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净土法门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悟,若生彼极乐国土,阿弥陀佛(梵语Amita-buddha)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,自然了解一切诸法,速证菩提,永不退转,直到成佛,是故,往生净土是学佛者的归宿。

  

  念佛法门,其功德殊胜,能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,能除却无量恶业,转堕为升,化险为夷,清净三业,得入禅定(梵语dhyana),命终则能蒙三圣接引,是故:

  

  佛藏经云:『若人但念弥陀佛,是名无上深妙禅。』

  

  天台宗云:『四种三昧,同名念佛,念佛三昧,三昧中王。』

  

  蕅益大师云:『念得阿弥陀佛熟,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,千七百公案,向上机关,亦在里许,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三聚净戒,亦在里许。』

  

  

  

  

  上自诸佛,下至诸大菩萨、高僧大德,皆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的实例,为我辈沉沦者所依怙,所归宿。

  

  净土法门之义理极为深广,能深能浅,迷悟有别,染净有分界,是故,净土法门的层次,就有四种不同的境界,按照个人修证的历程,所感召的净土就有所差别了,现在就将四种净土的层次,分别叙述如左:

  

  

  

  △ 一者凡圣同居土▽

  

  何谓凡圣同居土?所谓凡圣同居土者,是指凡夫众生所居住的国土;与为了化度众生而现身说法的圣人所居住的国土。也就是凡夫与圣人共同居住的国土,但立场不一样,凡夫(梵语prthag-jana)居此国土,是业力所驱使,随业力感召的国土,是无可奈何的国土,是不得自在的国土;圣人(梵语arya)居此国土,能乘此愿力自在,是来度众生的,无束无缚,具足三明六通,光明无碍,度化无量众生,纵横自在。是故,此土称为凡圣同居土。

  

  △ 二者方便有余土▽

  

  何谓方便有余土?所谓方便有余土者,是指二乘与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所住的国土。二乘就是声闻与缘觉,二乘的圣者,证悟偏空涅槃,不复度化众生,因此,住此涅槃中,尚未证悟中道法,观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(梵语samsara)如怨家,不能体悟生死与涅槃,不一不二之不二法门。

  

  所以,住于方便有余土(偏空涅槃)中,佛陀比喻这方便有余土, 如同化城一般,尚未究竟,亦须更上一层楼,证悟不二法门、实相法、中道之法,方为究竟,所以,二乘的行者以他的修证果地来说,就住于方便有余土中;没有证得法身的菩萨,也有他的果地,他亦住此方便有余土中,是故,称之为方便有余土。

  

  △ 三者实报庄严土▽

  

  何谓实报庄严土?所谓实报庄严土者,是指佛的报身与登地以上的菩萨所居住的国土。因为佛已证成无上菩提,福慧圆满,万德庄严,佛拥有的报身,所住的报土;同时,为度化诸大菩萨所现的实报庄严土,令诸大菩萨发大勇猛心,直趣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-samyak-sambodhi);登地以上的菩萨,亦称为法身大士,此等菩萨已证得法身之果位。因此说,佛的报身与登地以上的菩萨所住的国土,称之为实报庄严土。

  

  △ 四者常寂光净土▽

  

  何谓常寂光净土?所谓常寂光净土者,是指从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。佛的清净法身所示寂的国土,亦称为大般涅槃,佛已证成法身圆满,实相本体皆具足,住于究竟寂灭的法性中,是故,称之为常寂光净土。

  

  在修行的历程,净土的层次就有如上的四种,按各人的修证境界,来肯定各人的净土层次。

  

  我们凡夫众生未证成果位,就居住于凡圣同居土;声闻(梵语sravaka)与缘觉(梵语pratyeka budd=ha)二乘,就居住于方便有余土;登地以上的菩萨,就居住于实报庄严土;诸佛就居住于常寂光净土。

  

  总而言之,净土法门乃十方诸佛之所共同赞叹,共同阐扬,共同证悟,共同居住之处;诸大菩萨摩诃萨,亦然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,共居净土;历代高僧大德,亦然共赞共扬共证净土法门,共居净土;我辈沉沦众生,欲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,欲得究竟自在光明,得证无上菩提,欲与诸佛菩萨,历代高僧大德,共入不二法门,同出一辙,也同样修此净土法门,即可成就道业,圆成佛道。

  

  △ △千经万论共指西方一条▽▽

  

  净土又可分为广义的净土,与狭义的净土两种;广义净土是指十方诸佛证得圆满法身,所居住的常寂光净土而言;狭义净土是指十方诸佛为了化度无量众生,因而示现变化所成的庄严净土,这种庄严净土是有国度性的,有区域性的。

  

  这种区域性的净土,譬如有:东方琉璃世界,有药师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国众生修行;西方极乐世界,有阿弥陀佛在彼世界教化彼国众生修行;南方有世界,佛名日月灯佛,彼佛在彼世界教化无量众生修行。

  

  如此类推,十方世界即有十方诸佛,十方诸佛教化十方世界众生修行,有区域国度性的示现变化,这种净土,我们称之为狭义净土。

  

