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(81、4、3–9)编辑组

  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莲老和尚

  

    戒期开示节录(81、4、3–9)编辑组

  

  之一 发菩提心求净戒佛家生活真善美

  

  一、发心受戒善男女

  

  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等!大家发心回灵岩山寺受戒,发什么心呢?发菩提心。在人间轮回六道,无法了脱生死之苦,唯有发心学佛受戒,才是出苦海的大慈航,因此大家来受戒。我开口就说:「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!」若非善男子、善女人,怎么会发心回山上受戒?能发心受戒的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必也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才有资格受佛陀的净戒。

  

  既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当然在世间都是守国法、依家规,一切都能善与人同;这样再回到灵岩山寺来受皈戒,那就超世间人了。诸位若非上善根,就是发心受戒也没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啊!大家既有善根、有福德因缘发心回山,就要好好接受佛陀的净戒,更要好好受持奉行净戒。

  

  有句俗语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若非利器,不能成就善业;大家若非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算受戒,戒也守不好;必也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戒才能守戒,守戒就能自在解脱。所以,我先预祝诸位来山得受清净戒、得大解脱。唯有自己解脱,方能利益一切众生,这也是学佛最成始成终的目标。

  

  所说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这善中还是有分层次的,当然不会有下等的人,下等人不能称善。上等善根的人在社会上不会受染污,有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,能保持完美的人格,这样的人再来受戒就能守戒。中等人就难免随恶缘染上不良习气,甚至一念之差做了错事;不幸受了污染,现在来受戒,就要好好用力发露忏悔,忏悔清净才得受清净戒,守戒才没有障碍。这些地方「有道无道,个人知道」。

  

  诸位要发至诚心,随时忏悔,所谓「一分诚敬,一分感应」;如果你们能发一个满分的诚敬心,那就得圆满的感应,受戒时也能得到上品的戒。有上品戒的功德,持戒才能持得好;没得上品戒,持戒就会艰难些。由诚敬心受戒所感的果报非常殊胜,有了上品戒功德,临恶劣的环境时,仗本身的福德因缘就可化解掉;一个人如果道心不坚,一遇恶劣的环境,那就糟糕了。所谓的上品戒、中品戒,并非佛陀有差别心,这完全是自己的发心,你有满分的诚敬心,就能得到上品;如果诚敬度不够,那就是中、下品。希望你们能发向上心,得如来上品清净戒,将来生西方又得上品莲台,即时亲觐弥陀,太开心了!

  

  二、佛家生活誓愿学

  

  大家来受戒就是要来学,人总是没有生而知之的,总要学。说到学,人活到老,学到老,还是有很多事情学不好;学不好也要学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嘛!学才有智慧,学才有福德。学佛总是要学到佛陀的位置,一切福德圆满,到了究竟觉了,那时才没有再学的了。因为一切福慧都圆满了嘛!

  

  我们戒期的时间并不长,几乎像是速成班。大家要打起精神来学习,不要怕!这里是依着丛林的规矩教导诸位,希望大家要好好学。如果在戒场中学不好,那下了山到别的地方,威仪不好时,不但你自身的修养被人家打折扣,别人若知道你是在灵岩山寺受戒的,那么连戒常住也会被打折扣。相反的,如果你一切都做得好,举止安详、威仪出众,人家除了对你印象好,对灵岩山寺的看法也会好。这样你有光彩,我们佛教同时亦有大光明了啊!

  

  我们要学,学什么呢?日常生活起居、行住坐卧这一切都要学好。其实不只佛家有「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」,儒家也有「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」。因为这些日常生活、动静行为,关系着一个人的慧命、品德,所以学佛道先要将威仪礼节这些根本学好,要改变世俗的不良习惯。

  

  佛家是超世情、超世间,很多事情接受不了,也要好好地学。在世间几十年,到这边来改变习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;但是大丈夫要能够改良,如果不能改进自己的习惯,不能吸收佛法的规则,这样你对佛陀的戒也是守不好的。

  

  就像在世俗读书,从小学要高升到中学乃至大学,各校都有各校的规则;到这里来,拿吃饭来说,诸位之中,年老的人在家已吃了几十年的饭,甚至在家还教儿孙,但是到佛家来,真的吃饭时连拿碗都不会,也不晓得怎么拿筷子、怎么穿衣,乃至经行、礼拜。到了佛家,拿碗的姿势要像「龙含珠」,拿筷子要像「凤点头」;拿碗诸位稍微一学就会,拿筷子就没办法。这就是从小没学好,坏的习惯养成了,现在想改也学不好。

  

  大家不要小看这些事情,一定要学好、学如法了,才像一个学佛的居士––近事男、近事女。如果受了戒,连大众团体的生活都不能与人相合,穿衣、吃饭都做不好,怎么可以呢?古人说:「打头不学好,到老总归难」。从小初上来不学好,到老就糟糕了,一辈子都学不好。大家既信了佛,皈依三宝又来受戒,正式进入佛家的生活,就要从头学起。大家初来当然学容易的也感觉很难,但到了一个时候,难也很容易了,所以不要被这些难吓倒了,大丈夫要冲破难关好好地学,学好了就能自利利他;这是最基本的佛道啊!

