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活。」世間是什麼生活呢?一句話––醉生夢死!忙,爲什麼忙?忙得有什麼結果?有時還忙得冤枉!大家應該都會想:「我這個人以前怎麼在社會上糊糊塗塗、沒頭沒腦的,吃了那麼多的苦?」試問:吃那些苦有沒有作用?有!有顛倒樂,以苦爲樂!
回到佛家來,雖然也感覺很忙,但這種忙叫做「正精進」,忙得有代價,忙得有歸宿!諸位要有這種喜悅心,就不感覺到苦了。可千萬不要反過來又想:「我現在住靈岩山寺仍是苦,早上兩點四十五分就要起床呀!」我要告訴諸位!這叫苦嗎?這是要拔你們的地獄根,怎還嫌苦呢?真是沒智慧!應該是連感謝都來不及了,怎還在嫌苦?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,你以爲在家裏可以睡到七、八點是舒服嗎?想錯了!在這裏是學改良生活、好的習慣。
身要「正精進」,心要「正思惟」,唯有正思惟,才能去除凡夫俗子那些不正的邪念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,沒有紀律化;身體不保持運動,起居也不正常,煩惱來時心又平靜不下來,閑時又沒有正念,這都是使身心不能健康安靜的原因。不能夠健康安靜,到有正當事情要做時,身體就不讓你利用,心也穩定不下來。所以日常生活中,運動及道德修養都是不可缺少的。
現在大家發心來受戒,戒就是一種規則;日常生活的行爲、應對、做事等等都有它的規律,這就是戒。戒就是斷惡修善,不過現在世風日下,學好很難,在大染缸裏難免受到染汙;到靈岩山寺來學佛法,那些壞的自然去除了。
二、止惡修善守淨戒
戒,約總綱來說:固然要斷一切惡,小惡都不能做;同時要奉行一切善,連小善也要修。戒就是斷除不好的行爲,同時培自己的福德智慧;我們人能依戒來生活,身心不越規則,那一切處身心都能安定,由定而靜,靜而後能慮,慮而後能得。身安則道隆,心靜智慧才增長,超出了這個範圍,身體怎麼會強壯?心裏又怎能合乎軌道?我們要培福培慧,斷絕不正常的生活,就要把這個戒守好。
戒也就是要你諸惡莫作,這是製「止」之意。同時要衆善奉行,要精進,這是「作」之意;不作,不在這善上努力修行,這就犯戒了!所以這一「戒」字十分廣泛,概括我們人生乃至到成佛道,都是要奉行一個「戒」字。大家要知道這個「戒」字是何等的重要啊!它是人生的靈魂,是我們的真性。
你能夠諸惡莫作,人的行爲、腳跟站穩了;再能夠衆善奉行,那就是精進向前跑、向上提升了。我們人生如果想培福慧,那就要衆善奉行;想要保持人的本位,那就要諸惡莫作。我們保持人的本位,才能與天地並稱爲叁才,否則就與異類無異!守了五戒可使身口入于正軌,加上心善有正思惟,這樣有什麼道業不成就,有什麼罪業不消除呢?希望大家好好精進使道業成就、罪業消除,更要求福慧圓滿,才能化導衆生以成就大慈大悲之萬德也。
回到靈岩山寺,當然就是要求圓滿福慧,可是福慧不是天然的,諸佛都是「以苦爲師」啊!大家守五戒,想要超人一等,那就不要怕辛苦,要能忍受苦;在世間要做一個完美的人,就不能怕治學問、培養道德。如果認爲自己做事太辛苦、吃虧了,有這種小心眼,那就不是一個器材,是慢性自殺的弱者!
所謂「吃得苦中苦,方爲人上人」,我們想完成自己的道德、學問,那麼叁千威儀、八萬細行都是要嚴守;否則道德、學問也立不起來,「登高必自卑,行遠必自迩」嘛!我們能夠嚴守淨戒、吃得了菩薩道之苦,佛道才能成就。祝福大家早成佛道!
叁、受持五戒爲人本
有些佛弟子,不知道戒的意義與重要性,一說到受戒就不敢受。爲什麼不敢受呢?怕受戒後會犯戒。看起來好象很聰明,其實是真正的愚笨!佛陀講的戒,如同國家講的法,我們做人是不是要守國法?不守國法,試問如何生活自在、安定呢?其實只要是人就要守法、要奉行孔孟之道;只要你是人,五戒就得奉行;不奉行,人道就有虧。守五戒是人道,不守五戒就是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;守八戒就是解脫道,不守就永遠在生死六道中打轉。
這不是學佛的人才要守,凡是人都是要守的,何況佛弟子那能不守戒呢?並非不受戒,犯了戒就沒事,那是這樣?這錯到那裏去了啊!難道不是佛弟子,犯了戒就沒有罪過嗎?不是這樣的!你不知而犯罪,還要加判一個「無知之罪」呢!這些戒法應該要知道,更要知即能行才是守戒人啊!
其實受戒決定有好處,必有警惕心,知道自己受了戒不能犯,時時刻刻就會戰戰兢兢不敢犯。平時不受戒下等心就有了:「反正我沒有受戒嘛!」對于一些危險的地方也就隨便了。人嘛!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要想循規蹈矩,危險的地方你莫涉足;想學好,就跟好的人、到好的環境去。學做人都應該如此,何況是佛弟子學佛?決定要爲佛爭光,不敢有失戒規!
