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淨土法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人,所受快樂,不如漏盡比丘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大願: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,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,應時如願,于寶樹中,皆悉照見,猶如明鏡,

  其面像, 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一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至于得佛,諸根缺陋不具足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二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皆悉逮得清淨解脫叁昧,住是叁昧(梵語samadhi),一發意頃,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叁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壽終之後,生尊貴家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四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五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皆悉逮得普等叁眛,住是叁昧,至于成佛,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六大願:設我得佛,國中菩薩,隨其志願,所欲聞法,自然得聞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七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不即得至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第四十八大願: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衆,聞我名字,不即得至第一忍、第二第叁法忍,于諸佛法,不能即得至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

  

  

  法藏比丘,就是阿彌陀佛無量阿僧祇劫前的前身,是當國王的身分,聞世自在王佛說法,得法喜充滿,心理恍然覺悟,于是,舍棄國王的尊榮,亦舍離五欲(梵語panca kamah)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的貪染,心懷著強而有力的菩提道心,歡喜踴躍舍俗出家,當大沙門。

  

  法藏比丘智慧超群,勇哲高才,度化衆生的大悲願,窮劫欲說不能盡;當時,世自在王佛爲他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之實況,令法藏比丘得聞,並一一

  見,所有天人之善惡,國土之粗妙,殊勝與卑劣。

  

  最後,法藏比丘將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,作綜合性的研究與思考,把所有諸佛剎土殊勝莊嚴之處,悉皆節錄在自己的腦海中,經過選擇與過濾,分析與組合,于是乎,綜合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殊勝莊嚴之處,總集合在四十八願當中。

  

  此際的法藏比丘,觀看因緣成熟,走到世自在王佛前,稽首禮足,繞佛叁

  ,長跪合掌,向世自在王佛發大誓願,祈願佛陀慈悲聽察:

  

  就在這莊嚴的情況之下,法藏比丘發下了偉大的四十八弘願,當四十八大願發願完畢之際,應時大地六種震動,天雨妙華,散發其身,自然音樂,空中贊言,法藏比丘必成無上正覺;經過無量阿僧祇劫前的修行,法藏比丘勇猛精進,道業成就,具足修滿四十八大願,願願皆得圓滿,當下成就無上佛道。

  

  當下成就無上佛道者,正是阿彌陀佛,這時候,四十八大願就在此時此刻大放光明,威德顯赫,展現無余;極樂世界也就在同時大放光明,響應十方世界,無所不知,無所不曉之際。

  

  諸位廣修淨土法門的同參道友們!到底阿彌陀佛成就佛道之後,他的國土世界是什麼名稱呢?地點在何方呢?成佛以來有多久了?

  

  有關這些問題所在,釋迦牟尼佛(梵語Sakyamuni buddha)在阿彌陀經裏,已經告訴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佛說無量壽經裏也說得一清二楚的,現在引錄一節,供給諸大善信共參,分別如下;

  

  佛說阿彌陀經雲:『佛告長老舍利弗,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,名曰極樂;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爲極樂,其國衆生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』

  

  佛說阿彌陀經雲:『彼佛壽命,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故名阿彌陀;舍利弗,阿彌陀佛,成佛以來,于今十劫。』

  

  阿彌陀佛(梵語Amita-buddha)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,自從成佛以來,已經有十劫的歲月,從這個世界向西方之處,經過十萬億佛土,有個世界存在,名稱叫做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有一尊佛,名稱號阿彌陀佛,現在就于彼國教化衆生,演說佛法,度化無量人天,乃至聲聞、緣覺、菩薩,普令發菩提心,行菩薩道。

  

  阿彌陀佛極樂世界,完全沒有一切苦難,哀怨憂慮、恐怖悲戚;更沒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牲,一切憂患、缺陷與不滿,在清淨的極樂世界,皆已消除無

  ,皆已遠離衆苦,唯受一切清淨妙樂,身口意叁業能安能穩,日日與西方叁聖爲伴爲侶,與清淨大海衆菩薩爲道爲友,無有諸苦難,但受諸樂,所以稱爲極樂世界。

  

 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累生累劫修行,累積無量功德,莊嚴福慧,成就了四十八大願所成,極樂世界空中常有天樂鳴空,黃金爲地,自然有妙香之花,傳

  欲聞香者之處。

  

  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,有七寶池,八功德水,充滿池底,純以金沙布地,四邊階道,都是金銀、

  璃、玻

  所合成;樓閣也是由七寶所莊嚴布置。

  

  整個極樂世界的莊嚴殊勝,都是阿彌陀佛爲化度衆生變化所成,`不論是地面上殊勝莊嚴;水上也殊勝莊嚴,空中也殊勝莊嚴;食衣住行方面,都無欠無缺,若思食則能得食,吃多了也不會覺得太飽;若思衣則能得衣,想穿什麼衣服,就有什麼衣服,隨心所欲;若住則住七寶樓閣,四周皆寶物,貪念自息;若行則神足通,一念則到達目的地,交通特別方便,又不會發生車禍,或空難,或翻船之災。

