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活。」世间是什么生活呢?一句话––醉生梦死!忙,为什么忙?忙得有什么结果?有时还忙得冤枉!大家应该都会想:「我这个人以前怎么在社会上糊糊涂涂、没头没脑的,吃了那么多的苦?」试问:吃那些苦有没有作用?有!有颠倒乐,以苦为乐!
回到佛家来,虽然也感觉很忙,但这种忙叫做「正精进」,忙得有代价,忙得有归宿!诸位要有这种喜悦心,就不感觉到苦了。可千万不要反过来又想:「我现在住灵岩山寺仍是苦,早上两点四十五分就要起床呀!」我要告诉诸位!这叫苦吗?这是要拔你们的地狱根,怎还嫌苦呢?真是没智慧!应该是连感谢都来不及了,怎还在嫌苦?财色名食睡是地狱五条根,你以为在家里可以睡到七、八点是舒服吗?想错了!在这里是学改良生活、好的习惯。
身要「正精进」,心要「正思惟」,唯有正思惟,才能去除凡夫俗子那些不正的邪念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,没有纪律化;身体不保持运动,起居也不正常,烦恼来时心又平静不下来,闲时又没有正念,这都是使身心不能健康安静的原因。不能够健康安静,到有正当事情要做时,身体就不让你利用,心也稳定不下来。所以日常生活中,运动及道德修养都是不可缺少的。
现在大家发心来受戒,戒就是一种规则;日常生活的行为、应对、做事等等都有它的规律,这就是戒。戒就是断恶修善,不过现在世风日下,学好很难,在大染缸里难免受到染污;到灵岩山寺来学佛法,那些坏的自然去除了。
二、止恶修善守净戒
戒,约总纲来说:固然要断一切恶,小恶都不能做;同时要奉行一切善,连小善也要修。戒就是断除不好的行为,同时培自己的福德智慧;我们人能依戒来生活,身心不越规则,那一切处身心都能安定,由定而静,静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身安则道隆,心静智慧才增长,超出了这个范围,身体怎么会强壮?心里又怎能合乎轨道?我们要培福培慧,断绝不正常的生活,就要把这个戒守好。
戒也就是要你诸恶莫作,这是制「止」之意。同时要众善奉行,要精进,这是「作」之意;不作,不在这善上努力修行,这就犯戒了!所以这一「戒」字十分广泛,概括我们人生乃至到成佛道,都是要奉行一个「戒」字。大家要知道这个「戒」字是何等的重要啊!它是人生的灵魂,是我们的真性。
你能够诸恶莫作,人的行为、脚跟站稳了;再能够众善奉行,那就是精进向前跑、向上提升了。我们人生如果想培福慧,那就要众善奉行;想要保持人的本位,那就要诸恶莫作。我们保持人的本位,才能与天地并称为三才,否则就与异类无异!守了五戒可使身口入于正轨,加上心善有正思惟,这样有什么道业不成就,有什么罪业不消除呢?希望大家好好精进使道业成就、罪业消除,更要求福慧圆满,才能化导众生以成就大慈大悲之万德也。
回到灵岩山寺,当然就是要求圆满福慧,可是福慧不是天然的,诸佛都是「以苦为师」啊!大家守五戒,想要超人一等,那就不要怕辛苦,要能忍受苦;在世间要做一个完美的人,就不能怕治学问、培养道德。如果认为自己做事太辛苦、吃亏了,有这种小心眼,那就不是一个器材,是慢性自杀的弱者!
所谓「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」,我们想完成自己的道德、学问,那么三千威仪、八万细行都是要严守;否则道德、学问也立不起来,「登高必自卑,行远必自迩」嘛!我们能够严守净戒、吃得了菩萨道之苦,佛道才能成就。祝福大家早成佛道!
三、受持五戒为人本
有些佛弟子,不知道戒的意义与重要性,一说到受戒就不敢受。为什么不敢受呢?怕受戒后会犯戒。看起来好象很聪明,其实是真正的愚笨!佛陀讲的戒,如同国家讲的法,我们做人是不是要守国法?不守国法,试问如何生活自在、安定呢?其实只要是人就要守法、要奉行孔孟之道;只要你是人,五戒就得奉行;不奉行,人道就有亏。守五戒是人道,不守五戒就是地狱、饿鬼、畜生道;守八戒就是解脱道,不守就永远在生死六道中打转。
这不是学佛的人才要守,凡是人都是要守的,何况佛弟子那能不守戒呢?并非不受戒,犯了戒就没事,那是这样?这错到那里去了啊!难道不是佛弟子,犯了戒就没有罪过吗?不是这样的!你不知而犯罪,还要加判一个「无知之罪」呢!这些戒法应该要知道,更要知即能行才是守戒人啊!
其实受戒决定有好处,必有警惕心,知道自己受了戒不能犯,时时刻刻就会战战兢兢不敢犯。平时不受戒下等心就有了:「反正我没有受戒嘛!」对于一些危险的地方也就随便了。人嘛!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要想循规蹈矩,危险的地方你莫涉足;想学好,就跟好的人、到好的环境去。学做人都应该如此,何况是佛弟子学佛?决定要为佛争光,不敢有失戒规!
