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天臺心鑰:教觀綱宗貫注(聖嚴法師)▪P1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《教觀綱宗》的這一段有關阿羅漢的文字,幾乎與《四教儀》的行文全同,可抄錄對照:「阿羅漢此雲無學,又雲無生,又雲殺賊,又雲應供。此位斷見思俱盡,子縛已斷,果縛猶在,名有余涅槃,若灰身滅智,名無余涅槃。」

  

  其實,在《法華玄義》卷叁上也有雲,若灰身泯(滅)智,永斷生死苦果,離叁界二十五有,便斷果縛。

  

  2.「灰身泯智」:通常都寫成「灰身滅智」,灰其身、滅其智,略稱灰滅及灰斷,也就是小乘四果聖者,于此世間所用的色身死後,焚燒成灰,其能證的心智,也從此滅絕,所以稱爲無余涅槃。例如《金剛仙論》卷九有雲:「小乘之人,以自身所證,灰身涅槃,畢竟滅故。」又雲:「小乘人斷叁界煩惱,盡分段生死,灰身滅智,入無余涅槃,善惡因果,一切俱舍。」這是大乘釋經論中,對此灰滅,作了最完整的說明。可知小乘的無余涅槃,又名爲灰身涅槃;這是由于印度佛教的葬儀,習慣采用火化,阿羅漢身故之後,必皆成爲灰身,由其不再應化世間,故必成爲滅智。

  

  智者大師的《維摩經玄疏》卷五、《金光明經玄義》卷上,以及《摩诃止觀》卷五等,亦用灰身滅智,指出小乘聖者的無余涅槃,猶如虛空,無所施爲,乃爲有作四谛,天臺家也常以這四字和「焦芽敗種」並用,以突顯小乘聖者是可憐愍者,雖證解脫果,在生前不堪學大乘摩诃衍法,到此身死後,便又無所施爲。

  

  3.「有余涅槃」與「無余涅槃」:涅槃是梵語Nirv

  ṇ

  的音譯,意爲滅度、寂滅、不生、無爲、安樂、解脫等。大小乘各有有余及無余的兩種涅槃,可作叁門分別:(1)單就小乘而言,已斷生死之因,猶存生死的苦果者,名爲有余涅槃;斷了生死之因,當下的生死之果,亦畢竟不生,名爲無余涅槃。(2)若單就大乘而言,已盡變易生死之因,名爲有余涅槃;若變易生死之果亦盡,名爲無余涅槃。(3)若就大小乘對比而言,小乘涅槃爲有余,尚有變易生死之故;大乘涅槃爲無余,已斷分段及變易兩種生死故。

  

  對此涅槃的分別,在中國也有相宗及性宗諸家之差異,此可查檢工具書得知。

  

  4.「習氣」:習氣的梵語是V

  san

  有譯作煩惱習、余習、殘氣等。即是由于數數生起之煩惱所熏成的,稱爲余習,依據《大般若經》卷五十五所說:「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相續,便住佛地。」可知要到成佛,才習氣永斷。小乘的阿羅漢,雖然已斷煩惱正使,而尚殘留煩惱余習,例如從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見到,難陀有淫習、舍利弗及摩诃迦葉有瞋習、卑陵伽婆蹉有慢習、摩頭婆私咤之跳戲習、憍梵

  提之牛業習等,可知阿羅漢的余習難除。辟支佛,比起聲聞,根性稍利,聲聞聞四谛法而證涅槃,辟支佛自觀十二因緣而得解脫,義爲緣覺,若就斷除見思惑而言,雖與聲聞的阿羅漢相同,亦有不同之處,即是辟支佛雖未斷盡習氣,但已侵損習氣,阿羅漢尚未能損余習。

  

  原文

  

