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有分第二集 妙蓮老和尚
戒期開示節錄(81、4、3–9)編輯組
之一 發菩提心求淨戒佛家生活真善美
一、發心受戒善男女
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等!大家發心回靈岩山寺受戒,發什麼心呢?發菩提心。在人間輪回六道,無法了脫生死之苦,唯有發心學佛受戒,才是出苦海的大慈航,因此大家來受戒。我開口就說:「諸位善男子、善女人!」若非善男子、善女人,怎麼會發心回山上受戒?能發心受戒的就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必也是善男子、善女人才有資格受佛陀的淨戒。
既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當然在世間都是守國法、依家規,一切都能善與人同;這樣再回到靈岩山寺來受皈戒,那就超世間人了。諸位若非上善根,就是發心受戒也沒有這麼殊勝的因緣啊!大家既有善根、有福德因緣發心回山,就要好好接受佛陀的淨戒,更要好好受持奉行淨戒。
有句俗語: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,若非利器,不能成就善業;大家若非善男子、善女人,就算受戒,戒也守不好;必也是善男子、善女人,受戒才能守戒,守戒就能自在解脫。所以,我先預祝諸位來山得受清淨戒、得大解脫。唯有自己解脫,方能利益一切衆生,這也是學佛最成始成終的目標。
所說的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這善中還是有分層次的,當然不會有下等的人,下等人不能稱善。上等善根的人在社會上不會受染汙,有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,能保持完美的人格,這樣的人再來受戒就能守戒。中等人就難免隨惡緣染上不良習氣,甚至一念之差做了錯事;不幸受了汙染,現在來受戒,就要好好用力發露忏悔,忏悔清淨才得受清淨戒,守戒才沒有障礙。這些地方「有道無道,個人知道」。
諸位要發至誠心,隨時忏悔,所謂「一分誠敬,一分感應」;如果你們能發一個滿分的誠敬心,那就得圓滿的感應,受戒時也能得到上品的戒。有上品戒的功德,持戒才能持得好;沒得上品戒,持戒就會艱難些。由誠敬心受戒所感的果報非常殊勝,有了上品戒功德,臨惡劣的環境時,仗本身的福德因緣就可化解掉;一個人如果道心不堅,一遇惡劣的環境,那就糟糕了。所謂的上品戒、中品戒,並非佛陀有差別心,這完全是自己的發心,你有滿分的誠敬心,就能得到上品;如果誠敬度不夠,那就是中、下品。希望你們能發向上心,得如來上品清淨戒,將來生西方又得上品蓮臺,即時親觐彌陀,太開心了!
二、佛家生活誓願學
大家來受戒就是要來學,人總是沒有生而知之的,總要學。說到學,人活到老,學到老,還是有很多事情學不好;學不好也要學,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嘛!學才有智慧,學才有福德。學佛總是要學到佛陀的位置,一切福德圓滿,到了究竟覺了,那時才沒有再學的了。因爲一切福慧都圓滿了嘛!
我們戒期的時間並不長,幾乎像是速成班。大家要打起精神來學習,不要怕!這裏是依著叢林的規矩教導諸位,希望大家要好好學。如果在戒場中學不好,那下了山到別的地方,威儀不好時,不但你自身的修養被人家打折扣,別人若知道你是在靈岩山寺受戒的,那麼連戒常住也會被打折扣。相反的,如果你一切都做得好,舉止安詳、威儀出衆,人家除了對你印象好,對靈岩山寺的看法也會好。這樣你有光彩,我們佛教同時亦有大光明了啊!
我們要學,學什麼呢?日常生活起居、行住坐臥這一切都要學好。其實不只佛家有「叁千威儀,八萬細行」,儒家也有「禮儀叁百,威儀叁千」。因爲這些日常生活、動靜行爲,關系著一個人的慧命、品德,所以學佛道先要將威儀禮節這些根本學好,要改變世俗的不良習慣。
佛家是超世情、超世間,很多事情接受不了,也要好好地學。在世間幾十年,到這邊來改變習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;但是大丈夫要能夠改良,如果不能改進自己的習慣,不能吸收佛法的規則,這樣你對佛陀的戒也是守不好的。
就像在世俗讀書,從小學要高升到中學乃至大學,各校都有各校的規則;到這裏來,拿吃飯來說,諸位之中,年老的人在家已吃了幾十年的飯,甚至在家還教兒孫,但是到佛家來,真的吃飯時連拿碗都不會,也不曉得怎麼拿筷子、怎麼穿衣,乃至經行、禮拜。到了佛家,拿碗的姿勢要像「龍含珠」,拿筷子要像「鳳點頭」;拿碗諸位稍微一學就會,拿筷子就沒辦法。這就是從小沒學好,壞的習慣養成了,現在想改也學不好。
大家不要小看這些事情,一定要學好、學如法了,才像一個學佛的居士––近事男、近事女。如果受了戒,連大衆團體的生活都不能與人相合,穿衣、吃飯都做不好,怎麼可以呢?古人說:「打頭不學好,到老總歸難」。從小初上來不學好,到老就糟糕了,一輩子都學不好。大家既信了佛,皈依叁寶又來受戒,正式進入佛家的生活,就要從頭學起。大家初來當然學容易的也感覺很難,但到了一個時候,難也很容易了,所以不要被這些難嚇倒了,大丈夫要沖破難關好好地學,學好了就能自利利他;這是最基本的佛道啊!
