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線,而穿針孔;亦如大海浮木,盲龜伸頭,欲出板洞,其機緣之數,寥寥無幾!
且一旦墮于余道,學佛就困難了,不論天鬼地獄(梵語naraka),壽命都非常的久遠;即使墮入畜牲道(梵語tiryagyoni-gati),壽數雖較短促,卻恐輾轉多生,始終難以見佛聞法。
如舍利弗在祇園精舍看見一只螞蟻,已經過七尊佛之久,至今九十一劫,仍受蟻身,不得解脫。
梵網經雲:『勿輕小罪以爲無殃。水滴雖微,漸盈大器。剎那造罪,殃墮無間。一失人身,萬劫不複。壯色不停,猶如奔馬。人命無常,過于山水。今日雖存,明亦難保。衆等各各一心(梵語eka-citta),勤修精進,慎勿懈怠懶惰睡眠縱意。夜即攝心,存念叁寶(梵語tri-ratna)。莫以空過,徒設疲勞,後生深悔。』
出家剃度儀式
出家(梵語pravrajya)剃度是人生最大轉捩點,是出離生死的關鍵,是轉凡入聖的起點。
中華民國六十九年四月八日是我出家的日子,晴朗的天氣,地點在桃園市叁元街宏善寺,由恩師上淳下(日告)上人爲我剃度,時間是早上八點,內心很達觀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與出家的剎那分界,內心很達觀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與出家的剎那分界,心裏默念著佛號,這是踏入佛門的第一關,落發爲沙門(梵語saramana)參加觀禮者寥寥四人,不盛況,不隆重,但意義深長,莊嚴肅穆。
首先唱香贊,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(叁稱),次誦大悲咒、十小咒、心經、摩诃般若波羅密多(叁遍)。
慈悲爲懷的恩師開口道:『心源湛寂,法海淵深,迷之者永劫沈淪,悟之者當處解脫(梵語vimoksa);是故,叁世諸佛離塵成道,曆代祖師不染世塵,故得天魔外道拱手歸正。出家之德 ,上報四重恩,下濟叁途苦,念佛如是,禮佛當情,爾今專情拜辭國王父母養身之恩,後不拜也。』
剃度爲我開示法要,句句聽得一清二楚,然後,恩師執持剃 頭刀雲:
善哉大丈夫 能了無常路 棄俗取泥洹
希有難思議 毀形守志節 割愛侍師親
出家宏聖道 誓度一切人
剃度恩師慈悲,在我頭上用剃頭刀儀式化剃叁刀,口念著:
金刀剃下娘生發 除卻塵勞不淨身
圓頂方袍僧相現 法王座下又添孫
唵悉殿都曼多羅 跋陀耶 娑婆诃(叁遍)
歸依佛 得菩提道心常不退
歸依法 薩般若得大總持門
歸依僧 息诤論同入和合海
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
剃度禮儀前後叁十分鍾,剃度恩師苦口婆心一再叮咛:『出家的最終目的,在于證成無上佛道,因成就佛道而廣度一切衆生,十方諸佛皆如此,我輩亦如是;學佛之人,心裏要常存感恩報恩的意念,父母、師長、衆生、國家對我們有莫大的恩典,叁寶是喚醒我們法身慧命的救星,學佛者必須緬懷報恩之念。
今天你有緣分出家,要禀持初發心的動機,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無安,如同火宅,在道業上勇猛精進,不要怕順逆境的考驗,要深入經藏,悲憫衆生,以智慧突破學佛之障礙,最後,必成佛道。』
恩師所闡述的佛法,我都一一牢記在心底,片刻未曾忘懷,畢竟,善知識難遭難遇:
恩師又繼續開示道:『在家要有人格,出家要有僧格,人活在世間,就是這個格調最爲尊貴;在家守護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,出家善持叁壇大戒,堅持戒律就是最尊貴的人格與僧格;出家人不要任意攀緣在家俗人,千萬不得貪著名與利。
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諸法,如膠如漆,易染汙自性,貪不得,五欲六塵之法,無有實體,空幻如化,了不可得,佛門弟子若如是共識,將不受外境所轉,自性自然而定,因定發慧,因慧破煩惱,如是漸入解脫矣!』
剃度恩師本身十叁歲童貞出家。曾親近慈航菩薩,白聖長老,忏雲大法師...等等,由于年少出家,謙虛穩重,自己很肯上進,日夜鑽研戒律,深入經藏,可謂飽學之士,德高望重,四衆雲集,堪稱當今佛教界之龍象也。
如本所以能出家修行,亦蒙恩師之點化,此恩此德爲人弟子不可忘本,若忘本有失孝道,亦失佛門之傳承,罪過無量矣!
當恩師爲我取法號之際,特別強調法號意義:恩師雲:『如本者,如即是諸法如義,本者法性本具足,不可忘本,佛性(梵語buddha-dhatu)本具足,更無缺欠,不可舍本逐末,棄佛性逐外境,不可堪稱如本;回光返照,照見如如本性,是名如本。』
恩師爲我取如本這個法號,又解釋這名字,當下法喜充滿,高興得不得了,維持十多年,天天憶念師父爲我取的法號,如此思惟,的確對道業上有莫大鼓勵與助益,功德無量!
