求受叁歸依,本來只要請求一位歸依師,在佛前叁說叁結即可成立,爲了使歸依叁寶能如法圓滿,受叁歸依的儀式愈隆重,愈能激發虔誠之心,受叁歸依要求愈嚴格,愈能使受叁歸依者,心生神聖莊嚴的意境。
叁歸依的前後儀式法規,曆代高僧大德的編著,皆大同小異,明末南京寶華山見月律師,編了一部『叁歸五戒正範』,是比照菩薩戒乃至具足戒的傳授儀則編寫的,這本書含義包容圓滿,一直流傳至今,曆代法師大德皆依此叁歸儀節爲多數,在叁歸依程序中,前後共有八個項目,現在分別列出如下,可供給大衆參閱受持:
一、敷座請師--由受歸依者爲師敷設法座,列供香花、燈燭整齊,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。
二、開導----開示叁歸依的意義。
叁、請聖----迎請十方叁寶,證明叁歸,以及護法龍天,監壇護戒。
四、忏悔----忏悔往昔業障,以求身口意叁業的清淨,然後納受無雜無染的叁歸依戒體。
五、受歸----叁歸叁結,並發叁誓:不依天魔外道,不依外道典籍,不依外道邪衆。
六、發願----發四弘誓願: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七、顯益勸囑--說明叁歸依的功德殊勝,並咐囑依教奉行。
八、回向----將受此叁歸依的功德,回向成就佛道,回向度化一切沈溺的衆生,速脫生死,早登佛土。
受叁歸依若依此程序,依此方法而受者,可說實用而且圓滿,歸依師爲歸依者受歸依時,盡可能用白話說明,把歸依程序與歸依詞,解釋清楚無惑,而後始得歸依,如此方能得受歸依;若用文言文艱澀的詞句來傳受歸依,照本宣科,食古不化,覺得很高雅有深度感,但是歸依者完全不明白歸依內容與意義的話,無法吸收,那也就不得歸依了。
叁歸依的發心求受,所得的叁歸戒體,在心地上的實質功能作用有叁品:
發心求受叁歸依的時候,心存著自度度人的大願,我在六道沈淪受無量苦,衆生也是同樣在六道受無量苦,衆生(梵語bahu-jana)之苦如我之苦,我欲離苦,衆生亦欲離苦,我欲成佛道,衆生亦欲成佛道,發此大菩提,願度六道無量衆生成就佛道,禀持著兼善天下的大願,是名上品歸依。
悲心不足,願力不夠,人生如苦海,人生如大熱天,有無盡的逼迫感,嘗試過人生無量的苦頭,有所覺醒,欲得厭離世間,心存獨善其身,自己了脫生死,不顧他人生死,因而逃之夭夭,不欲度化衆生,如此而歸依之心念者,是名中品歸依。
只求不墮落地獄道(梵語naraka-gati)、餓鬼道(梵語preta-gati),畜牲道(梵語tiryagyoni-gati)叁惡道,不欲求得究竟解脫,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,享受一切福報因緣,福報享盡了,還是免不了受輪回之苦,歸依之時,心存著來生得大富大貴的人天果報,是名下品歸依。
諸君若欲歸依叁寶,不要忘記發大菩提心,心存自度度人的觀想,發此上品歸依,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不可思議,不可稱,不可量,諸佛贊歎,諸菩薩護持,龍天護法,正與歸依叁寶本意正等無異。
如果自己已經明白歸依叁寶的真實意義之後,想要踏入佛門而歸依者,但是又受了時間與環境的限製,那麼,可將歸依叁寶的儀式簡化,只要能把歸依叁寶的實質本意宣說得如理如法,正知正見,即可爲歸依者授叁歸依,現在將這簡化的儀規,程序分別如下:
歸依者禮請歸依師入大殿,歸依師首先禮佛叁拜,而後端嚴安坐,受歸依者虔誠的雙膝長跪,面對歸依師,雙手合掌,然後歸依師正式開示歸依叁寶意義,令歸依者聆聽受持,首先教授歸依者身心萬緣要放下,摒除一切妄念,專注一心,披陳發露無量劫以來的業障,令心得清淨,因而由衷虔誠稱念忏悔文,歸依師念一遍,歸依者隨之念一遍,共念叁遍,每遍就地一拜,現在分別如下:
『我弟子「某甲」:往昔所造諸惡業,皆由無始貪瞋癡:從身語意之所生,今對佛前求忏悔。』
接著就是叁歸依的正授,叁歸叁誓同時,這正是叁歸依的重心點,歸依叁寶的對象,稱念叁遍,每一遍就地一拜:
『我弟子「某甲」:盡形壽歸依佛,甯舍身命,終不歸依天魔外道。盡形壽歸依法,甯舍身命,終不歸依外道典籍。盡形壽歸依僧,甯舍身命,終不歸依外道邪衆。』
接就是歸依後的叁結,也就是歸依完畢,後面要成立歸依叁寶的事實,要稱念遍的結局詞,稱念叁遍,每一遍就地一拜:
『我弟子「某甲」,歸依佛竟。歸依法竟。歸依僧竟。』
下面接著,教歸依叁寶者發四宏誓願,稱念叁遍,每一遍就地一拜:
『我弟子「某甲」,衆生無邊誓願度。煩惱無盡誓願斷。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佛道無上誓願成。』
發願完結後,歸依師大略爲歸依者,說明歸依的功德,並且勉勵依教奉行,所謂歸依在叁寶,實踐在叁寶,最後圓滿在叁寶,正當如是,不失歸依本意。最後普勸歸依者,將歸依所獲功德,導歸回向佛道,回向一切衆生,普令圓成佛道,因此教導歸依者稱念回向偈:
