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法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悟,若生彼極樂國土,阿彌陀佛(梵語Amita-buddha)演說無上甚深微妙法,自然了解一切諸法,速證菩提,永不退轉,直到成佛,是故,往生淨土是學佛者的歸宿。

  

  念佛法門,其功德殊勝,能淨化我們的身口意叁業,能除卻無量惡業,轉墮爲升,化險爲夷,清淨叁業,得入禅定(梵語dhyana),命終則能蒙叁聖接引,是故:

  

  佛藏經雲:『若人但念彌陀佛,是名無上深妙禅。』

  

  天臺宗雲:『四種叁昧,同名念佛,念佛叁昧,叁昧中王。』

  

  蕅益大師雲:『念得阿彌陀佛熟,叁藏十二部極則教理都在裏許,千七百公案,向上機關,亦在裏許,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,叁聚淨戒,亦在裏許。』

  

  

  

  

  上自諸佛,下至諸大菩薩、高僧大德,皆共贊共揚共證淨土法門的實例,爲我輩沈淪者所依怙,所歸宿。

  

  淨土法門之義理極爲深廣,能深能淺,迷悟有別,染淨有分界,是故,淨土法門的層次,就有四種不同的境界,按照個人修證的曆程,所感召的淨土就有所差別了,現在就將四種淨土的層次,分別敘述如左:

  

  

  

  △ 一者凡聖同居土▽

  

  何謂凡聖同居土?所謂凡聖同居土者,是指凡夫衆生所居住的國土;與爲了化度衆生而現身說法的聖人所居住的國土。也就是凡夫與聖人共同居住的國土,但立場不一樣,凡夫(梵語prthag-jana)居此國土,是業力所驅使,隨業力感召的國土,是無可奈何的國土,是不得自在的國土;聖人(梵語arya)居此國土,能乘此願力自在,是來度衆生的,無束無縛,具足叁明六通,光明無礙,度化無量衆生,縱橫自在。是故,此土稱爲凡聖同居土。

  

  △ 二者方便有余土▽

  

  何謂方便有余土?所謂方便有余土者,是指二乘與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所住的國土。二乘就是聲聞與緣覺,二乘的聖者,證悟偏空涅槃,不複度化衆生,因此,住此涅槃中,尚未證悟中道法,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(梵語samsara)如怨家,不能體悟生死與涅槃,不一不二之不二法門。

  

  所以,住于方便有余土(偏空涅槃)中,佛陀比喻這方便有余土, 如同化城一般,尚未究竟,亦須更上一層樓,證悟不二法門、實相法、中道之法,方爲究竟,所以,二乘的行者以他的修證果地來說,就住于方便有余土中;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,也有他的果地,他亦住此方便有余土中,是故,稱之爲方便有余土。

  

  △ 叁者實報莊嚴土▽

  

  何謂實報莊嚴土?所謂實報莊嚴土者,是指佛的報身與登地以上的菩薩所居住的國土。因爲佛已證成無上菩提,福慧圓滿,萬德莊嚴,佛擁有的報身,所住的報土;同時,爲度化諸大菩薩所現的實報莊嚴土,令諸大菩薩發大勇猛心,直趣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梵語anuttara-samyak-sambodhi);登地以上的菩薩,亦稱爲法身大士,此等菩薩已證得法身之果位。因此說,佛的報身與登地以上的菩薩所住的國土,稱之爲實報莊嚴土。

  

  △ 四者常寂光淨土▽

  

  何謂常寂光淨土?所謂常寂光淨土者,是指從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。佛的清淨法身所示寂的國土,亦稱爲大般涅槃,佛已證成法身圓滿,實相本體皆具足,住于究竟寂滅的法性中,是故,稱之爲常寂光淨土。

  

  在修行的曆程,淨土的層次就有如上的四種,按各人的修證境界,來肯定各人的淨土層次。

  

  我們凡夫衆生未證成果位,就居住于凡聖同居土;聲聞(梵語sravaka)與緣覺(梵語pratyeka budd=ha)二乘,就居住于方便有余土;登地以上的菩薩,就居住于實報莊嚴土;諸佛就居住于常寂光淨土。

  

  總而言之,淨土法門乃十方諸佛之所共同贊歎,共同闡揚,共同證悟,共同居住之處;諸大菩薩摩诃薩,亦然共贊共揚共證淨土法門,共居淨土;曆代高僧大德,亦然共贊共揚共證淨土法門,共居淨土;我輩沈淪衆生,欲得解脫生死輪回之苦,欲得究竟自在光明,得證無上菩提,欲與諸佛菩薩,曆代高僧大德,共入不二法門,同出一轍,也同樣修此淨土法門,即可成就道業,圓成佛道。

  

  △ △千經萬論共指西方一條▽▽

  

  淨土又可分爲廣義的淨土,與狹義的淨土兩種;廣義淨土是指十方諸佛證得圓滿法身,所居住的常寂光淨土而言;狹義淨土是指十方諸佛爲了化度無量衆生,因而示現變化所成的莊嚴淨土,這種莊嚴淨土是有國度性的,有區域性的。

  

  這種區域性的淨土,譬如有:東方琉璃世界,有藥師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國衆生修行;西方極樂世界,有阿彌陀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國衆生修行;南方有世界,佛名日月燈佛,彼佛在彼世界教化無量衆生修行。

  

