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来正法无缘!永远无法证成菩提吗?
第二、能与一切众生广结美好善缘故。比方:你上厕所,厕所是他所清扫的,岂不是他已经跟你广结了善缘吗?假使一天有十个人上厕所,他就得到十人的功德,有一百人上厕所,他可得到一百人的功德哩!
正因为如此,所以,我入佛寺,在适可的情况,都选择清扫厕所这份功德,毕竟,法法平等,法无高下,法无有比故。
正信佛门弟子,一旦归依三宝,要懂礼敬三宝,礼敬佛宝而不礼敬法宝与僧宝者,称之不如法;礼敬法宝而不礼敬佛宝与僧宝者,亦称之不如法;礼敬僧宝而不礼敬佛宝与法宝者,称之不如法。
是故,三宝乃佛教的全体,缺一不可,一即三、三即一,佛即是法、法即是僧,佛法僧三宝彼此正等无异。
大藏经云:『佛在僧数。』
表示僧团是佛陀慧命的扩展与延续,又何况佛陀本身也是出家人,是整体僧团中的一份子,也是僧宝,所以佛宝也是僧宝;那么,法宝由佛陀所证悟,由佛所宣扬,是故,佛宝亦是法宝,法宝由佛宝而来故;佛由法而悟,由法而生,由法而证,是故法即是佛。
学佛者当下能低声下气,礼敬三宝,这是很不容易之事;若礼敬三宝能自在,这自性功德是不可思议的,刚学佛者,要做到礼佛礼法礼僧,身心能自在者,实在要下很大的功夫:
过去有一位学佛不久的居士,已经归依三宝,平时对礼敬三宝的观念不清楚,正念始终提不起来,有朝一日,这位虔诚的三宝弟子,来佛寺找我,对佛法教义不明白,要我开示佛法。
首先,请法师开示必须礼敬僧宝,这是佛门中应有的礼仪,由于这位居士平常没有礼敬僧宝的观念,于是内心相当不自在,双眼观望四周一环,礼敬僧宝深怕别人看见,四周没人的情况之下,以最快的速度,连忙五体投地礼敬僧宝,再以最快的速度,马上又爬起来,双目注视四周围,哇!还好!幸好旁边无人,没有被人看见,假使给别人看见了,这是多么不好意思,尴尬!害羞!自尊!
我站在他的旁边,他的小细节小动作,我看得一清二楚,当时的我,内心有许多说不出的感想:『这位虔诚的居士何苦呢?为什么不理念又稳重的礼敬僧宝!却心慌意乱,而且不自在的礼敬僧宝,实在太辛苦啦!这么一礼敬僧宝,他因恐怖颤栗而死亡的细胞,不知有几万个单位?
可怜的仁者!实在有必要对三宝有所正见,理念三宝实质本怀,如此一来,对自己会更上一层楼,有莫大的助益与成就。』
我终于出家了
出家(梵语pravrajya)修行是我最大的愿望,别无选择,未出家前广植福田,到佛寺培养福报,听经闻法,阅览经典,又在三宝前发出修行之愿,今天能够出家成就,就是发愿的成就,有愿必成。
发愿有多层的意义,大略而言有五种,何等为五?叙述如下:一、目标之义。二、希望之义。三、归宿之义。四、力量之义。五、因果之义。
一、 目标之义
修行者也好,社会上的人士也好,有学佛无学佛都好,我们要完成一件事,只要恳切的发愿,依愿而实践,必定会如我们的愿,如果不发愿,就等于没有目标可循可依,既无目标可依可循,怎么能够实践我们理想呢?岂不是盲冲直撞,没有方向,没有轨道可着手!如何成就我们的事业呢?
所以,每当我们发愿之际,当下就具备有目标的含义。
二、希望之义
发愿当下,就已具足希望的含义,何以得知?因为发愿当下就是希望能达成目的地,希望愿的顺利,有希望做起事情才有意义,假使活在世间,没有一点希望,岂不是得过且过,行尸走肉,虚度光阴吗?所以说,当人要有希望,没有希望,活等于没有活,因希望而活,没希望亦等于人生交了白卷一张,空空洞洞来人间,又空空洞洞离开人间。
人活在世界,若充满了希望,他的生命是富裕的,光明的,乃至充满活力的世界,所以我们说,当发愿情况之下,已具足希望的含义。
三、归宿之义
发愿当下,已具足归宿之含义,何以故?因为在发愿之际,我们了知发此愿是为达成究竟圆满,此究竟圆满就是归宿之义。
比方说:我发愿要成佛,乃至度众生。结果我依愿而行,最后终极确实如我所愿,到达彼岸,这个彼岸就是归宿的真义,是故,发愿的当下,已具足归宿的含义。
四、力量之义
发愿当下,已具足力量之含义,何以得知?因为在发愿当下,有一股无形的精神力量支持我们,这股无形精神力就是发愿而来的,使得我们的作为能得心应手,从中无所障碍,能逐渐突破我们的顺逆之境,这一连串的作为,当下就是力量的法力在推动。
那么,力量从何而来呢?要知道,力量从发愿而来,是故,每当发愿之际,即已具足力量之要素。
五、因果之义
当发愿之际,即已具足因果之含义,如何而说呢?因为发愿当下,固然是因的开始,何尝不是要成就果的来临呢?我们要正见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的真谛,才能如实理念因果的定律。
换句话说,因(梵语hetu)是理,果(梵语phala)是事的圆满;无因不成果,也就是无理不成事,事由理生;同样的理由,无果不成因,果从因中来,也就是无事不生理。
因与果是息息相关,不相舍离,如影随形,始终在一起,无有距离。
那么,因果从何而来呢?就是从发愿而来,起心动念就是因,起心动念的成就即是果,发愿就是起心动念而来,同时起心动念就是因与果的推动与延续,若圆满因果的过程,即是发愿圆满过程。所以,我们说,发愿当下就已具足因果之含义。
我出家之前天天发愿,发愿就能产生莫大的力量、目标、希望、因果、归宿,因为每天发愿,在八识田中每天种下出家的力量、目标、希望、因果、归宿哩!
