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修。觀行即佛名爲五品弟子位,便是聞知圓理而起圓修隨喜、讀誦、講說、兼行六度、正行六度,因此圓伏五住煩惱,始得進入圓教八個行位的第一位。由于尚屬外凡,未及師位,故名五品弟子位。
四、圓教的相似即
原文
相似即佛者,十信內凡位也。
〔旭師自注雲〕:(名與別十信同,而義大異。)
初信,任運先斷見惑,證位不退,與別初住、通見地、藏初果齊。二心至七心,任運斷思惑盡,與別七住、通已辦、藏四果齊,而複大勝,故永嘉雲: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;若伏無明,叁藏則劣也。」八心至十心,任運斷界內外塵沙,行四百由旬,證行不退,與別十向齊。
語譯
所謂圓教的相似即佛,《摩诃止觀》卷一下雲:「逾觀逾明,逾止逾寂,如勤射
的,名相似觀慧。」便是實大乘圓教的十信內凡位。別教的十信,是外凡位,圓教的十信是從別教的初住至十回向的叁十心,即是別教叁賢位,包括習種性、性種性、道種性。故其內含與別教大異。何況別教的十信位,僅伏見思二惑,圓教的十信位,不唯已斷盡叁界的見思二惑,也斷塵沙惑,並伏無明惑。
圓教初信位,任運自然,先斷見惑,證位不退,相當別教的初住位、通教第
四見地,與藏教的初果齊。
從第二信位至第七信位,任運自然,斷盡思惑,即與別教第七住、通教第七已辦地、藏教四果齊。而以圓教界內,位位圓伏圓斷叁惑,比起前面的叁教,僅斷見思、習氣,未及塵沙、無明,所以圓教大勝藏、通、別的叁教。
玄覺禅師的《永嘉集》所雲:「同除四住」,即在圓教的十信位中,藏、通、別、圓的化法四教,便共同斷除五住地煩惱中的前四住地,尚有第五無明住地,要待到了圓教等覺位時斷除方盡。若以圓教圓伏無明惑而言,藏教四果、通教已辦地、別教七住,就遠遠不及圓教七信位了。
在圓教十信的第八信至第十信位,任運自然,斷除界內及界外的塵沙惑。以《法華經‧化城喻品》所說,行五百由旬到達藏寶處所而言,圓教十信位,已行四百由旬。證行不退,與別教的十回向位齊。
注釋
1.「二心至七心」:依《教觀綱宗》所說,于此圓教十信位的第二心至第七心
之間,斷盡思惑,故與別教的七住,通教的已辦地、藏教的四果阿羅漢位齊。若依關口真大博士《校訂天臺四教儀》附錄「四教行位斷證對照圖」所明,圓教第二信,是與別教的二住、通教的薄地、藏教的二果齊;乃至圓教的七信,是與別教的七住、通教的佛地、藏教的佛位齊。《教觀綱宗》所說通教的已辦地及藏教四果阿羅漢,是關口真大所說與圓教的四信、別教的四住齊。此兩者以何爲正確,有待研究,可以檢索《法華玄義》卷四下至卷五上的〈位妙〉章。
2.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」四句:此源出于《法華玄義》卷五上的〈位妙〉章中,原文爲:「若叁藏佛位,斷見思盡,望六根清淨位,有齊有劣: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叁藏則劣。佛尚爲劣,二乘可知。」這是說,在叁藏教的佛位,已斷盡見思二惑,若對圓教的菩薩而言,尚是相等于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》所說的六根清淨位,也就是相似即佛位。以叁藏教的佛,比起圓教十信內凡的相似即佛之間,雖有相齊之處,也有劣于圓教十信位之處。若就同除見思二惑,即是五住地煩惱之中的前四住地煩惱:見一處住地、欲愛住地、色愛住地、有愛住地,所以是相齊的;若就圓教在相似即佛的十信位中,已能圓伏第五住地
的無明而言,叁藏教的佛位,便劣于圓教的十信位了。何況藏教的佛位,僅與圓教的第七信位平齊;又何況二乘聲聞及辟支佛,更不及藏教的佛了。
既知《教觀綱宗》此處所用的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叁藏則劣」四句話,原來見于智顗的《法華玄義》,爲何旭師要說:「永嘉雲」呢?這裏面有一則曆史故事:據《四教儀集注》的傳說,在唐末五代之際,天臺學的文獻已經湮沒,因南唐王錢弘俶,讀玄覺禅師的《永嘉集》,至此四句,不解其義,便問天臺德韶國師,師指示此爲天臺學中用語,應當去問螺溪義寂法師,義寂便奏聞于錢氏說,海東的高麗盛行天臺學,遂派人前往高麗求取,即得彼邦的谛觀法師,攜帶著天臺教部來華,並且留下了一部千古不朽的名著《天臺四教儀》。
也許是由于在《永嘉集》中用了「同除四住」等四句話,帶來了天臺學在中國複興的機運;同時也暗示禅宗六祖的傳人玄覺禅師既引用天臺教觀,後世禅宗人士,豈可拒絕天臺而雲宗門不談教家事呢?所以旭師也就用了「永嘉雲」而未說「妙玄雲」了。此四句話,見于《永嘉集》的〈叁乘漸次第七〉章,內容幾乎與《法華玄義》完全一致,僅有數字出入而已,因其于中國天臺學的弘傳史上,
居有關鍵性的地位,特此抄錄下來:「然叁藏之佛,望六根清淨位,有齊有劣;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,若伏無明,叁藏則劣。佛尚爲劣,二乘可知。」比起《法華玄義》的原文,只有「若叁藏佛位,斷見思盡」之二句有點不同而已。
