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轟然大笑一陣,氣氛融洽,反而沒有*味。
我說:『當然不錯!當和尚這個行業,是叁百六十五行以外特別再加的一行,這一行是千挑萬選中最好的一行,這行最殊勝,最尊最貴,是成佛道的行業,你們想參與這行列嗎?』
話一說完,大家又嘩啦大笑一陣。
有一人開口道:『好是好,但是頭發剃掉,光光的頭,覺得很奇怪,破壞美感,很可惜!』
我說:『頭發多又長,這不是好現象,顯得浪漫不端莊,社會上有許多留長發者,爲了整理她們的長頭發,曾經有多少煩惱與困擾,處處圍繞著她,不論洗澡打扮,外出風吹,甚至生跳蚤都會産生困擾,頭發多又長,易生頭皮,因而發癢,在煩惱之下,不得不花費相當的時間來整頓長發。
出家剃光頭,是十方叁世諸佛正字標記,表示圓滿、光明、解脫、清淨、自在之義。剃光頭有無量功德姑且不談,僅以俗人觀念而說,就有七點好處:
第一、光頭無發減少頭皮癢,不易生頭皮癬之病例。
第二、光頭無發,易散熱作用,比較涼快。
第叁、光頭無發,能除跳蚤,寄生蟲之類。
第四、光頭無發,代表光明自得,圓滿(梵語paripurna)之相。
第五、光頭無發,易沖易洗,自在無礙故。
第六、光頭無發,促成新陳代謝暢流故。
第七、光頭無發,代表除棄煩惱絲。』
圍聽大衆,越來越多,我發覺他們聆聽得很起勁,旁邊一位家屬舉手欲發問。
家屬發問:『出家修行非年輕人不可嗎?若老年才出家可以吧?』
坐在我右側的同參道友,觀看因緣成熟,很穩重又斯文,欲發言。
同參開口道:『年紀輕而出家,在身體方面比較占優勢,比方:年輕人的眼睛明亮又炯炯有神,可研究佛書,看經典眼目不易疲勞。在體力方面,往往精力旺盛,活力十足,要講經說法氣力充沛。聽覺方面,分辨佛法敏銳,聽覺力特強。記憶力方面,腦筋新穎,明朗達觀,思想靈活,反應力快速,學習能力強,記憶力持續堅固。
假使老年人才出家,在精神上與身體上,就無法與年輕人比較,老人出家,身體易近衰弱,聽覺遲鈍,體力缺乏活力,無法講經說法,眼神逐漸無光,視力大減,坐禅念佛易疲勞,耐性持續不堅。
所以,年輕出家與老年出家的確差別很大,我們學佛盡可能越早越好,出家人在年齡方面也有限製,在身體方面也有規定,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標准!
年齡超過六十歲不能受比丘或比丘尼戒;身體衰弱,走路須人扶持,不得出家;五官不端莊,不得出家;思想邪見,不得出家;軍公教人員,不得出家,須要退休或辦好手續,才得出家。
社會上欠別人債者,不得出家;社會上有訴訟者,不得出家;年齡未足七歲者,不得出家;非男非女,是男是女,不得出家;犯五逆罪者,不得出家。』
有一位家屬發言道:『師父啊!你看我能不能出家?』
同參開口道:『能不能出家,就看你是否合乎剛才那些條件哩!你有沒有欠別人的債呢?』
家屬言:『沒有,我一生最老實,欠別人一塊錢,我就睡不著覺。』
另外一位同參又問:『你有沒有小兒麻痹?小兒麻痹不出家;有沒有五官不端莊的現象?若五官不端莊,就不得出家。』
家屬緊張就說:『我沒有小兒麻痹,也沒有五官不端莊的現象,身高一七二公分,體重六十五公斤,但是我喜歡吃豬肉與雞肉,這樣可不可出家修行呀!』
四周的人,突然大笑一番!