『歸依功德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;普願沈溺諸有情,速往無量光佛剎;十方叁世一切佛,一切菩薩摩诃薩;摩诃般若波羅蜜。』
歸依叁寶前後,就在這時候全部圓滿結束,歸依師從法座而下,禮佛叁拜後,歸依者于此時,即成爲佛門叁寶弟子,應禮謝歸依師:
自己呼稱:『感謝師父,爲弟子受叁歸依,頂禮師父叁拜!』
師父回答:『禮佛一拜,或稱一拜!』正當此時,歸依已告圓滿。
如此簡單的歸依方式,不必唱誦,句句分明,能在短暫的叁十分左右,即可歸依成就。以上敘述是歸依叁寶的程序與方法,前後的程序,分爲隆重與簡化二類,各人可按自己的時間與環境許可之下,來接受歸依叁寶的神聖意願,因爲畢竟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,一失人身,萬劫難複,今日雖存,明日難保,各個一心,專注攝心,存念叁寶,莫以空過青春年華,虛度光陰,老大徒悲傷,追悔莫及,受莫能助,智者應有所了悟,至爲明顯。
皈依叁寶應有的認識
我們既已正式歸依了佛門,成爲佛門叁寶弟子,還須要認識叁點的觀念問題:
第一點:
歸依佛寶,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一尊而已!而是歸依盡虛空、遍法界,所有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如此的發大心願,發大心量的歸依佛,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(梵語jnana)與無上福德,如是福慧具足成就,方能圓滿自證佛道。
同時歸依了佛寶之後,要以佛爲師,直到命終,不可歸依天魔外道、邪神、邪鬼、邪術、應當棄邪歸正,勤求禮佛,忏悔無量劫以來的業障(梵語karmavarana),使光明本性顯現,以求速登覺悟彼岸。
其次,就是歸依法寶,不僅是歸依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而已!而是歸依盡虛空、遍法界,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之法,因爲佛佛道同,法法平等,無有高下,所有諸佛所說之法,皆是平等相同故,皆應虔誠平等的歸依之,如此的發大心願,發大心量的歸依法,才能由本性起平等心,與諸佛之法相應,方能自證無上佛道。
歸依了法寶之後,要以法爲師,直到命終,不可再歸依外道典藉,外道經書與真理不相應,與開悟證大涅槃(梵語nirvana)毫無相幹,有障礙佛道,致使墮落天魔外道的窠臼,因而難以自拔,沈淪六道,生死浪迹天涯,受無量之苦痛,是故歸依法寶之後,慎勿歸依外道典籍,應知歸依法,以法爲師。
再其次,就是歸依僧寶,歸依僧當以僧爲師,我們歸依了僧寶,不僅是爲我們歸依的師父要歸依他,歸依師只不過代表叁寶爲我們歸依而已,爲我們授證叁歸依,並非僅僅歸依某一位法師而已!有很多僧俗都有此誤解歸依意義,在家人都說我歸依某某法師,出家人都說某某是我的歸依弟子,在這種情況之下,或多或少在心靈上會産生分別心,而帶來彼此格格不入的執著性,會把歸依叁寶實質的本意,分崩離析,舍大取小,廢公爲私,豈不是很可悲!很可歎嗎?
所以,我們要知道,歸依僧是歸依十方叁世一切僧,乃至盡虛空,遍法界,一切僧寶當下都歸依之,如此歸依方是真歸依,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能夠如此而發心歸依叁寶,才能符合歸依叁寶實際意義。那麼,十方諸佛贊歎,與諸佛法相契應,十方聖賢僧加被,十方諸大菩薩護持,天龍八部擁護,切記!切記!
歸依了僧寶之後,自今至終,不可再歸依外道徒衆,若是歸依了叁寶,亦然信仰外道,尊奉邪魔鬼神,雖然日夜精進用功修持,也困難得到真實利益,因爲邪正不分,佛道與魔道弄不清楚,如何了生脫死、離苦得樂、解脫輪回呢?學道者有如是正知正見,就不愧是佛門叁寶正信弟子矣!
第二點:
歸依叁寶之後,當下就是佛門在家弟子,應該有正確的正信佛法觀念才對,一般社會人士,沒有學佛的人,對正信的佛法不明白,一談到歸依叁寶,心裏馬上就産生錯覺的恐懼,因此,不敢來歸依叁寶,這種無知的恐怖陰影,致使他遲遲沒有勇氣來歸依佛門,我把它歸納起來,認爲有四大因素的無知障礙,因而不敢歸依佛門:
1.一般人都認爲歸依叁寶,就是要開始吃素,這種觀念當下就錯啦!歸依叁寶之後,並沒有要求我們一定要吃素食,所以諸君不用擔心,不用恐懼不安,嚴格立場來說,一定要到受大乘菩薩戒的時候,才有硬性規定要吃素食。
同時,依照五戒(梵語panca silani)乃至比丘戒的律製,並無素食的要求,更何況初入佛門的叁歸依者,素食是大乘佛教自利利他的美德,素食乃是戒殺精神進一步的…
《歸依叁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