  叁大乘佛果,此人根性大利,從初發心,緣四谛境,發四弘誓,即名菩薩,修行六度。初阿僧祇劫,事行雖強,理觀尚弱,准望聲聞,在外凡位。第二阿僧祇劫,谛解漸明,在暖位。第叁阿僧祇劫,谛解轉明,在頂位。六度既滿,更住百劫,修相好因,在下忍位。次入補處,生兜率天,乃至入胎、出胎、出家、降魔、安坐不動時,是中忍位。次一剎那,入上忍。次一剎那,入世第一,發真無漏叁十四心,頓斷見思,正習無余;坐木菩提樹下,以生草爲座,成劣應身,受梵王請,叁轉*輪,度叁根性;緣盡入滅,與阿羅漢、辟支佛,究竟同證偏真法性,無複身智依正可得。

  

  〔旭師自注雲〕:(成劣應身:如釋迦丈六,彌勒十六丈等。)

  

  語譯

  

  叁乘無學位的大乘佛果,由于此人的根性,大而且利,從初發心開始,便緣四谛境,發起四弘誓願,即名爲菩薩,修行六度法門。至第一阿僧祇劫修滿時,事相的修行工夫雖很強烈,理觀的功力則尚微弱,若以聲聞的行位標准來看,相當于外凡的叁賢位。第二阿僧祇劫滿時,于四谛理,解漸分明,仍未極明,准望聲聞,是在暖位。第叁阿僧祇劫滿時,于四谛理解,又複轉明,內心了了,自知作佛,准望聲聞,是在頂位。修滿六度的福慧之時,再住一百大劫,修積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因行,准望聲聞,是下忍位。接下來便入一生補處,生于兜率天上,乃至下降人間,于王宮入胎、以王子身出胎、出家修行、在禅定中降魔,安坐不動之時,是中忍位。下一剎那,入上忍位。最後一剎那,入世第一位,發起真無漏叁十四心,頓斷叁界見思二惑,煩惱的正使及余習,從此斷盡無余,坐在木質的菩提樹下,以世間的生草爲座墊,成就了有如釋迦牟尼的劣應身佛。接著受到大梵天王之勸請說法,叁轉四谛*輪,化度叁乘根性的衆生,直至化緣已盡,入于涅槃。這樣的劣應身佛,與阿羅漢、辟支佛,究竟同證偏真法性,同樣是灰身滅智,故無身智;正報既絕,依報亦不可得。

  

  注釋

  

  1.「緣四谛境,發四弘誓」:天臺智顗的《四教義》卷七及谛觀的《四教儀》,都說以四弘誓願配緣四谛境,如《四教儀》雲:(1)未度者令度,即衆生無邊誓願度,此緣苦谛境。(2)未解者令解,即煩惱無盡誓願斷,此緣集谛境。(3)未安者令安,即法門無量誓願學,此緣道谛境。(4)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,即佛道無上誓願成,此緣滅谛境。

  

  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,初發心時的通願,普賢菩薩的十大願、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等,爲別願。四弘誓願,于《大乘本生心地觀經》卷七、《摩诃止觀》卷一下、《止觀大意》等,均可見此四弘誓願。

  

  《四教義》所舉的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,也是四弘願,是出于《法華經》卷叁〈藥草喻品〉。類似的四弘願句,也出現于《道行般若經》卷八〈守行品〉:「諸未度者悉當度之,諸未脫者悉當脫之,諸恐怖者悉當安之,諸未般泥洹者悉皆當令般泥洹。」類似的內容,也早就出現于《長阿含經》卷八的《散陀那經》:「瞿昙沙門,能說菩提,自能調伏能調伏人,自得止息能止息人,自度彼岸能使人度,自得解脫能解脫人,自得滅度能滅度人。」共有五句,乃是釋尊成佛之後的如來所行,不是初發菩提心時的弘願。

  

  緣四谛境,發四弘誓的完整句形,應該出于《菩薩璎珞本業經》卷上所說:「厚集一切善根,所謂四弘誓,未度苦谛令度苦谛,未解集谛令解集谛,未安道谛令安道谛,未得涅槃令得涅槃。」

  

