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歸依叁寶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具體表現,如果大家受完叁歸依之後,能夠發大心願,不食衆生肉,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善舉,真是菩提心的大展流露。

  

  2.一般人都認爲歸依叁寶之後,就是不能男婚女嫁,這種無知的陰影,令無知者不敢歸依,這實在很嚴重的謬論,歸依叁寶不但沒有約束我們不能男婚女嫁,歸依叁寶只不過是做爲佛門的在家弟子而已!並沒有管製歸依者不能婚嫁。

  

  有一次我在慈航寺說法,說完佛法下座之後,有一位年輕美貌的女老師,尚未嫁人,走到我面前:很穩重又害羞的問我:『師父!我想要歸依叁寶,歸依叁寶之後,我可以嫁人嗎?』

  

  我說:『歸依叁寶之後,當然可以嫁人啊!歸依叁寶沒有規定我們不可婚嫁,盡管放心,不要憂慮不安,但是呢?只要不嫁兩個丈夫就好啦!不然會惹禍臨身,痛苦萬千,追悔莫及,中外古今以來,皆是一夫一婦較爲幸福美滿,知道嗎?』

  

  她說:『師父啊!根據你這麼說的話,歸依叁寶可以嫁人,師父!我要歸依叁寶,做爲佛門在家弟子,坦白的說,過去我都生活在錯誤的觀念當中,以爲歸依後不可嫁人,一直都不敢入佛寺歸依叁寶,今日恍然覺悟,懇請師父爲我授叁歸依,成爲佛陀的在家叁寶弟子!』像這種類似情況很多,不勝枚舉。

  

  3.一般人認爲歸依叁寶之後,都以爲非要出家修行不可,因此,心裏又生障礙了,又沒有福報來歸依佛門了,諸君要明白,我佛門弟子有兩大類:

  

  一者出家佛門弟子

  

  經過剃度而露出僧相,受過叁壇大戒者,是名出家佛門弟子,出家(梵語pravrajya)者:割愛辭親,識心達本,解無爲法,自度度人,爲成就佛道而努力不懈,出家就不能男婚女嫁,男婚女嫁就不能稱爲佛門出家弟子。

  

  二者在家佛門弟子

  

  在家佛門弟子的條件要受過叁歸依,受過叁歸依就是名副其實的佛門在家弟子,在家佛門弟子可以男婚女嫁,無妨,同時受歸依之後,並沒有硬性要求我們去出家修行,這點可不必生憂惱,因爲在家弟子畢竟是在家弟子,不是出家佛門弟子,請放心!

  

  如果在家弟子,自己認爲出家的因緣成熟,想要出家的話,那麼佛教的大門,無時無刻都非常歡迎諸君的光臨,剃度而現出法王相,因而行菩薩道,自度度人。

  

  4.有一些人,認爲一生作惡多端,過去、現在亦然還在爲惡當中,深感罪惡無量,因而內心起了自卑感、罪惡感、墮落感、自暴自棄感、于是不敢面對善良的一面而邁進,自以爲無藥可救,心裏産生了無形的圍牆,阻礙了自己,不敢來歸依叁寶,于是永遠漂流在叁寶門外,孤苦伶仃,如同浪子無家可歸,如此之輩,內心自生障礙故。

  

  在大聖佛陀的啓示之下,一個人作了多大的罪惡,只要誠懇的悔過,由衷的發露披陳忏悔,痛改前非,浪子回頭,這是難能可貴的,有這份勇氣與魄力,亦堪稱大丈夫之行爲表現,這種具體的表現是值得嘉許的,可贊歎的,可鼓勵的。

  

  此時,若要歸依佛門,佛教大門也同樣他而開放著,歡迎這位有勇氣與魄力的仁者,棄邪歸正,棄暗投明。在釋迦牟尼佛時代,有一位阿阇世王子,被提婆達多所煽動,因而心起了貪圖王位之念,將其父王頻婆娑羅王關閉于地下監牢裏,又令食物斷絕,不久其父王因饑餓而逝世。

  

  阿阇世王子爲了登上王位,心生起惡毒之念,將父王活活的關斃于地牢,自己做了國王,將自己的親生父王害死,這是屬于大道不孝的罪惡,過了一段歲月之後,害死父王的業障開始現前了,立不穩,臥不能眠,心神恍惚,因而他的身上又生滿很多的癰,也就是皮膚紅腫而出膿的瘡毒。害死父王的陰影,時常在腦海裏浮現,心裏不斷有著悔恨的負擔,自己也知道是企圖害死父王的罪惡在浮現所致,日夜睡在床上,深感恐懼不安,憂愁苦悶,生大苦惱,內心不得安甯,自己所犯的是忤逆重罪,不久就要墮入地獄(梵語maraka),受罪煎熬。正在惶恐無主之際,即時想起當今的大聖佛陀,是世界的明燈,佛陀是四生(梵語catasro-yonayah)的慈父,佛陀出現于人間,是難遭難遇的,佛陀是苦海中的舟航,是六道衆生的歸依處,佛陀是無上醫王,我應該即時起身,到佛陀說法處哀求忏悔。于是提起沈重的腳步,迫不及待的想要面見佛陀,不久即到了佛陀靜坐的講堂中,佛陀此刻端身坐在獅子座上,四周環繞著無量弟子,燈火明亮,香煙缭繞,阿阇世王看到佛陀的莊嚴法相,面如滿月目如蓮,身心安祥,清淨無爲,與世無爭。

  