到因缘成熟之际,不想出家也得出家,因为整颗心都是出家的因缘种子,这无形强而有力的出家意志,就会自然带动我们出家修行,诸位同参!你们说是吗?
出家也必须具备无量劫所种的善根,以及今生所广植的善根,两者相辅相成,达到出家条件的成熟。
高僧大德云:『莫谓袈裟(梵语kasaya)容易得,只因累劫种福田。』
因此,我们在学佛的历程,要多种福田,多植善根,培福培慧,以促成将后出家的资粮!
诸位同参们!善根有深厚与浅薄之分,善根有强与弱之分,善根有多世与少世之分,善根有早成熟与慢成熟之分。
因此,在人生的过程,经历一切酸甜苦辣,历尽沧桑,有些人早觉悟,有些人迟迟才觉悟,甚至一生都不能觉悟,有些人一旦觉悟,当下就冲得快,万缘放下,如野马般的奔驰;但也有一些人进一步,又退一步,进退不定,不能提起勇猛精进之心。
呜呼!无常(梵语anitya)迅速,一气不来便成隔世,生死业海至深无尽,一堕三涂万劫难复,吾人何幸而得人身,又何幸而获闻正法,今生不办好生死大事,更待何生度此生死呢?
所以,我们要趁此善根好好进修,勿怠勿忽,杂阿含经比喻世间有四等马,四等马比喻四等善根,何为四等马呢?分别如下:
四马警喻:
一等、顾见鞭影而驰。
二等、鞭着毛尾而驰。
三等、鞭杖小侵而驰。
四等、铁椎刺伤着路。
一等、顾见鞭影而驰
第一等马,看见主人手拿鞭影,不待鞭打,就知道被打是很疼痛的,因此,就知道往前驱驰。比喻一等善根的人,看见别人受苦受难,自己不必受苦难,当下就知道人生无常,时势变迁之速,自然善根流露,就知道修行,为证悟菩提而努力。这是第一等马来比喻第一等善根之人。
二等、鞭着毛尾而驰
第二等马,看见主人手拿鞭影,还不知道要被打,一定要马鞭轻着毛尾,才知道被打是疼痛的,因此,才肯往前奔驰。比喻二等善根的人,看见别人受一切苦难,不但不能觉悟,还须要受点芝麻之苦才能觉悟,因觉悟再修行。这是第二马来喻第二等善根之人。
三等、鞭杖小侵而驰
等三等马,看见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而且马鞭轻着毛尾也不走,要小小一鞭打,有疼痛的滋味,才肯往前奔驰。比喻三等善根之人,看见别人受尽苦难,不但不觉悟,而且自己也曾经受点小苦,也还是不觉悟,要到达受苦之际有滋味,才能觉悟人生之苦,因而发心修行。 这是第三等马比喻第三等善根之人。
四等、铁椎刺伤着路
第四等马,看见主人手拿鞭影,不但不知被打,还当作没有一回事,不但马鞭轻着毛尾不走动,而且鞭杖小侵也不走,非要铁椎刺骨伤身,方肯奔驰。比喻四等善根之人,看见别人受尽一切苦难,非但不能自觉,而且自己也受了小苦,也还是无法觉悟,甚至再加点苦难,还是不能觉悟,一定要到苦不堪言,痛苦万千,走投无路之时,才能渐清醒过来,善根才一一的流露,因流露才日益踏入修行的阶段。这是第四等马来比喻第四等善根之人。
学佛之人对自已的环境、本身、和佛法,应有这几点警愓与自觉。
古德常云:『我见他人死,我心热如火;不是热他人,看看轮到我。』
如果学佛有这种心境,看见他人死,自己的心热如火,而不是热他人,看看早晚轮到我;这是多么能够自觉,能够回光返照的一面宝镜,又何尝不是一匹第一等的良马!又何尝不是第一等善根人也!
涅槃经云:『得人身者,如爪上尘;失人身者,如大地土。』
在六道轮回不息的我们,应该省思当人的可贵,不得任意舍弃难得的今生,若舍此身,思复为人,如高山顶上,胡乱垂…
《影尘回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