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线,而穿针孔;亦如大海浮木,盲龟伸头,欲出板洞,其机缘之数,寥寥无几!
且一旦堕于余道,学佛就困难了,不论天鬼地狱(梵语naraka),寿命都非常的久远;即使堕入畜牲道(梵语tiryagyoni-gati),寿数虽较短促,却恐辗转多生,始终难以见佛闻法。
如舍利弗在祇园精舍看见一只蚂蚁,已经过七尊佛之久,至今九十一劫,仍受蚁身,不得解脱。
梵网经云:『勿轻小罪以为无殃。水滴虽微,渐盈大器。剎那造罪,殃堕无间。一失人身,万劫不复。壮色不停,犹如奔马。人命无常,过于山水。今日虽存,明亦难保。众等各各一心(梵语eka-citta),勤修精进,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。夜即摄心,存念三宝(梵语tri-ratna)。莫以空过,徒设疲劳,后生深悔。』
出家剃度仪式
出家(梵语pravrajya)剃度是人生最大转捩点,是出离生死的关键,是转凡入圣的起点。
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四月八日是我出家的日子,晴朗的天气,地点在桃园市三元街宏善寺,由恩师上淳下(日告)上人为我剃度,时间是早上八点,内心很达观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与出家的剎那分界,内心很达观的意境,明白今天是在家与出家的剎那分界,心里默念着佛号,这是踏入佛门的第一关,落发为沙门(梵语saramana)参加观礼者寥寥四人,不盛况,不隆重,但意义深长,庄严肃穆。
首先唱香赞,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(三称),次诵大悲咒、十小咒、心经、摩诃般若波罗密多(三遍)。
慈悲为怀的恩师开口道:『心源湛寂,法海渊深,迷之者永劫沉沦,悟之者当处解脱(梵语vimoksa);是故,三世诸佛离尘成道,历代祖师不染世尘,故得天魔外道拱手归正。出家之德 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,念佛如是,礼佛当情,尔今专情拜辞国王父母养身之恩,后不拜也。』
剃度为我开示法要,句句听得一清二楚,然后,恩师执持剃 头刀云:
善哉大丈夫 能了无常路 弃俗取泥洹
希有难思议 毁形守志节 割爱侍师亲
出家宏圣道 誓度一切人
剃度恩师慈悲,在我头上用剃头刀仪式化剃三刀,口念着:
金刀剃下娘生发 除却尘劳不净身
圆顶方袍僧相现 法王座下又添孙
唵悉殿都曼多罗 跋陀耶 娑婆诃(三遍)
归依佛 得菩提道心常不退
归依法 萨般若得大总持门
归依僧 息诤论同入和合海
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
剃度礼仪前后三十分钟,剃度恩师苦口婆心一再叮咛:『出家的最终目的,在于证成无上佛道,因成就佛道而广度一切众生,十方诸佛皆如此,我辈亦如是;学佛之人,心里要常存感恩报恩的意念,父母、师长、众生、国家对我们有莫大的恩典,三宝是唤醒我们法身慧命的救星,学佛者必须缅怀报恩之念。
今天你有缘分出家,要禀持初发心的动机,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无安,如同火宅,在道业上勇猛精进,不要怕顺逆境的考验,要深入经藏,悲悯众生,以智慧突破学佛之障碍,最后,必成佛道。』
恩师所阐述的佛法,我都一一牢记在心底,片刻未曾忘怀,毕竟,善知识难遭难遇:
恩师又继续开示道:『在家要有人格,出家要有僧格,人活在世间,就是这个格调最为尊贵;在家守护五戒(梵语panca silani),出家善持三坛大戒,坚持戒律就是最尊贵的人格与僧格;出家人不要任意攀缘在家俗人,千万不得贪著名与利。
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诸法,如胶如漆,易染污自性,贪不得,五欲六尘之法,无有实体,空幻如化,了不可得,佛门弟子若如是共识,将不受外境所转,自性自然而定,因定发慧,因慧破烦恼,如是渐入解脱矣!』
剃度恩师本身十三岁童贞出家。曾亲近慈航菩萨,白圣长老,忏云大法师...等等,由于年少出家,谦虚稳重,自己很肯上进,日夜钻研戒律,深入经藏,可谓饱学之士,德高望重,四众云集,堪称当今佛教界之龙象也。
如本所以能出家修行,亦蒙恩师之点化,此恩此德为人弟子不可忘本,若忘本有失孝道,亦失佛门之传承,罪过无量矣!
当恩师为我取法号之际,特别强调法号意义:恩师云:『如本者,如即是诸法如义,本者法性本具足,不可忘本,佛性(梵语buddha-dhatu)本具足,更无缺欠,不可舍本逐末,弃佛性逐外境,不可堪称如本;回光返照,照见如如本性,是名如本。』
恩师为我取如本这个法号,又解释这名字,当下法喜充满,高兴得不得了,维持十多年,天天忆念师父为我取的法号,如此思惟,的确对道业上有莫大鼓励与助益,功德无量!