  

  極樂世界實在太殊勝了,實在夠莊嚴!言之不盡,說之不竭,言不盡意;諸大善信,若能在看淨土叁經,與往生論,對阿彌陀佛、四十八願、與極樂世界,會明白的更周詳,更透徹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  

  以上所說,是將四十八大願的由來,敘述一番,讓諸位同參道友,對四十八大願有個正確的認知,不至于模棱兩可,似是而非的感受。

  

  因此,在勤修淨土法門的過程,就能産生莫大的信願,因有信願,而得大勇猛之道心,真爲生死,深信輪回之苦,發大菩提心,念佛往生淨土,永超叁界,但見彌陀佛,何愁不開悟!珍重!

  

  

  △ △往生淨土的條件▽▽

  

  往生淨土有往生淨土的條件,無因不成果;一切事業的完成,皆有它完成的基本條件,若無這些基本條件,則事業難以成就。

  

  我們勤修淨土法門的行者,欲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必然須要具備往生的條件,若具足往生淨土的條件,往生必成,絕無疑惑,現在將往生淨土所應具備的條件,歸納爲四點,分別敘述如下:

  

  

  

  △ 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▽

  

  六道輪回太辛苦啦!嘗試過無量無邊的苦難,亦然迷妄不知覺悟,實在可憐甚可憐!因此,枉受輪回,沈溺叁界,永無出期。

  

  法華經雲﹕『于此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東西馳走,雖遭大苦,不以爲患。』

  

  衆生受苦,不以爲苦,又始終吃苦,吃苦又不能覺悟,又無盡的吃苦,日日月月,年年歲歲,接踵不斷吃苦下去,吃不完的苦,對凡夫來說,凡夫吃的苦永遠不能畢業,叫做吃冤枉之苦!

  

  對『苦』不能覺悟之人,又浸襲于苦的深淵,不知跳出苦海者,佛門稱之爲,可憐愍者、苦命兒!

  

  世間之苦必定是苦,苦是必然的事實,誰也否定不了的實際,任憑你有多大的權力,也奈何不了苦的浸襲,你尚未證得果位,『苦』這一個字,你也無法享受特權,更無法赦免。

  

  『苦』是世間的真相,是因緣果報的展現,是天經地義的事實,『苦』是自作自受的還報,作何因得何果的呈現,是公平的,是平等的,是理所當然的,是故,大聖佛陀于經典有如是而言:

  

  佛遺教經雲﹕『月可令熱,日可令冷,佛說四谛不可令異,佛說苦谛實苦,不可令樂。』

  

  這段大悲心的話,可說是斬釘截鐵,一針見血,苦口婆心之良言,道出世間苦的真相;縱然月亮可變熱,太陽可變冷,佛說的四聖谛之大法永不變異;佛說人間衆苦充滿,說出人生遭遇之苦,實在就是苦,不會變爲快樂,苦畢竟是苦。

  

  佛陀曾經說過:『我如來沒誕生人間之前,人間本來就是多缺陷的,美中不足的,有無量之苦緊逼迫著人,苦難始終存在人間的,『苦』的由來,是衆生自作自受的果報;有佛來人間,苦還是存在的,無佛來人間,苦亦然存在的。』

  

  苦的存在,不是我如來說苦的道理,世間才開始苦起來,更不是不說苦,就沒有苦;苦不是如來創造的,也不是任何神權所能變現的,苦之由來,乃是衆生造何等業因,因而所得果報呈現,是名爲苦啊!

  

  我們不要怕聽到苦,怕聽到苦,何嘗沒有苦,苦在生活點滴中,常有的事實,避不開、閃不得。

  

  相反的,我們學佛之人,更應該認識苦,透視苦的根源所在,因而連根帶拔,不留禍根,斬草不除根,春風吹又生;所以,要廣學多聞苦的實際真相,方能徹底解決苦的禍源。

  

  多聞苦,多聽苦,透視苦、理解苦,才能水落石出,真相大白,解脫苦的洪流。

  

  覺悟苦,是學佛第一關覺悟;第二關覺悟,就是廣學一切佛法,來解脫苦的流轉因素;最後,洞徹生死流轉之因由,于是證入涅槃還滅,轉凡入聖,成就無上道業。

  

  總而言之,勤修淨土法門者,欲得往生淨土,首要體悟的,就是正見人生是苦的,以苦爲師,以苦爲增上緣,有苦的逼迫,不是不好,是構成我們覺悟的好因緣,越苦越好,越苦越能讓人覺悟,覺悟也就越深刻。

  

  覺悟了苦,具有善根的人,當下就能發大勇猛心,流露出修行的風範,提起菩提道念,快馬加鞭,爲辦生死大事而努力,爲成就佛道而沖進,爲度化無量衆生而辦道。

  

  修淨土法門的人,要…

《淨土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業力不可思議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