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業力不可思議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常坐禅

  凡夫內心始終都是散亂中,自性常亂,從未止息。見境生心,生心染境,染境則亂。

  

  何謂坐禅?外于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名爲坐;內見自性不動,名爲禅。心對外境,不被外境所轉,內見自性不動,名爲坐禅。

  

  凡夫一切時,一切處皆與外境攀緣,內心著境、著相,念念不舍,染汙自性,故名爲亂。若能坐禅,將內心諸相諸境放下,正見諸境諸相當體即空,幻化了不可得,境非外來,唯心所現,不生取著,若如是觀,一切諸相自然消失,亂心不得,自性自定,光明自在,名爲坐禅。

  

  行也禅、住也禅、坐也禅、臥也禅,行住坐臥皆是禅,禅就是清淨自性,佛性是也。固然行住坐臥四威儀皆是禅,但以坐禅爲殊勝,易摒除雜思妄想,易觀諸境本空,易入禅定。

  

  何以故?衆生散心時,未知自心動與非動,坐禅時,才覺得雜念紛紛,欲靜反動,一切萬境萬相纏繞自性,思前思後,再加上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中,時時浮現,動時不知,靜之則見,塵劫習染,粗粗細細,起伏隱現不定,騷擾自性,是故,坐禅易覺亂心,能知散心,易入禅定故。

  

  所以平日應養成常坐禅的習慣,充實自性禅定境界,善觀諸法本空,如幻如化,不可得,以摒息諸妄心,令諸妄心不起,若能如是善觀,坐禅自得,禅定可望大所成就,解脫生死,證悟菩提。

  

  四、常行善

  常行善者,必有福報,福報由行善中得。常行善能與廣大群衆結善緣,財法惠施衆生,衆生蒙受惠施,當下即結了善緣,彼此有美好的因果之緣,這美好之因緣果報即行善所得,福報也就在這種情況孕育而成。

  

  諸位同學!常行善者,心中必定常樂,安詳自得,何以得知?因爲做善事的人,心地常流慈悲之心,憫念衆生之苦,恻隱之心自然而發,不待假作,畢竟,衆生是菩薩的淨土。

  

  因有衆生之緣,行善才有布施的對象,若無衆生可布施,布施者亦無由布施,沒有布施的對象,所以說,要達成布施的條件,也須要構成雙方的具足,才得以成就。

  

  常行布施好善者,心裏會常恒安穩快樂,喜悅由心而出,顔色光澤,慈容祥和,常露微笑,何以故?心能轉相,相隨心轉故。

  

  常行善樂施者,內心全是善因種子,起心動念自然流露出慈善之念,念念清淨,念念善法,念念歡欣。以此善行之念,可以助成禅定增上緣,令一切惡念不起,易入禅定,是輔助禅定之階梯,坐禅雖有善念起伏,再加上正觀善念本爲空性,如幻如化,念念生滅,不可得故。

  

  若順此漸修,可增長禅定境界,調伏惡念,令惡念不生,引生善念,善念可降伏惡念,亦可增長福報,這一連串都是禅定的增上緣,是輔助禅定之階梯,不可忽略,最後,以般若空慧,善觀諸法皆不可得,當體空性故,如此一來,自性如如不動,禅定現前。

  

  五、以戒爲師

  戒(梵語sila)爲無上菩提本,能長養諸善,防非止惡,促成菩提。衆生易造惡,令心奔馳松散,戒可製身心不造惡,讓身心平衡,安份守己,心安理得。

  

  叁世諸佛皆以戒爲師,諸大菩薩亦以戒爲師,曆代高僧大德亦循戒爲師,從未越軌,畢竟,戒爲定慧之本,離戒則定慧不可得,何以故?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,因慧破煩惱,如是成就菩提。

  

  若不持戒,因而犯戒,此人內心大亂,不得安甯,常懷憂愁,善法消散,惡法現前,性情乖異,所行非法,常犯戒律,威儀不莊,叁惡道日益接近,業障引發,皆有墮落叁塗之危機!

  

  戒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寶筏,戒是斷惡行善的標准,戒是轉凡入聖的階梯,戒是成就空慧的基礎,戒爲一切善的源流,戒爲人天的規範,是故,我佛門弟子,不得越戒犯戒,應以戒爲師。

  

  欲成就解脫禅定,必須以戒爲基礎,若身口意叁業守戒清淨,禅定自然引生,自性自定,非由外來,由此可見,衆生不能不遵守佛戒,守佛戒可叁業清淨;不守佛戒,叁業則不清淨:

  

  曆代高僧雲:『叁業清淨佛出世,叁業不清淨佛滅度。』

  

  這兩句法語,很明顯的告訴我們,叁業清淨佛即出世,佛就是清淨心,自己的心若清淨,自己就是佛,既然自己是佛,自己出世就是佛出世,正等無異;若自己叁業不清淨,叁業(梵語trini-karmani)染汙塵埃,煩惱痛苦,那麼,清淨的叁業當下消失,就是佛性蒙蔽汙垢,自性佛滅度。

  

  顧名思義,叁業清淨與不清淨,實在非常重要,因爲它關連到成佛與不成佛的界限。諸位同學!成佛與不成佛?就是持戒與不持戒之處,持戒可得叁業清淨,不持戒則叁業不清淨,緊接著叁業清淨佛出世,叁業不清淨佛滅度,其道理在此即顯露無余。

  

  持戒者,鬼神尊敬,人天愛戴,菩薩憫念,諸佛護持;犯戒者,鬼神共怨,人天恨怒,諸佛菩薩日益漸離,何以故?自己不守戒,與佛戒相遠離,即是與諸佛相遠離故,諸佛慈悲欲救,欲救不能,是人遠佛,非佛遠人故。

