馬鞭輕著毛尾,才知道被打是疼痛的,因此,才肯往前奔馳。比喻二等善根的人,看見別人受一切苦難,不但不能覺悟,還須要受點芝麻之苦才能覺悟,因覺悟再修行。這是第二馬來喻第二等善根之人。

  

  叁等、鞭杖小侵而馳

  

  等叁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而且馬鞭輕著毛尾也不走,要小小一鞭打,有疼痛的滋味,才肯往前奔馳。比喻叁等善根之人,看見別人受盡苦難,不但不覺悟,而且自己也曾經受點小苦,也還是不覺悟,要到達受苦之際有滋味,才能覺悟人生之苦,因而發心修行。 這是第叁等馬比喻第叁等善根之人。

  

  四等、鐵椎刺傷著路

  

  第四等馬,看見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還當作沒有一回事,不但馬鞭輕著毛尾不走動,而且鞭杖小侵也不走,非要鐵椎刺骨傷身,方肯奔馳。比喻四等善根之人,看見別人受盡一切苦難,非但不能自覺,而且自己也受了小苦,也還是無法覺悟,甚至再加點苦難,還是不能覺悟,一定要到苦不堪言,痛苦萬千,走投無路之時,才能漸清醒過來,善根才一一的流露,因流露才日益踏入修行的階段。這是第四等馬來比喻第四等善根之人。

  

  學佛之人對自已的環境、本身、和佛法,應有這幾點警愓與自覺。

  

  古德常雲:『我見他人死,我心熱如火;不是熱他人,看看輪到我。』

  

  如果學佛有這種心境,看見他人死,自己的心熱如火,而不是熱他人,看看早晚輪到我;這是多麼能夠自覺,能夠回光返照的一面寶鏡,又何嘗不是一匹第一等的良馬!又何嘗不是第一等善根人也!

  

  涅槃經雲:『得人身者,如爪上塵;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。』

  

  在六道輪回不息的我們,應該省思當人的可貴,不得任意舍棄難得的今生,若舍此身,思複爲人,如高山頂上,胡亂垂…

《影塵回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性空世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