有一人開口道:『好吃鬼,又是貪吃鬼,出家後,一定六根不清淨,你不能出家,羞羞臉!』
這位同參看了這群人活潑的樣子,也會心一笑,覺得他們很天真。
又開口道:『大家的天真與活潑,我今天特別高興,你們內心都很善良,毫無隱瞞的將心底話說出來,這就是老實人的心地流露。
諸位仁者!出家後的生活,是絕對不可再吃肉類,葷食全斷,依佛教的戒律而言,食衆生肉,得無量罪,跟衆生結不善之緣,有因果循環的後遺症,所以,出家修行者,是不能再吃衆生肉了,明白嗎?』
大家異口同聲道:『明白!』
左前方又有一位家屬,前後都沒有開口,好象心裏有話要說,兩眼直瞪著叁位同參良久,耿耿于懷,終于開口了。
這位家屬開口道:『師父啊!你們叁個人,看起來比法國影星亞蘭德倫還要帥氣十足,我真想不通,參不出來,你們爲什麼要家?會不會感情有了問題?如果有問題,怎麼會那麼巧合,叁位都很英俊潇灑,怎麼可能叁位同時感情有問題,又同時出家呢?我又覺得現代的出家人,都很有學問,很有氣質,很英俊又潇灑而出家,對于這一點,我內心疑惑不堪,請師父們慈悲開導好嗎?』
坐在我右前方的一位同參,他長得非常的莊嚴,皮膚細膩又白,個子高大,學問一流,辯才無礙,斯文又安詳,觀看因緣成熟,就准備發言。
同參開口道:『諸位大家好!你們看我有像感情有問題的人嗎?』
大家同聲說:『哇!這位師父很緣投(就是很投緣,人看人喜歡的意思),不知道多少小姐被迷得神魂顛倒呢?師父如此英俊,不可能感情有問題才對!』
同參開口道:『是的!我剛由臺灣大學畢業,學校裏有佛學社,我曾經在佛學社參與佛學研究,對佛教有所共識,因認識才踏入佛門,乃至出家修行。
我父母親也是佛教徒,而且很虔誠信佛學佛,早晚安排有課誦,可說是佛化家庭。
談情說愛我也會,只是我意念要出家修行,所以對感情方面我就比較約束一點,盡可能不要把感情任意播放,一旦播放感情,往往無法收回,如同盆水灑于地板上,難以收回一般。
在大學讀書的時候,曾經有許多女同學在追求我,我幾乎把精神貫注在學業上,對于男歡女愛就不太注重,假使認真著迷,有時候精神無法統一,課業會因此荒廢,所以,在大學讀書,有許多來來往往的女朋友,我爲了課業不想深交。
一方面,我已學佛多年,常親近叁寶(梵語triratna),學佛的意境堅深,出家念頭時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萦繞。學校放假,幾乎的時間,我都往佛寺參訪善知識(出家師父),請求師父爲我開導佛法教義,令我心開意解,寶島佛寺我很熟,因爲當時我時常往佛寺參學的原因!
諸位在座仁者!很歡迎大家來學佛,同時,常親近叁寶,佛法的觀念,才不會走偏了,對人生與宇宙的真理,就不會迷惑,內心無惑,就得自性光明,逐漸踏入光明解脫的世界哩!』
這位同參說完,大家來了一陣響亮的鼓掌聲,法音震撼在座每位心目中的迷妄與無知,同時,我觀看因緣已成熟,可以告一段落。
我接著說:『今天承蒙大家懇切的接待與聞法,我深深由衷的喜悅,也祝福在座每位居士,早日信佛學佛,甚至早日歸依佛門,爲解脫生死而努力,時候不早了,我們也該告別,大家請珍重,再見!』
這是民國七十二年六月間一段旅程,宗旨在令家屬能正信佛法,畢竟俗家之輩,未曾聽聞正法,對聖教一概無知,甚至以訛傳訛,錯解佛法,人雲亦雲,導致對佛法完全愚昧,嚴重者卻誹謗佛教(梵語Buddha-sasana)。
這趟回俗家,巧妙安排之下,給家屬帶來歡欣樂道,彼此打成一片,他們內心的疑惑與不滿,一概解縛盡光,邪見與誤解佛法之處,也完全得到正法的冰釋,不久之後,家屬大小,不分男女老幼,都一一歸依叁寶,成爲佛門正信叁寶弟子。
志在弘法利生、別無選擇
弘法爲家務,利生爲事業,自從出家後,一心一意安住在如來正法,常住正好興建七層寶塔,我自己明白業障深重,智慧魯鈍,福報淺薄。
因此,這是修福大好因緣,每天上山挑磚頭、推砂石、扛水泥,樣樣都做,剛出家的我,身體很強壯,很少生病,笨頭笨腦,四肢特別發達,所以搬運粗重東西,對我來講,不是苦惱事。
在常住(剃度的佛寺)前後住了六個多月,七層寶塔已由地下室建築到第二層塔,此時之際,欣逢一年一度全國叁壇大戒,在高雄市鼓山龍泉寺舉辦,剃度恩師慈悲讓我去受叁壇大戒,同時,恩師在受戒期間,是擔任我們新戒子七尊證之一,也是十位戒師之一,受戒前後有叁十天戒期生活。
叁壇大戒是出家人必受之戒,沒有受過叁壇大戒,不能堪稱比丘(梵語bhiksu)或比丘尼(梵語bhiksuni)。叁壇大戒就是:沙彌沙彌尼戒壇、比丘比丘尼戒壇、出家菩薩戒壇,只要剃度之後,在適可的情況之下,男女衆必須經過叁壇大戒之熏陶,以求得戒體、戒相、戒法、戒行,來成就自己無上菩提道業。
六十九年年底受完叁壇大戒之後,爲了深入佛法,爲了解脫生死,爲了度衆生,我請求恩師慈悲,讓我讀佛學院,慈悲的恩師很喜悅滿口答應,于是,整頓行李,准備上臺中南普陀讀佛學院,在學院期間,聽聞師長教學,大體上以戒律學爲重,上廣下化老和尚擔當教務主住,兼教導戒律學。
上廣下化老和尚常開示道:『不論出家或在家學佛者,對戒律都是一樣的需要,因爲全部佛法都是建築在戒律之上,佛門弟子不遵守戒律,就是舍本逐末,欲求得解脫(梵語vimoksa),終無是處。』
律藏雲:『一切衆律中,戒經爲最上,佛法叁藏教,毗奈耶爲首。』
這是佛教徒鐵的紀律,是佛法的防腐劑,佛法存亡在乎戒律的持續有否!
四分律雲:『毗尼藏(梵語Vinaya-pitaka)者,佛法壽命;毘尼若住,佛法亦住;毘尼若亡,佛法亦…
《影塵回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