  如此類推,十方世界即有十方諸佛,十方諸佛教化十方世界衆生修行,有區域國度性的示現變化,這種淨土,我們稱之爲狹義淨土。

  

  大聖佛陀一代聖教,在各大部經典,演說甚深佛法之後,皆回向西方極樂淨土,讓大地一切衆生,修行有個方向,有個動機,有個安穩的歸宿。

  

  譬如華嚴經十大願王,最後亦回向西方淨土,佛說阿彌陀佛經、觀無量壽經、佛說無量壽經、楞嚴經、文殊般若經、大集經、往生論……諸經皆闡揚淨土法門,最後導歸西方淨土。

  

  令一切衆生在修行的過程,不會有所仿徨,徘徊無主,莫衷一是,因此,粗言細語,概歸淨土法門,總攝諸法導歸淨土,佛陀這一番大慈大悲的演說淨土法門,不論是實教或權教,點點滴滴的教化衆生,無非令衆生能離苦得樂,破迷啓悟,轉凡入聖,由生死的此岸度過解脫的彼岸。

  

  淨土法門在層次上不齊,高則不可測,深則無底,淨土法門唯有諸佛方能透視了知,九法界的有情亦然如聾如啞,不能究竟了知淨土之始終,可見淨土這法門,實在甚深至甚深,是故:佛陀在仁王護國經曾經有說過一段經文,表明淨土法門至爲甚深,所以淨土法門無弟子問佛,佛自說淨土法門,因爲淨土之法,甚深不易入門故,因此,弟子無法問起,佛于是乎,無問自說,現在分別將經文闡述如下:

  

  仁王護國經雲:『叁賢十聖住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』

  

  正如此意,叁賢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諸菩薩,但斷見思惑,尚有塵沙無明惑在,未入十地聖位,所以只稱爲叁賢,或稱地前菩薩;我們要明白,叁賢位已經斷了見思惑的賢人,塵沙惑未斷,亦然尚未證入法身,故不可稱有淨土可言,還是住在果報中。

  

  十聖位者,就是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薩,叫做十聖,或稱爲地上菩薩。此等菩薩已證得法身慧命,斷了見思惑,也斷了塵沙惑,尚未斷根本無明,處于菩薩果報中。

  

  因此,佛陀告訴我們說,叁賢十聖住果報,唯有佛一人居淨土,就是這個意思。又因爲諸佛已斷了見思惑、斷了塵沙惑、斷了根本無明、叁惑已了辦、生死當下解脫,證成圓滿法身,二谛融通叁昧印,不偏不依,無惑無動,成就大丈夫(梵語purusa-damya-sarathi),人天導師(梵語sasta devama nusya=nam)、佛、世尊。

  

  十方諸佛所證悟的甚深境界,難思難量,世間之人共同測度不能了,若欲知佛之境界,佛陀在華嚴經有如是比喻,現在將摘錄如下:

  

  華嚴經雲:『若有欲知佛境界,當淨其意如虛空。』

  

  華嚴經雲:『法性本寂無諸相,猶如虛空不分別;若能通達諸法性,于有于無心不動。』

  

  華嚴經雲:『真如離妄恒寂靜,無生無滅普周

  ,諸佛境界亦複然,體性平等不增滅。』

  

  華嚴經雲:『法性無作無變易,猶如虛空本清淨,諸佛性淨亦如是,體性非性離有無。』

  

  華嚴經雲:『法身(梵語dharma-kaya)恒寂靜,清淨無二相,爲化衆生故,示現種種形,于諸蘊界處,未曾有所著。』

  

  諸佛已徹底圓滿證悟,中道法、不二法門、實相法、一乘法、乃至一切諸法,佛已于無量劫前修證圓成,是故,諸法盡通無余,萬行具足。

  

  大般若經雲:『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若有一法未得解脫,不能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』

  

  我們今天所學的淨土法門,通常指求生西方淨土爲主體,這也是中國佛教乃至日本、韓國、美國、新加坡,北傳佛教國家所共同的趨向;往往忽略了廣義淨土的闡揚,有關這點非常重要。

  

  隨著時代的演變,衆生根基劣鈍,在時空輾轉中,衆生的共業卻形成了,這股狹義淨土的潮流;也就是說,只懂得現在求得往生西方淨土的觀念而已!不知道在現生當中,立下大願,以求得解脫(梵語vimoksa),現生證悟涅槃,圓成菩提,此輩之學佛者,稀少甚稀少矣! 大聖佛陀曾于佛經有記載一段經文,敘述如下:

  

  大集經雲﹕『末法衆生億億人修行,罕有一人得道,唯依念佛法門,得度生死。』

  

  由此可見,念佛(梵語buddhanusmrti)法門實在是末法時代,不可或缺的修行法門,當下一刀見血,直指人心,是爲無上法藥,不愧是大快人心;可見世尊的大慈大悲,具有大智慧,有遠見,當下在叁千年前,就爲末法時代的衆生演說淨土法門,爲衆生鋪路。

  

  在當時正法時代,就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聽了淨土法門,因而得大利益;在像法時代的衆生,也同樣得到淨土法門,因而得大利益,其數多得不可稱不可數;今日末法時代的衆生,也蒙受淨土法門的大利益,各個依淨土法門而修證,可得度生死。

  

  淨土法門,正是末法時代,最爲契機的法門,度生死脫輪回的法門,叁根普被的法門,逢值末法時代,能夠得聞淨土法門,心生歡喜,無有疑惑,信心不退…

《淨土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業力不可思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