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與我們的心本是平等平等嘛!既同禀一個理體,爲什麼不能做到?只要能革除凡心,增長聖見,聖行也能做到。若不發大心,那實在太辜負了我們的心與佛平等了。過去愚癡那不說了,現在已經聞到佛法,就要頂戴奉行,向佛陀看齊。能向佛陀看齊,佛陀太高興了,那我們亦就不愧爲佛陀弟子呢!
諸位戒子!最後我要再重說幾句:受戒犯戒真誠忏悔能得解脫,不受戒不犯戒無受戒法之功德,永久是凡夫俗子,則永遠不得解脫。所以要至心勇敢受戒;受戒有戒德保衛,就不敢犯戒;不受戒無戒德保衛,心生下劣至爲危險。
之叁 知行合一遵佛教佛眼遍觀守戒德
一、力行實證真學問
這次受戒的戒弟子們,有很多受高等教育,你們能有世間上的學問當然好,但世法跟佛法來比,前人有言:「自從一讀楞嚴(經)後,不看人間糠秕書」;佛學一明了,再看世間學問,的確就像糠秕。研究那些學問,對靈性沒什麼利益,只是喪了寶貴的光陰。世間學在佛法來講,屬于差別智,雖在人間有它不可少的大用,但佛法到底是要叫你超人間、了人間的,你還研究人間法,那不是多余的嗎?當然,世間學自有它的用處,不能否認!
不過聖人有佛智,見一切法皆是佛法,于一切法得大自在;我們凡夫只有世智,就會被一切法所累。爲什麼?因爲有一個「我」,有一個「法」,具足我、法兩種執著。爲什麼執著?無智慧!如果有智慧那會執著?有智慧看一切法都是融通;無智慧見一切法都是隔閡,做起事來總是碰壁。想求大智慧,就要深深地在佛法上體驗,好好依教奉行。
現在大家來受戒,這不是講佛學,是講佛行。佛學是一種「知」覺,佛行是一種實際「行」動;得到了實際經驗,那個知才是真知,那種知才有福。佛法講萬法因緣生,一定要知而能行,要造作嘛!有爲的青年們!你們身體好,頭腦靈敏,好好在佛法上追求!不僅追求「真理」,還要追求「實事」,達到知行合一、事理並進,才是真的活學問,才能了生死得解脫,入究竟佛門。
一般知識分子都有個通病––擇食之病。一個人若擇食,就得不到均衡的營養;在佛法上只是求知,不依著知來行,就得不到佛法全面的利益。雖然在外行人面前說話,人家感覺你很有智慧,但就見不得內行人,見不得真修實證者。可是他偏又就是不識內行人、真修實證者,可憐哪!
這點有高等學位的人要注意,否則總想:「我有學位」,但不知行持,反而狂妄,眼睛長到頭頂上了。應該學問愈高,就愈有涵養、愈謙和低下。要無限量地研究,而且實際地研究,才有真學問。什麼才是真學問?佛學!
二、覺悟實修日劫倍
現在好多學者研究佛學,能講會說,甚至講得比法師還好,但他所得的利益還不如那些會念佛、拜佛的老太婆、老阿公呢!你看他們愚笨笨的,但他們念佛就能生西方;其他人雖是聰明,但光求知而不實行,這就聰明反被聰明誤了。既聰明爲什麼又糊塗呢?此乃未遇明師教導,少了德行耳。
當然聰明人再能實際修行,成就會比老阿公、老婆婆高。老婆婆至誠念佛雖能生西方,但畢竟沒有智慧,生西方的品位低下;有智慧的人,若能研究佛法真如實相的道理,又能念佛,那念一聲佛,就超過老阿公、老婆婆念百千萬聲。因此,大開圓解的人,與沒領略佛法的人一起修行,所得功效就是佛法所講的「日劫相倍」;智慧者修一日,超過愚蠢者修一劫。要多研習佛法啊!
真正研究明白了佛法,對于世事應該就能看破、放下、得大自在。否則光說明白佛法,世事還是看不破、放不下,世間苦一點都沒解脫,這樣明白佛法,于你有什麼用?不明白佛法的人固然可憐,明白而不能實行的人,才真正可憐!好可惜啊!可憐還加一個可惜,真令人籲歎!有智的人你要真正慎行。
其實所謂明白佛法,並不是單從經上知,而是從經上知文字,依文字而修,消一分業障,增一分光明,入于文字經義;如此了知,知即能行,知行合一,何罪障而不消?何福慧而不增?如是不斷的精進,自然漸入佛道,乃至終有可達成佛之期。祝福諸位如是了知,如是而行。不如是行,終不能明白佛法,又那能得佛法之畢竟解脫呢?又如何真徹底、究竟如意安詳自在呢?