叁、身守威儀心守道
比方合掌的方法,所謂「合掌當心」,要使掌不東倒西歪,兩個大拇指緊靠胸口,這樣合掌就不會懈怠。坐的姿勢要端正如鍾,胸要挺直,頸子不要離開海青的領子才能直;保持端正,坐的時間就能長久,否則愈坐就愈辛苦。行走時不左顧右盼,要行如風,直來直去。站立時要筆直如嚴冬的老松。臥亦要側身而睡,不可趴仰。佛家要我們嚴守四威儀,所謂「行如風、坐如鍾、立如松、臥如弓」。「爲什麼要守住這些?好麻煩啊!」不是這樣說!一定要依此方法才能保持身心不放逸,謹慎莫放逸才能收攝道念;否則身一放逸,心自然跟著散亂。
受戒的精神當然是在「戒」字的內涵––斷惡修善,但如果外能儀表莊重,內有真誠道德,自然能感化人,令人起恭敬心;不但人見了恭敬,連天神都贊歎。否則縱使能在人前說得天花亂墜,人家還是會在背後指指點點,那就不能達到教化的作用。要自修就不能懈怠,要利他就不能放逸!
我們的身心都是有連帶的關系,所謂「誠于中,形于外」,內心若誠,外形自然就會莊重;外形若莊重,內心就自然誠敬,彼此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系。這就像一個人心情若不好,身體也就無精神;相對的,身體健康,心情自然愉快。如果外形能守規則,心當然也守道;心不守道念,外形也就放逸。所以一個人有無道心雖然看不到,但看其行爲舉止、說話神態,就可代表這個人的內心修養、道德和學問了。以此看人,更要以此自勉,作他人的榜樣啊!
唉!現代的人連家庭教育都沒有,那還能談到這些?過去都有這些禮儀,只不過現代人放逸慣了,所以學起來就感覺好難。不要緊!人總是會向上、向善的方面改變,時間久了,就能學得自然,不會有苦了。
我們現在學佛,要學超人啊!那一切的行動就要嚴守規則、嚴守威儀。大家見到威儀好的人就向他學習,師長只能教你一次、兩次,也要你能夠接受,否則縱使教了十次也沒有用。所謂「成人自成人」,父母師長只能教你知道,假使不奉行,那也沒辦法。內心之中要有誠敬,誠敬即能接受;不能誠敬接受,只是在這裏勉強的學,一下山又會依然如故,這樣就辜負了你們來山的發心了,那真是受了戒還是徹頭徹尾的凡夫俗子!受了戒,要像一個佛門的在家居士––居家學道之士啊!
四、立度脫志即刻修
諸位!既在這難聞難信難修的佛法中已信聞,又能發大心來受戒,那就要發得充足,要修得好好的;尤其要發一個沖天志,決定此生要得到佛法利益,此生在佛門中了脫生死,不可以再待下一世。待下一世太危險了,下一世還有下一世,到那個下一世?諸位來發心受戒,第一天就要發一個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時度此身」的信願心來,決定要發這個不退轉之志,希望要做到。能不能做到呢?就要問你自己,有恒心者自然成就;沒有恒心,還不到叁天熱度就退了,那當然不可能成就。道心要長久,道果才能圓滿。
此生決定要度脫,這事難不難呢?說難,是對于那些不精進、沒恒心、不發憤的人來說的。其實「世上無難事,只怕有心人」,古德也說:「製心一處,無事不辦」,這就告訴我們:只要有恒心、有誠心,沒有做不到的。要想:「別人能做到,我爲什麼做不到?別人根性利,我的福慧不如人;別人用一分功夫,我用十分功夫;別人用十分,我用百分、千分。」只要你能吃苦,那有做不到的?要發憤把無謂的事情看破放下,有益的事情勇往直前做去,不要爲了砂石而把金剛寶石棄掉了。這點有智慧的人應該要有所選擇。
選擇了學佛,應當即刻就要修,不可待到那一天,好多事情就是因爲因循而做不成,所謂「明日複明日,明日何其多?萬事待明日,事事成蹉跎。」我們決定要此生、今天、當下就是有進無退,決定不成不休,一定要如此。世間人成家立業都不是泛泛的,何況成就出世大事?
希望諸位來受戒好好地聽戒、學戒,明白戒的道理,奉行得清淨,將來借著戒的功德求生西方極樂世界。預祝大家以受戒守戒的功德,回向將來同生西方,跟隨佛陀于十方世界廣度衆生,早日成就佛道!
之二 斷惡修善尊佛戒身安道隆依祖規
一、身心精進正思惟
團體生活,時間很迫促,大家好象感覺很緊張的樣子。諸位要保持心裏平靜,心靜就不會忙亂,學習也較有效果。如果身忙心又亂,不但不容易學習得好,習氣、習慣也不易改好;不能改好,那麼好的也是學不到。
到了靈岩山寺,心裏要感到無限量的歡喜:「哦!我們回靈岩山寺做什麼?受戒,學習佛法的生活起居,還能改變我們世間的…
《往生有分 第二集 戒期開示節錄(81、4、3–9)編輯組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