我們身爲一個人要受人尊敬,就是要行爲好。佛陀講的五戒,其實就是人間的五常、五倫––仁義禮智信,不過五戒講的範圍較寬闊、究竟、徹底。既然是佛教徒,想超人間,那你守的範圍當然要究竟、徹底、廣大。守五戒使人的行爲完美,能保持人身不墮落,這是最重要的基礎。五戒守好了,修菩薩道才有基礎;五戒不守好,就沒有學菩薩的基礎。好象造一座寶塔,地基沒打好,第一層沒造好,如何造第二層,乃至塔的頂層?
做人不守法,連仁義禮智信都守不好,怎能受到人的尊敬?怎能與人共事?要使自己的行爲好,多培養自己的道德良心;違背了良心,做道德的敗類,如何對得起這個人身?佛弟子!大家學佛陀嘛!就應該做個好榜樣才能化度衆生,否則信佛還是得不到佛功德;別人看到你犯戒:「哦!虧你還是個佛教徒!你做的事還沒有我們未信佛的人好。」這樣還能化度人來信佛嗎?
受了五戒,首先你不會害人了;身不造惡,口不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绮語,只是說好話,身也只是做好事。你看!這個「戒」好不好呢?我們守了戒,以後都是社會上的治安者,最起碼是國民的一個好榜樣啊!所以決定要守戒,要奉行如來戒法,爲佛陀爭光,爲佛教爭好名,令世人敬佩!
四、勇敢受戒獲解脫
依大乘戒來說,我們受戒時要膽大、不要怕;一受戒後膽就要小、要戰戰兢兢、如臨深淵、如履薄冰,要好好的守住戒法。雖受了戒犯戒有罪過,可是若不受戒,又如何得解脫?這兩方面的優缺,應該好好比較一下。
現在講一個例子給大家聽:佛陀在世的時候,有一位證阿羅漢果的比丘尼,她出身于富貴之家。由于她出身富貴,所交往的亦是富家貴族;而富貴人家的子女,難免嬌生慣養、任性放縱,于是她發心專門勸那些富貴人家的婦女出家修行。而那些太太、小姐們往往會問她:「出家當然是好,可是佛陀的戒法我們守不住,怎麼辦呢?」「不要怕,你出家後只要放大膽去受戒就可以了。」「如果犯戒怎麼辦?」「犯戒就由它犯。」「可是犯戒是要墮地獄的啊!」「墮地獄就由它墮地獄好了。」「地獄之苦受不了呀!」「不要怕啊!」
大家一聽,覺得很納悶:「佛陀千說萬說總是叫人不能犯戒,怎麼你這位師父卻說『犯就由它犯』、『墮地獄就由它墮地獄』呢?」羅漢比丘尼回答:「我所說的並未違背佛陀之法,這是我本身的經驗之談。」原來這位比丘尼在往昔很久劫前也曾出家,出家後受戒但不能守戒,後來就墮地獄,經曆好久劫地獄之苦。可是當她苦受完,業障消除了,仗其曾出家守戒之功德,今生乃投胎爲富貴人家,還是出家修行,並且證了阿羅漢果。
要知道,一個人並非從開始受戒就會犯戒,只要能守戒一月一年,或是一日一夜,雖犯戒有罪過,但守戒的功德還是在。等到他犯戒墮地獄的惡報受盡了,便能承往昔受戒的功德而得解脫。如果因怕犯戒而不敢受戒,那就永遠不能解脫。而且我們受戒就有戒神來護持;相反的,沒有受戒就沒有戒神的庇護,兩者所得的利益不可同日而語。凡是好事就應當做,不可怕難就不做啊!
五、高升戒法發大心
當然,每個人的因緣不同,有的人外在環境實在太惡劣了,真的守不了戒;如果是在這種環境下膽小不敢受戒,還情有可原。不過即使處在惡劣環境中,也應該運用智慧、想想辦法,「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化」,把家裏的環境轉好,以便將來也能受戒。像這種正思惟,大家應該多想一想,不要總把時間花在亂打妄想上。
有的人環境並非不好,自己也能掌握環境,那就必須上進,千萬不可能爲而不爲,懈懈怠怠、虛度光陰。萬法無常、人命不久,再渾渾噩噩下去,生死不能了,那就永遠當個凡夫俗子!一個人最悲哀的就是沒有向上的心,所謂「哀莫大于心死」,自甘墮落,那是慢性自殺!
應該要知道佛法難聞,尤其是戒法,我們要想高升、得解脫,絕對要聞戒法、守戒法。現在受了五戒,以後要更進一層受菩薩戒;可是也有人覺得只要受五戒就好了,一聽到受菩薩戒,心裏就畏懼,這也是因怕受了戒後犯戒。世間有雲:「將相本無種,爲人當自強。」佛法講:「萬法唯心」,只要大心一發,凡情知見就能革除,不能老是說:「我們是凡夫嘛!怎能受菩薩戒?」那有決定法?要發心!大心一發把凡情革除,那你就能擔當受菩薩戒。
國父雲:「立大志,做大事!」佛家講要發大願、修大行。發大心做大事雖然辛苦,但苦得快樂呢!萬法唯心嘛!你看兒女生病了,父母照顧兒女辛苦是辛苦,只要兒女病好了,父母多麼快樂!行菩薩道苦不苦?當然苦!但能把衆生病治好了,那多麼快樂!這快樂、喜悅爲何不享受,要空過命光等死?有福不修的人,你能了解嗎?偷安一時,受苦一世,值得嗎?
要想:「佛能做到,我爲什麼就做不到?」佛的…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開示節錄(81、4、3–9)編輯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