出家修行是一件神聖的使命,是轉凡入聖的钜業,非小量小智所能爲也,不但獨善其身,且還要兼善天下;不但自己要成就佛道;同時,也要呼喚一切六道衆生清醒,因清醒覺悟而來學佛,因學佛而成就佛道;如此自度度人,自利利人,人溺如己溺,自救又救人,這就吻合出家神聖之真谛與動機。
與朋友家屬的辯論
出家修行免不了有難關,障礙重重圍困,必須一一克服;但要出家與不出家關鍵所在,還是操縱在自己意志,別人動搖不得。出家已肯定之後,該辦的皆已辦,其它細節問題,可以慢慢解困,不要爲了細節問題,而把出家的根本給否認掉,這豈不是很冤枉嗎?
所以,既然要出家修道,千萬牢記一句話:不要舍本逐末,本末倒置,如此理念在心頭,始終不會有顛倒之事,帶來後悔或痛惜之後遺症。
畢竟人生短暫,出家與在家在此一念分野,成與敗、得與失,賴此一念,一念定乾坤,一念定江山,一念定成敗,一念定在家與出家。
人的一生,往往只有一次機會,機會一失,調頭來已遲,追不上趕不及,成千古恨,曆史上豈不是有如此事例,所以說:差之毫厘,失之千裏,不可不慎!
理智與感情始終是一體兩面的,理智之時無感情,感情之時無理智;理智之時,心地光明,無束無縛,自由自在,解脫自得;感情之時,內心憂悶,煩躁不得自在,心性自縛自束,痛苦綿綿。
感情淨化就是理智,理智被庸昧愚癡所遮蔽,理智即成感情;感情與理智是一心作,心能理智,心也能感情,理智與感情的作爲,完全操縱在我們的心,看我們如何來處置而已!
出家修行是理智的作爲,要負荷這理智持續不斷,乃至不動不搖,實在不容易,因爲,無量劫來,衆生皆依五欲六塵爲命,分秒不得舍離五欲六塵之樂,染心生塵,貪著欲望,當作本來該如此,人生不以五欲六塵相依爲命,要依止什麼?內心的惆怅,寒心恐怖,于是,不得自在!
出家就是徹底淨化感情的束縛,解脫貪瞋癡煩惱的毒害,依如來正法,正見人生真谛與宇宙真谛,使內心的無明淨化,對世間無迷惑.就不至于造一切惡業,而召感一切苦果,因此,帶來種種不如意,隨業漂流,浪迹天涯,永處黑暗,輪回六道。
學佛就是學這點,這點清楚之後,稱爲正見(梵語samyag-drsti),有正見才不會顛倒,人生不顛倒,理念即現前,理念一現前,出世解脫之心逐漸開花,開花必然結果,結果當下就是徹底完成出家之動機與目的,簡單一句話,出家修行就是讓清淨法身複活而已!
有一天,一位很知己的俗家朋友,當我出家過後,尋找我的蹤迹良久,很難得找到了,他的面色很火大,一言不發,一看就知道他在生我的氣,我請他進入佛寺,彼此安坐在地毯上:
朋友迫不及待開口道:『張正坤啊!你是不是人?人總是有感情的,沒有感情不是人,你太無情啦!你什麼都好,就是太無情這點我最討厭!』
我說:『黃居士請息怒!答案你都說出來了,我還說些什麼呢?你說沒有感情不是人,不是人就是佛嘛!還诤什麼?』
朋友很火大說:『你不要跟我說風涼話,我什麼都聽不懂,只要你回家我就懂啦!』
我說:『黃居士啊!你這種表現就是感情化的流露,感情化是有得失的,感情是情緒浮動的,感情是無常變化的,感情是美中不足的,感情是染汙痛苦的根源。
大聖佛陀正覺感情的真義,所以能身心泰然,心境始終是甯靜的,安詳的、和諧的、統一的。
人所以無法得到內心的甯靜與安詳,就是感情化的貪著世間,拼命追求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之欲樂,在得失中、成敗中,認真執著,是故,情緒永遠不得穩定,煩惱痛苦之事也就接踵而來,你明白嗎?』
朋友開口道:『舍棄親戚朋友不顧因而出家,出家有什麼好處?』
我說:『出家的好處,不是叁言兩語所能道盡,你如果想要明白出家有什麼好處,請您冷靜聽下去,相信有助于您對佛法的認識。
出家修行是需要不需要的問題,當然好處極多,比方說;你爲什麼要吃飯?因爲你肚子餓,所以你需要吃飯,你爲什麼要讀書?因爲你不識字,不懂得爲人處事,內心無知,所以你需要求學讀書。
你爲什麼要結婚?因爲你需要傳宗接代,你怕以後絕嗣,又怕年老之後無人照料,又怕以後獨自一人太無聊,所以你需要結婚.
同樣的理由,因爲六道輪回是缺陷的,是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如是循環終無止息,是痛苦煩惱根源所在,爲了解脫六道輪回,免受生死輪回的束縛,根本截斷生…
《影塵回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