  阿阇世王(梵語Ajatasatru)看到這種場面的修道氣氛所驅使,慚愧心流露了,情不自禁的涕淚嚎哭,往佛前撲沖直奔,顛仆不已,身軀擦傷無數,一幅狼狽可憐相,唯有他自己才能體會得到,摔倒在地上,連忙又爬了起來,跪在佛陀的法座前,生大慚愧心:低下頭來說道:『慈悲的佛陀啊!像我樣極惡無道的人,爲了貪求國王之位,竟然把父王關在地牢,令其饑餓而斃,我殺害我無罪的父親,罪惡貫滿,我後悔已來不及了,現在身心不得安甯,唯願佛陀慈悲開示佛法,救濟苦痛無知的我,令我心結釋放,以得解脫。』

  

  佛陀很安祥的對阿阇世王說:『大王!你來的正好,我等待你好久了,你注意聽著,世界上有兩種人,可以得到真正的快樂與幸福: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。二是造罪知道忏悔的人。

  

  現在,大王悔過的機緣成熟,世間上的人,或多或少都有做錯的時候,知過必改,就是一個好人,我如來的法門是廣大無邊的,忏悔能得清淨。十方叁世一切諸佛,皆以忏悔得清淨,清淨心是十方諸佛所尊、所歸、所護、大王能發自內心披陳悔過,起大慚愧心,虔誠發露,即可消罪除愆。

  

  大王啊!罪性本空由心造,罪業是沒有本體的,是無自性的,是空幻的,是無常的,是緣生緣滅的,能以大智慧體悟心與罪本是空幻不實,這就是真實的忏悔,知道嗎?』

  

  大王聽了佛陀清涼的法音,當下心結即時頓除,恍然覺醒,內心清涼無比,正當此時:

  

  佛陀接著又說:『過去的事已經過去,時間總是會過去的,罪過與痛苦的情景,會隨著光陰的流轉消逝而去,過去的事實,已無法挽回,這就是人間的真相,自古以來,每個人都逃不了無常的侵蝕,無常能吞噬罪惡與痛苦的情景,無常也能吞噬快樂與美好的情景,無常(梵語anitya)是世間上最公正的真理。

  

  同時,大家對無常也是無可奈何的,也是最平等的,誰也逃避不了無常的事實,能夠體會無常的真相,內心對世間一切順境與逆境,當下就不會産生強烈的執著與懷念。

  

  既然無執著與懷念人世間的情景,心即無動念,心無動念即無心,無心即無滅心,無滅心即可入不生滅心,證入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-dharmaksanti),體悟無爲法,證入無爲果,你就可以解脫得度啦!』

  

  阿阇世王又聽了佛陀的開示法要,如雷大響,如扣大鍾,鍾聲一響,喚醒了苦海夢中人,對自己的新生命充滿了希望與信心,歡喜踴躍,得未曾有的法樂,一切迷妄無知的烏雲,一掃而空,如晴天萬裏,無量劫以來的善根齊同發露。

  

  阿阇世王感激佛陀的開示佛法,法音震醒了他的迷妄,因此,激動得又涕淚哽咽不已!在這種情況之下,善根流露,浪子回頭,阿阇世王請求佛陀慈悲,終于歸依(梵語sarana)了大聖佛陀的座下,因而得救了。

  

  像這樣作惡多端,五逆十惡的大魁首,可說罪惡深重無底的人,佛門慈悲平等法門,不排斥、不拒絕,亦然接納他們的棄邪歸正,棄暗投明,來歸依叁寶,成爲佛門正信叁寶弟子,早日覺悟,共登解脫彼岸。

  

  第叁點:

  歸依叁寶之後,要做個正信的叁寶弟子,絕對不可崇拜鬼、神、魔、及低級魍魉魑魅之類,也就是天魔外道,爲什麼佛門弟子不可再去拜鬼神外道呢?因爲鬼神外道也是六道輪回之一,是免不了有生死輪回的,痛苦憂傷亦然存在,也是凡夫衆生之一。

  

  因此,佛陀告訴我們欲求得解脫,不要與外道神鬼共聚同混,僅管攀緣相處美好,叁界(梵語trayodhatavah)輪回亦未脫離,虛度光陰,與開悟證果無關,外道思想觀念偏激,神教色彩濃厚,打殺符咒,呼風喚雨,怪力亂神,乩童扶鸾,有障礙佛道。

  

  佛經法:『一切鬼神假借佛菩薩名義,來自稱自己是某佛某菩薩降世降筆,這都是外道之鬼神所爲,莫上鬼神當。』

  

  佛陀慈悲早就呼籲我們了,佛菩薩絕對不會來人間降筆,扶鸾的,佛菩薩來人間都是示現出家衆或在家衆,而具備有正知正見,佛菩薩來人間度衆生,不會說他是某佛某菩薩示現的,切記!切記!

  

  絕對不會有所謂:佛道分不清的現象,不會有叁教合一的觀念産生,更不會有五教合一的思想混亂,各個宗教的教義都有所差別,差距懸殊不可對比,教理教義格格不入,叁教如何合一?五教如何合一?

  

  我們可以客觀的,拿出各宗教的教義與教理比較一番,就很明顯的發現教義教理太懸殊了,基督教有基督教的教義,回教有教的教義,儒家有儒家的道理存在,道教有道教的教義,佛教有佛教的教義教理。

  

  我們在學道的曆程不可太籠統,似是而非,模棱兩可,牽強附會;是就是是,非就是非,不對就是不對,對就是對,說明白一點就是:

  

  孔子不是耶蘇,耶蘇不是孔子,老子又不是釋迦牟尼佛,穆罕默德又不是孔子‧‧‧依此類推而知、教義差距使得你都不敢領教,怎麼會叁教五教合一呢?

  

  譬如說:基督教說天地萬物是上帝所創造的,飛禽走獸是供給人類所食用;這種論調完全與佛教的教義格格不入,叁教合一,五教合一,請問外道的行者,你如何把叁教五教來合一呢?

  

  外道的行者又不是叁教五…

《歸依叁寶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心地法門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