  2.「叁祇」、「百劫」:叁祇修福慧,百劫相好因,是衆生從初發心成爲菩薩而至成佛的時間過程,主修的法門,便是奉事諸佛,實踐六度。叁祇,具名叁大阿僧祇劫,意爲叁無數大劫,此在《優婆塞戒經》卷一〈修叁十二相業品〉有雲:「(佛言)我于往昔寶頂佛所,滿足第一阿僧祇劫;然燈佛所,滿足第二阿僧祇劫;迦葉佛所,滿足第叁阿僧祇劫。善男子(善生長者子)!我于往昔釋迦牟尼佛所,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發是心已,供養無量恒沙諸佛,種諸善根,修道、持戒、精進、多聞。善男子!菩薩摩诃薩修是叁十二相業已,了了自知,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卷四,也有菩薩于叁阿僧祇劫之後,種叁十二相業因緣的記述,並謂:「初阿僧祇中,心不自知我當作佛不作佛;二阿僧祇中,心雖能知我必作佛,而口不稱,我當作佛;叁阿僧祇中,心了了自知得作佛,口自發言,無所畏難,我于來世當作佛。釋迦文佛,從過去釋迦文佛到剌那屍棄佛,爲初阿僧祇……從剌那屍棄佛至燃燈佛,爲二阿僧祇……便授其記,汝當來世作佛,名釋迦牟尼;從燃燈佛至毗婆屍佛,爲第叁阿僧祇。若過叁阿僧祇劫,是時菩薩種叁十二相業因緣。」此段文字亦被天臺智顗的《四教義》卷七引用。

  

  事實上有關叁阿僧祇劫成佛之說的大小乘經論文獻不少,例如尚有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七十七與卷一百七十八、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八、《攝大乘論本》卷下、《攝大乘論》卷下、《華嚴五教章》卷二等,均可見到。

  

  《教觀綱宗》于此段藏教究竟即菩提的原文中,所說的叁阿僧祇修證六度而成劣應身佛,與聲聞修證位次相配的資料依據,應系出于天臺智顗的《四教義》卷七等所說。第一阿僧祇劫,得外凡位,即是得到五停心、別相念、總相念之位;是用性念處、共念處、緣念處,而行六度。第二阿僧祇劫,得內凡的暖位;即是用暖法的智慧,修六度行,故雲:「谛解漸明」。第叁阿僧祇劫,得頂法之位;此時內心了了,自知作佛,行六波羅蜜,故雲:「四谛觀解,轉更分明,如登山頂,四顧分明」。過了叁阿僧祇劫,則爲種植叁十二相業因,而入下忍位;用此忍智修六度行,成百福德,用百福德成一相。《大智度論》卷四所載「問曰:菩薩幾時能種叁十二相?答曰:極遲百劫,極疾九十一劫」。

  

  此段內容的所謂叁祇百劫、叁祇九十一劫,乃系依據不同的論典所說,若據《大毗婆沙論》卷一百七十八所載,于叁阿僧祇劫,總共逢事二十二萬八千尊佛之後,開始修叁十二相業因,更須曆九十一劫,逢事六尊佛,才成爲八相成道的佛。若依《大智度論》卷二七則雲:「菩薩已滿叁阿僧祇劫,後更有百劫」,卷四亦雲:「過叁阿僧祇劫,然後種叁十二相業因緣」,「一一相,百福莊嚴」,是爲在下忍位。嗣後坐于菩提樹下的寂滅道場,住中忍位,次一剎那入上忍,次一剎那入世第一,一剎那發真無漏叁十四心,成等正覺。

  

  所謂叁祇百劫成佛的內容,及其所依的資料,大略如此。這是從小乘叁藏教的立場,所見的釋迦牟尼佛。雖然承認釋尊曾以菩薩身所修六度而成的悲智福慧,超出于阿羅漢及辟支佛的功德,但仍…

《天臺心鑰:教觀綱宗貫注(聖嚴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