我们身为一个人要受人尊敬,就是要行为好。佛陀讲的五戒,其实就是人间的五常、五伦––仁义礼智信,不过五戒讲的范围较宽阔、究竟、彻底。既然是佛教徒,想超人间,那你守的范围当然要究竟、彻底、广大。守五戒使人的行为完美,能保持人身不堕落,这是最重要的基础。五戒守好了,修菩萨道才有基础;五戒不守好,就没有学菩萨的基础。好象造一座宝塔,地基没打好,第一层没造好,如何造第二层,乃至塔的顶层?
做人不守法,连仁义礼智信都守不好,怎能受到人的尊敬?怎能与人共事?要使自己的行为好,多培养自己的道德良心;违背了良心,做道德的败类,如何对得起这个人身?佛弟子!大家学佛陀嘛!就应该做个好榜样才能化度众生,否则信佛还是得不到佛功德;别人看到你犯戒:「哦!亏你还是个佛教徒!你做的事还没有我们未信佛的人好。」这样还能化度人来信佛吗?
受了五戒,首先你不会害人了;身不造恶,口不两舌、恶口、妄言、绮语,只是说好话,身也只是做好事。你看!这个「戒」好不好呢?我们守了戒,以后都是社会上的治安者,最起码是国民的一个好榜样啊!所以决定要守戒,要奉行如来戒法,为佛陀争光,为佛教争好名,令世人敬佩!
四、勇敢受戒获解脱
依大乘戒来说,我们受戒时要胆大、不要怕;一受戒后胆就要小、要战战兢兢、如临深渊、如履薄冰,要好好的守住戒法。虽受了戒犯戒有罪过,可是若不受戒,又如何得解脱?这两方面的优缺,应该好好比较一下。
现在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听:佛陀在世的时候,有一位证阿罗汉果的比丘尼,她出身于富贵之家。由于她出身富贵,所交往的亦是富家贵族;而富贵人家的子女,难免娇生惯养、任性放纵,于是她发心专门劝那些富贵人家的妇女出家修行。而那些太太、小姐们往往会问她:「出家当然是好,可是佛陀的戒法我们守不住,怎么办呢?」「不要怕,你出家后只要放大胆去受戒就可以了。」「如果犯戒怎么办?」「犯戒就由它犯。」「可是犯戒是要堕地狱的啊!」「堕地狱就由它堕地狱好了。」「地狱之苦受不了呀!」「不要怕啊!」
大家一听,觉得很纳闷:「佛陀千说万说总是叫人不能犯戒,怎么你这位师父却说『犯就由它犯』、『堕地狱就由它堕地狱』呢?」罗汉比丘尼回答:「我所说的并未违背佛陀之法,这是我本身的经验之谈。」原来这位比丘尼在往昔很久劫前也曾出家,出家后受戒但不能守戒,后来就堕地狱,经历好久劫地狱之苦。可是当她苦受完,业障消除了,仗其曾出家守戒之功德,今生乃投胎为富贵人家,还是出家修行,并且证了阿罗汉果。
要知道,一个人并非从开始受戒就会犯戒,只要能守戒一月一年,或是一日一夜,虽犯戒有罪过,但守戒的功德还是在。等到他犯戒堕地狱的恶报受尽了,便能承往昔受戒的功德而得解脱。如果因怕犯戒而不敢受戒,那就永远不能解脱。而且我们受戒就有戒神来护持;相反的,没有受戒就没有戒神的庇护,两者所得的利益不可同日而语。凡是好事就应当做,不可怕难就不做啊!
五、高升戒法发大心
当然,每个人的因缘不同,有的人外在环境实在太恶劣了,真的守不了戒;如果是在这种环境下胆小不敢受戒,还情有可原。不过即使处在恶劣环境中,也应该运用智慧、想想办法,「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化」,把家里的环境转好,以便将来也能受戒。像这种正思惟,大家应该多想一想,不要总把时间花在乱打妄想上。
有的人环境并非不好,自己也能掌握环境,那就必须上进,千万不可能为而不为,懈懈怠怠、虚度光阴。万法无常、人命不久,再浑浑噩噩下去,生死不能了,那就永远当个凡夫俗子!一个人最悲哀的就是没有向上的心,所谓「哀莫大于心死」,自甘堕落,那是慢性自杀!
应该要知道佛法难闻,尤其是戒法,我们要想高升、得解脱,绝对要闻戒法、守戒法。现在受了五戒,以后要更进一层受菩萨戒;可是也有人觉得只要受五戒就好了,一听到受菩萨戒,心里就畏惧,这也是因怕受了戒后犯戒。世间有云:「将相本无种,为人当自强。」佛法讲:「万法唯心」,只要大心一发,凡情知见就能革除,不能老是说:「我们是凡夫嘛!怎能受菩萨戒?」那有决定法?要发心!大心一发把凡情革除,那你就能担当受菩萨戒。
国父云:「立大志,做大事!」佛家讲要发大愿、修大行。发大心做大事虽然辛苦,但苦得快乐呢!万法唯心嘛!你看儿女生病了,父母照顾儿女辛苦是辛苦,只要儿女病好了,父母多么快乐!行菩萨道苦不苦?当然苦!但能把众生病治好了,那多么快乐!这快乐、喜悦为何不享受,要空过命光等死?有福不修的人,你能了解吗?偷安一时,受苦一世,值得吗?
要想:「佛能做到,我为什么就做不到?」佛的…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(81、4、3–9)编辑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