  

  三、身守威仪心守道

  

  比方合掌的方法,所谓「合掌当心」,要使掌不东倒西歪,两个大拇指紧靠胸口,这样合掌就不会懈怠。坐的姿势要端正如钟,胸要挺直,颈子不要离开海青的领子才能直;保持端正,坐的时间就能长久,否则愈坐就愈辛苦。行走时不左顾右盼,要行如风,直来直去。站立时要笔直如严冬的老松。卧亦要侧身而睡,不可趴仰。佛家要我们严守四威仪,所谓「行如风、坐如钟、立如松、卧如弓」。「为什么要守住这些?好麻烦啊!」不是这样说!一定要依此方法才能保持身心不放逸,谨慎莫放逸才能收摄道念;否则身一放逸,心自然跟着散乱。

  

  受戒的精神当然是在「戒」字的内涵––断恶修善,但如果外能仪表庄重,内有真诚道德,自然能感化人,令人起恭敬心;不但人见了恭敬,连天神都赞叹。否则纵使能在人前说得天花乱坠,人家还是会在背后指指点点,那就不能达到教化的作用。要自修就不能懈怠,要利他就不能放逸!

  

  我们的身心都是有连带的关系,所谓「诚于中,形于外」,内心若诚,外形自然就会庄重;外形若庄重,内心就自然诚敬,彼此之间有相辅相成的关系。这就像一个人心情若不好,身体也就无精神;相对的,身体健康,心情自然愉快。如果外形能守规则,心当然也守道;心不守道念,外形也就放逸。所以一个人有无道心虽然看不到,但看其行为举止、说话神态,就可代表这个人的内心修养、道德和学问了。以此看人,更要以此自勉,作他人的榜样啊!

  

  唉!现代的人连家庭教育都没有,那还能谈到这些?过去都有这些礼仪,只不过现代人放逸惯了,所以学起来就感觉好难。不要紧!人总是会向上、向善的方面改变,时间久了,就能学得自然,不会有苦了。

  

  我们现在学佛,要学超人啊!那一切的行动就要严守规则、严守威仪。大家见到威仪好的人就向他学习,师长只能教你一次、两次,也要你能够接受,否则纵使教了十次也没有用。所谓「成人自成人」,父母师长只能教你知道,假使不奉行,那也没办法。内心之中要有诚敬,诚敬即能接受;不能诚敬接受,只是在这里勉强的学,一下山又会依然如故,这样就辜负了你们来山的发心了,那真是受了戒还是彻头彻尾的凡夫俗子!受了戒,要像一个佛门的在家居士––居家学道之士啊!

  

  四、立度脱志即刻修

  

  诸位!既在这难闻难信难修的佛法中已信闻,又能发大心来受戒,那就要发得充足,要修得好好的;尤其要发一个冲天志,决定此生要得到佛法利益,此生在佛门中了脱生死,不可以再待下一世。待下一世太危险了,下一世还有下一世,到那个下一世?诸位来发心受戒,第一天就要发一个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时度此身」的信愿心来,决定要发这个不退转之志,希望要做到。能不能做到呢?就要问你自己,有恒心者自然成就;没有恒心,还不到三天热度就退了,那当然不可能成就。道心要长久,道果才能圆满。

  

  此生决定要度脱,这事难不难呢?说难,是对于那些不精进、没恒心、不发愤的人来说的。其实「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」,古德也说:「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」,这就告诉我们:只要有恒心、有诚心,没有做不到的。要想:「别人能做到,我为什么做不到?别人根性利,我的福慧不如人;别人用一分功夫,我用十分功夫;别人用十分,我用百分、千分。」只要你能吃苦,那有做不到的?要发愤把无谓的事情看破放下,有益的事情勇往直前做去,不要为了砂石而把金刚宝石弃掉了。这点有智慧的人应该要有所选择。

  

  选择了学佛,应当即刻就要修,不可待到那一天,好多事情就是因为因循而做不成,所谓「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?万事待明日,事事成蹉跎。」我们决定要此生、今天、当下就是有进无退,决定不成不休,一定要如此。世间人成家立业都不是泛泛的,何况成就出世大事?

  

  希望诸位来受戒好好地听戒、学戒,明白戒的道理,奉行得清净,将来借着戒的功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预祝大家以受戒守戒的功德,回向将来同生西方,跟随佛陀于十方世界广度众生,早日成就佛道!

  

  之二 断恶修善尊佛戒身安道隆依祖规

  

  一、身心精进正思惟

  

  团体生活,时间很迫促,大家好象感觉很紧张的样子。诸位要保持心里平静,心静就不会忙乱,学习也较有效果。如果身忙心又乱,不但不容易学习得好,习气、习惯也不易改好;不能改好,那么好的也是学不到。

  

  到了灵岩山寺,心里要感到无限量的欢喜:「哦!我们回灵岩山寺做什么?受戒,学习佛法的生活起居,还能改变我们世间的…
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开示节录(81、4、3–9)编辑组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