有關「同除四住,此處爲齊」,請見附圖十叁(第叁八九頁)。
五、圓教的分證即
原文
分證即佛者,十住、十行、十向、十地、等覺聖位也。
〔旭師自注雲〕:(名亦同別,而義大異。)
初住斷一分無明,證一分叁德。
〔旭師自注雲〕:(正因理心發,名法身德;了因慧心發,名般若德;緣因善心
發,名解脫德。)
一心叁觀,任運現前,具佛五眼,成一心叁智,行五百由旬,初到寶所,初居實報淨土,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。證念不退,無功用道。現身百界,八相作佛,與別初地齊。
二住至十住,與別十地齊;初行與別等覺齊;二行與別妙覺齊;叁行已去,所有智斷,別教之人,不知名字。
語譯
所謂圓教的分證即佛,其範圍含有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、等覺,一共四十一個位次,名稱雖與別教的相同,意涵的內容則截然不同。
圓教的初住位,已與別教的初地齊,斷一分無明,見一分佛性,初開寶藏而顯真如,證一分涅槃的叁德,因爲法身、般若、解脫,各具常、樂、我、淨,所以名之爲叁德。在往昔名爲正因佛性,至今初發心住時,理心開發,即成法身
德;在昔名爲了因佛性,至今初發心住時,慧心開發,即成般若德;在昔名爲緣因佛性,至此初發心住時,善心開發,即成解脫德。
至初住時,得無功用心;一心叁觀,任運現前。因與別教初地齊,所以也具足佛的五眼。叁智一心中得,故成一心叁智。行五百由旬,初到藏寶之所,初證一分叁德之故。初居實報莊嚴淨土,亦複分證常寂光淨土。證念不退,證無功用道,現身百界,八相作佛。
圓教二住至十住,與別教十地齊;圓教初行與別教等覺齊;圓教二行與別教妙覺齊;圓教叁行以上,所有的觀智及斷惑,對于別教之人來說,他們便不知其名字了。
注釋
1.「一心叁智」:叁智即是:(1)一切智,是知一切法之總相的聲聞智及緣覺智。(2)道種智,是知一切法之種種差別道法的菩薩智。(3)一切種智,是通達一切諸法的總相、別相、化道、斷惑的圓明佛智。原出于《大品般若經》卷一所說的
菩薩摩诃薩習行般若波羅蜜,具足聲聞緣覺菩薩之叁智,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七雲:「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,道智是諸菩薩事,一切種智是佛事。」
天臺家將此叁智,配以空假中叁谛的觀智,既有一心叁觀,便有一心叁智。如《摩诃止觀》卷叁上及《法華玄義》卷叁下,智顗依叁觀義,立叁智爲兩種:(1)別相叁智,就別教菩薩而言,觀因緣假,修別相叁觀,次第成就一切智、道種智,乃至修中道觀,見佛性,成一切種智。(2)一心叁智,就圓教菩薩而言,融叁谛一境,即叁觀一心,故所發叁智,亦于一心中證得。
2.「無功用道」:天臺的圓教初住位,即得無功用道,與別教初地齊,已斷一分(品)無明,已居實報淨土故。依據《佛性論》卷四則說:「前七地已還,故無相,無功用道者,即八地以上;無相者,即真如境;無功用者,即自然升進道。」八地說出無功用,八地以前之菩薩,于真如境未得自在故,八地以上則以純無漏道任運續起故。至于無功用的意思,據梁譯《攝大乘論釋》卷十四雲:「作意名功用,緣叁世起,謂我已作、正作、當作。離如此作意,名無功用。」
六、圓教的究竟即
原文
究竟即佛者,妙覺極果,斷四十二品微細無明永盡,究竟登涅槃山頂,以虛空爲座,成清淨法身。
〔旭師自注雲〕:(一一相好,等真法界。)
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,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。性修不二,理事平等。
語譯
所謂圓教的究竟即佛,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雲:「究竟佛者……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,邊際智滿。」便是無上士的妙覺佛果位,已斷盡四十二品微細無明,究竟登上了涅槃山頂。以虛空爲寶座,已成清淨法身,法身無身,以遍在遍不在的一真法界爲身,故其一一相好,也等同一真法界。居住于上上品的常寂光淨土,亦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。性德與修德,圓融不二,理具與事造,平等無差別。
注釋
1.「涅槃山頂」:對于渡過兩種生死之河,稱爲登上涅槃山頂,《涅槃經》卷十九有:「佛日將沒大涅槃山」之句。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》有雲: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登涅槃山」的…
《天臺心鑰:教觀綱宗貫注(聖嚴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