  大圣佛陀一代圣教,在各大部经典,演说甚深佛法之后,皆回向西方极乐净土,让大地一切众生,修行有个方向,有个动机,有个安稳的归宿。

  

  譬如华严经十大愿王,最后亦回向西方净土,佛说阿弥陀佛经、观无量寿经、佛说无量寿经、楞严经、文殊般若经、大集经、往生论……诸经皆阐扬净土法门,最后导归西方净土。

  

  令一切众生在修行的过程,不会有所仿徨,徘徊无主,莫衷一是,因此,粗言细语,概归净土法门,总摄诸法导归净土,佛陀这一番大慈大悲的演说净土法门,不论是实教或权教,点点滴滴的教化众生,无非令众生能离苦得乐,破迷启悟,转凡入圣,由生死的此岸度过解脱的彼岸。

  

  净土法门在层次上不齐,高则不可测,深则无底,净土法门唯有诸佛方能透视了知,九法界的有情亦然如聋如哑,不能究竟了知净土之始终,可见净土这法门,实在甚深至甚深,是故:佛陀在仁王护国经曾经有说过一段经文,表明净土法门至为甚深,所以净土法门无弟子问佛,佛自说净土法门,因为净土之法,甚深不易入门故,因此,弟子无法问起,佛于是乎,无问自说,现在分别将经文阐述如下:

  

  仁王护国经云:『三贤十圣住果报,唯佛一人居净土。』

  

  正如此意,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诸菩萨,但断见思惑,尚有尘沙无明惑在,未入十地圣位,所以只称为三贤,或称地前菩萨;我们要明白,三贤位已经断了见思惑的贤人,尘沙惑未断,亦然尚未证入法身,故不可称有净土可言,还是住在果报中。

  

  十圣位者,就是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,叫做十圣,或称为地上菩萨。此等菩萨已证得法身慧命,断了见思惑,也断了尘沙惑,尚未断根本无明,处于菩萨果报中。

  

  因此,佛陀告诉我们说,三贤十圣住果报,唯有佛一人居净土,就是这个意思。又因为诸佛已断了见思惑、断了尘沙惑、断了根本无明、三惑已了办、生死当下解脱,证成圆满法身,二谛融通三昧印,不偏不依,无惑无动,成就大丈夫(梵语purusa-damya-sarathi),人天导师(梵语sasta devama nusya=nam)、佛、世尊。

  

  十方诸佛所证悟的甚深境界,难思难量,世间之人共同测度不能了,若欲知佛之境界,佛陀在华严经有如是比喻,现在将摘录如下:

  

  华严经云:『若有欲知佛境界,当净其意如虚空。』

  

  华严经云:『法性本寂无诸相,犹如虚空不分别;若能通达诸法性,于有于无心不动。』

  

  华严经云:『真如离妄恒寂静,无生无灭普周

  ,诸佛境界亦复然,体性平等不增灭。』

  

  华严经云:『法性无作无变易,犹如虚空本清净,诸佛性净亦如是,体性非性离有无。』

  

  华严经云:『法身(梵语dharma-kaya)恒寂静,清净无二相,为化众生故,示现种种形,于诸蕴界处,未曾有所着。』

  

  诸佛已彻底圆满证悟,中道法、不二法门、实相法、一乘法、乃至一切诸法,佛已于无量劫前修证圆成,是故,诸法尽通无余,万行具足。

  

  大般若经云:『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若有一法未得解脱,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』

  

  我们今天所学的净土法门,通常指求生西方净土为主体,这也是中国佛教乃至日本、韩国、美国、新加坡,北传佛教国家所共同的趋向;往往忽略了广义净土的阐扬,有关这点非常重要。

  

  随着时代的演变,众生根基劣钝,在时空辗转中,众生的共业却形成了,这股狭义净土的潮流;也就是说,只懂得现在求得往生西方净土的观念而已!不知道在现生当中,立下大愿,以求得解脱(梵语vimoksa),现生证悟涅槃,圆成菩提,此辈之学佛者,稀少甚稀少矣! 大圣佛陀曾于佛经有记载一段经文,叙述如下:

  

  大集经云﹕『末法众生亿亿人修行,罕有一人得道,唯依念佛法门,得度生死。』

  

  由此可见,念佛(梵语buddhanusmrti)法门实在是末法时代,不可或缺的修行法门,当下一刀见血,直指人心,是为无上法药,不愧是大快人心;可见世尊的大慈大悲,具有大智慧,有远见,当下在三千年前,就为末法时代的众生演说净土法门,为众生铺路。

  

  在当时正法时代,就有无量无边的众生,听了净土法门,因而得大利益;在像法时代的众生,也同样得到净土法门,因而得大利益,其数多得不可称不可数;今日末法时代的众生,也蒙受净土法门的大利益,各个依净土法门而修证,可得度生死。

  

  净土法门,正是末法时代,最为契机的法门,度生死脱轮回的法门,三根普被的法门,逢值末法时代,能够得闻净土法门,心生欢喜,无有疑惑,信心不退…

《净土法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业力不可思议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