出家修行是一件神圣的使命,是转凡入圣的钜业,非小量小智所能为也,不但独善其身,且还要兼善天下;不但自己要成就佛道;同时,也要呼唤一切六道众生清醒,因清醒觉悟而来学佛,因学佛而成就佛道;如此自度度人,自利利人,人溺如己溺,自救又救人,这就吻合出家神圣之真谛与动机。
与朋友家属的辩论
出家修行免不了有难关,障碍重重围困,必须一一克服;但要出家与不出家关键所在,还是操纵在自己意志,别人动摇不得。出家已肯定之后,该办的皆已办,其它细节问题,可以慢慢解困,不要为了细节问题,而把出家的根本给否认掉,这岂不是很冤枉吗?
所以,既然要出家修道,千万牢记一句话:不要舍本逐末,本末倒置,如此理念在心头,始终不会有颠倒之事,带来后悔或痛惜之后遗症。
毕竟人生短暂,出家与在家在此一念分野,成与败、得与失,赖此一念,一念定乾坤,一念定江山,一念定成败,一念定在家与出家。
人的一生,往往只有一次机会,机会一失,调头来已迟,追不上赶不及,成千古恨,历史上岂不是有如此事例,所以说: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,不可不慎!
理智与感情始终是一体两面的,理智之时无感情,感情之时无理智;理智之时,心地光明,无束无缚,自由自在,解脱自得;感情之时,内心忧闷,烦躁不得自在,心性自缚自束,痛苦绵绵。
感情净化就是理智,理智被庸昧愚痴所遮蔽,理智即成感情;感情与理智是一心作,心能理智,心也能感情,理智与感情的作为,完全操纵在我们的心,看我们如何来处置而已!
出家修行是理智的作为,要负荷这理智持续不断,乃至不动不摇,实在不容易,因为,无量劫来,众生皆依五欲六尘为命,分秒不得舍离五欲六尘之乐,染心生尘,贪着欲望,当作本来该如此,人生不以五欲六尘相依为命,要依止什么?内心的惆怅,寒心恐怖,于是,不得自在!
出家就是彻底净化感情的束缚,解脱贪瞋痴烦恼的毒害,依如来正法,正见人生真谛与宇宙真谛,使内心的无明净化,对世间无迷惑.就不至于造一切恶业,而召感一切苦果,因此,带来种种不如意,随业漂流,浪迹天涯,永处黑暗,轮回六道。
学佛就是学这点,这点清楚之后,称为正见(梵语samyag-drsti),有正见才不会颠倒,人生不颠倒,理念即现前,理念一现前,出世解脱之心逐渐开花,开花必然结果,结果当下就是彻底完成出家之动机与目的,简单一句话,出家修行就是让清净法身复活而已!
有一天,一位很知己的俗家朋友,当我出家过后,寻找我的踪迹良久,很难得找到了,他的面色很火大,一言不发,一看就知道他在生我的气,我请他进入佛寺,彼此安坐在地毯上:
朋友迫不及待开口道:『张正坤啊!你是不是人?人总是有感情的,没有感情不是人,你太无情啦!你什么都好,就是太无情这点我最讨厌!』
我说:『黄居士请息怒!答案你都说出来了,我还说些什么呢?你说没有感情不是人,不是人就是佛嘛!还诤什么?』
朋友很火大说:『你不要跟我说风凉话,我什么都听不懂,只要你回家我就懂啦!』
我说:『黄居士啊!你这种表现就是感情化的流露,感情化是有得失的,感情是情绪浮动的,感情是无常变化的,感情是美中不足的,感情是染污痛苦的根源。
大圣佛陀正觉感情的真义,所以能身心泰然,心境始终是宁静的,安详的、和谐的、统一的。
人所以无法得到内心的宁静与安详,就是感情化的贪着世间,拼命追求五欲(梵语panca kamah)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之欲乐,在得失中、成败中,认真执着,是故,情绪永远不得稳定,烦恼痛苦之事也就接踵而来,你明白吗?』
朋友开口道:『舍弃亲戚朋友不顾因而出家,出家有什么好处?』
我说:『出家的好处,不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,你如果想要明白出家有什么好处,请您冷静听下去,相信有助于您对佛法的认识。
出家修行是需要不需要的问题,当然好处极多,比方说;你为什么要吃饭?因为你肚子饿,所以你需要吃饭,你为什么要读书?因为你不识字,不懂得为人处事,内心无知,所以你需要求学读书。
你为什么要结婚?因为你需要传宗接代,你怕以后绝嗣,又怕年老之后无人照料,又怕以后独自一人太无聊,所以你需要结婚.
同样的理由,因为六道轮回是缺陷的,是生而又死,死而又生,如是循环终无止息,是痛苦烦恼根源所在,为了解脱六道轮回,免受生死轮回的束缚,根本截断生…
《影尘回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