別人不知不能行,那沒話說;你知了,爲什麼不能行、放不下?放不下你的財寶、名位,難道就能帶去見閻王嗎?閻王不會要你帶那些東西去的。要想帶去也容易喔!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嘛!學佛陀的大悲心,視天下人爲自己的父母、兒女,舍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;將智慧奉獻國家,把福報施與一切人共享,就能將這善業帶去見閻王生天堂;佛弟子回向,即可往生西方。
我們學佛、學菩薩,佛者覺也,菩薩是「菩提薩埵」的簡稱,「菩提」就是覺,「薩埵」就是有情;所以我們聞了佛法,就是要做個有智慧、有覺悟的有情,要求一個歸宿。苦海無邊,向那裏歸宿呢?回頭就是岸嘛!大家來受戒,這就是在回頭,也是最好最好的開始。把這個戒受好,然後依戒奉行,那佛法所有的好處你都能承受。此生就承受,不待下世,下世難免蹉跎。
叁、莊嚴戒行護浮囊
佛法有經、律、論叁藏,經是不只佛所說,論是諸大菩薩所造,律不通其他人說,唯有佛才能說戒,所以大家對律中的戒文格外要頂戴奉行,要用心聽戒、至誠受戒,一心勉力奉行。佛陀大慈悲要我們守戒,是希望我們快樂,不要受苦,所以講戒就是講離苦得樂的方法。衆生迷惑顛倒,以苦爲樂,總是想辦法造惡業,以爲那樣能得快樂;現在我們要醒過來,接受佛陀的話,第一要斷惡,第二要修善。斷惡修善次第奉行,當下就安樂自在。
要使惡業能斷得清淨,善業能修得圓滿,就是要常忏悔。爲什麼?人不是生來就完美的,所謂「人非聖賢,孰能無過」,沒有過,那還會做個凡夫?雖有過,但總要做到「君子不二過」;一有犯就要趕快忏悔,隨犯隨忏。
我們是苦惱衆生,過去既沒遇到善知識、好道場,又與惡友處在汙濁邋遢的地方,那裏不冤枉造惡業呢?過去已過去,佛法很重現在、此生,忏悔過去,過去因爲無知,好事沒做過,壞事就做得很多,這只要至誠忏悔就好了。但受戒後就沒有融通的,那是知法而犯法,罪過可重了。這點不能大意!不能不當心!雖然慈悲容許忏悔,但那太辛苦了,總宜保持清淨爲好。
要知道,一個人自尊自貴是不可以,但也不能自輕自賤。我們的本性與佛平等無二,我們不但要尊貴自己,也要尊貴他人。尊貴自己是要放在心裏,對外面一切人事則要和柔,這樣受戒行道才能離無謂的煩惱,才不易犯戒,同時令人家對我們有好感、尊敬我們。彼此相互尊敬,和善共住,天下太平。
要想尊貴自己,那一切處都要守住本分,不能造惡,還要修善。就好象泥捏的菩薩像,平時說「泥菩薩過江,自身難保」,泥做的菩薩沒經過火煉鍛,禁不起雨淋;我們清淨的本性雖是尊貴,還是要經千錘百煉來莊嚴喔!用什麼莊嚴呢?持戒,修一切善法,以「衆善奉行」來成就萬德莊嚴。
當然首先不能造惡,不能有人我,這就是斷一切惡,也就是「諸惡莫作」;大惡不能做,小惡也不能做。好象靠浮囊渡海,浮囊不能有破洞,甚至一針尖之孔也不能有。什麼是渡海浮囊?戒就是渡海浮囊,要渡生死海,必要持佛戒!
渡苦海要靠浮囊,在人間想解脫自在,完全要靠戒德。我們無始以來的壞習氣、壞習慣太多了,還有周遭重重的障礙,不拿出大無畏的精神,怎能把戒持好?所謂「受戒容易持戒難」;大家要好好守戒、要執持,把戒的浮囊保護好。怎樣保護好呢?慎行!絕不走邪路,要走光明大道。
四、佛眼遍觀莫犯戒
戒如何執持呢?只要你存點良心,心想:「我害自己下地獄已夠苦了,千萬不能害人也下地獄!」就不容易犯戒。不持戒就是害人,因爲犯戒都是有對象的,沒有對象怎麼會犯戒?所以要常常這樣想,以策勵身心安住戒法。
人人都想利益自己,想求快樂,可是沒智慧的衆生偏偏就犯戒,做自害害他的事。這樣父母看到都難過了,何況大慈大悲的佛陀?注意喔!我們避開父母的眼睛很容易,但佛眼你怎樣避?佛陀法身遍一切處,你的心就是佛的法身,「心即佛,佛即心」嘛!你一動念,佛陀就知道了。佛觀整個法界,就好象我們觀手掌一樣清楚啊!所以不要想:「我做壞事情,反正別人也看不到!」要知神目如電,佛眼何止如電?是超日月之光呢!光明熱度透心腑!
世間也有雲:做人要「不愧屋漏」,指雖在屋漏無人之處,也不做有愧于心之事,以爲人家不知道;「舉頭叁尺有神明」、「暗室明燈」嘛!不要沒人看到就做惡了。其實處處都有人,沒人處也是有人,有那個人?有你自己,還有天地靈祇。我們佛弟子,只要記住「佛眼時時在看著我」,這樣就不敢犯戒了!你千萬不可膽大妄動,要小心慎行才平安。
人還好有一點羞恥心,做壞事還怕人看見,要藏著見不得光。有些人做壞事,固然不敢讓人見到;相反的,做好事要求人看見他才做。如果要等有人看到才做好事,那你能夠做多少好事呢?佛教徒要開廣大智慧,做好事不必要人知,福報才能無量無邊,度人才能無盡無數,要如此發心啊!
五、堅守淨戒永自在
佛家守戒的精神是:「甯可持戒而死,絕不破戒而生。」就像持「不殺戒」,或許你會問:「假如人家來殺我,我可不可以殺他呢?」爲了自衛而殺他,人的本能應該是如此;但現在不是講做人喔!是要你學佛、學菩薩、學出世之法,因此雖爲身命,都要忍耐不可殺!甯可人負我,我絕不負于人。
所以大家受了如來之戒,回去一定要…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開示節錄(81、4、3–9)編輯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