  

  犯戒者,日夜不安,心懷惆怅,懊悔不堪,定性不得,易發個性,坐立難安。譬如強奸又殺人,凶手的內心深處,是恐怖不得自在的,內心始終無法安甯和諧,深怕果報現前,日夜難安難眠,若稍有一點動靜,內心當下惶惶不安,心髒跳動如打鼓,疑心重重,愁雲密怖,聽到開門聲,或風吹草動,心如刀割,隨時隨地都抱著想逃脫的動機,怕人發覺,怕人暗算,怕報應,四周如同被警察或債主所埋伏一般,草木皆兵,被不安之心所籠罩,甚爲可憐!可憐又幫不上忙!

  

  說不得,不可說不可說,說出來怕受人處斷,自己又顧面子,又怕因果,矛盾不堪,因此,永遠隱藏在內心中,默默的痛苦與煎熬,虧心事做多了,因果是不饒人的,是平等受報的,誰也逃避不了!

  

  何以如此嚴重呢?爲什麼有這種下場呢?爲什麼處境難安難眠呢?這就是犯戒的果報慢慢成熟,就有一些預兆,有些特征浮現,犯戒作惡者,自自然然會恐怖不安,業障開始現前了,甚至哭笑不得,乃至發瘋,亂言亂語,夢中亦如是,感召一切自己該受的果報。

  

  諸位同學們!這些果報的展現,就是不守戒法,爲惡多端,因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、飲酒滋生鬧事,産生一連串的果報,社會上頻頻可見可聞,種種造業,五花八門。古代有古代造業方法,文明時代有文明時代造業方法,無奇不有,人間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,如萬花筒,衆生迷惑顛倒,廣造諸惡,因惡廣受諸報。

  

  今天大家有緣聽聞佛法,應該謹記戒律的重要性,若能依戒爲師,莫造諸惡,廣行善業,依戒如法實踐行門,究竟,終可破迷啓悟,離苦得樂,得度生死,轉凡入聖。

  

  以上所說五點,能讓我們禅定境界成就的法則,能由散亂心,轉成和諧統一,心能轉境,自性自在,因而明心見性,證悟涅槃。

  

  我們學佛的宗旨,在于成就佛道。若不是爲了成就佛道而入佛門,這就毫無意義了,的確有些人是爲了保平安來學佛的;,有些人是爲了保障名位不失來學佛;有些人是身體多病苦因而發心入佛門,入佛門是爲身體能早日健康的;有些人是對人生消極、不能正見人生,混混日子,賴佛偷生。

  

  有些人是男女感情挫折,失意政客,如是等入佛門,佛門即成爲一個大熔爐,良莠不齊,好壞參雜,善惡是非,龍蛇混珠,不易辨別;皆聚集叁寶門中,好的還是好,壞的還是壞;善的還是善,惡的還是惡;有些惡人入佛門之後,逐漸受佛法熏陶,因而棄邪歸正,浪子回頭,脫胎換骨,日益登上菩提大道。

  

  佛門義理總攝世間法與出世間法,概括無余,有寬度有深度,浩瀚如海,畢生窮盡法海,難得甚難得。佛法不愧就是佛法,佛法是覺悟之法,可令大地一切衆生得受覺悟,佛法對人生觀與宇宙觀覺悟透澈,所以說,入我佛們不得不覺悟,不得不證成無上菩提。

  

  大聖佛陀說法四十九年,談經叁百余會,大小二乘,漸頓二根,權實二教,皆爲如來廣被衆生之無上法寶,然此無上法寶,皆從如來法身無相心中所流露,普應萬類,喚醒迷妄叁界者,皆共成佛道。

  

  佛陀示現人間,從兜率天降、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、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、入于涅槃、隨其願力,能現八種利益來救濟衆生。佛陀願力不可思議,慈悲不可思議,智慧不可思議,神通不可思議,一一皆是度化衆生的權實之法,宗旨在救度苦難衆生出于叁界火宅。

  

  佛陀證悟甚深諸法空無自性,離于妄見,不住生死,正見生死涅槃等空花,諸法所成無非緣起,緣起諸法無非空性,空性不礙緣起,緣起不礙空性,緣起與空性,不一不異,證悟中道實相義谛。

  

  證大空顯大悲,乃至正見業果不失,任運興起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之願,窮盡未來際,廣度無量有情,因此,不住涅槃,以隨順法性無住故。

  

  大聖佛陀從假入空,或從空出假,于空假中皆得自在,任運無礙,不落空,不落假,不落中,處處解脫,處處菩提,故名如來(梵語tathagata)、佛(梵語Buddha)、世尊(梵語bhagavat)、人天導師(梵語sasta deva-manusyanam)。

  

  諸位同學們!我們有緣共聚此堂,共結法緣,乃至共成佛道。如本深感快慰,今天大家能以最虔誠的一分心意,甯靜的恭聽佛法,我深深的由衷感激,更感謝大家以『掌聲如雷』來供養我。

  

  如本可堪稱爲貧僧,沒有什麼東西可供養諸位仁者,今天唠叨了九十分鍾,假使諸位不嫌氣的話,這九十分鍾就是我最虔誠的供養(臺下又來了一陣掌聲)。

  

  佛門很強調結善緣,所謂:未成佛道之前,應廣結無量善緣。最後在法會結束之前,我把今天所演講的重點大略提示一下:

  

  …

《業力不可思議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萬德莊嚴菩薩道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