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工夫非常深了。
其實,禅宗的這些公案,都有它一定的軌則,跟普通的邏輯不一樣。但若是將這些軌則弄清楚了,只要把同樣的模式套上去,那參公案實在是很容易參透的,並不需要開悟。也就是說,了解公案發生的時候,這樣講究竟是代表什麼意思?爲什麼這樣說的原因。
這其實很簡單,天下的事,本來就沒有事,本來任何一樣就是這個樣子,這叫做「現成的公案」。譬如,「人的鼻子是向下長的」,這很奇怪,誰不知道鼻子是向下長的?「比丘尼是女人做的」,誰又不知道比丘尼是女人做的?但是,爲什麼禅師一說,就好象成了很奇怪的事?還有,「狗有沒有佛性?」這根本是一個笑話,你不必執著它到底有還是沒有,只要你懂它的軌則的話,用幾個公式來套,套了之後,這些公案全部都能夠通的。
我很慚愧,我自己也寫了一本書《公案一○○》,就是用這個邏輯去套的。如果大家看了我解釋的公案之後,認爲自己開悟了,那你就上當了。所以我不用公案,我還是用話頭。
當然,我並不是說參公案沒有用,它是有用的,但就是不要告訴弟子它的軌則是什麼,而要讓弟子自己去發現它。因爲一般人的常識都是顛倒的,也就是把虛妄當成真實,把妄想當成是自我,認爲種種的現象是實在的,所以煩惱很重。例如覺得不舒服的,就很痛苦;覺得舒服的,就貪、就要追求,于是造成了苦的生活。
但是,以佛法的知見而言,是要我們從真實面去看。真實面是什麼?就是這個「我」是虛假的,現象都是暫時的。雖然這個「我」是虛假的,可是還是存在;現象雖然是虛幻的,但它也不是沒有。因此,你把它當成虛幻的時候,禅宗的老師就告訴你:「胡說,這是有的。」你要是把它當成是真的,他也會罵你:「亂講,哪有這樣的事。」
聽起來這個禅師沒有道理,因爲怎麼講都是錯的,實際上很簡單,他是在破執。
公案發生的故事,全都是老師在破學生的一種自我執著,是破學生的煩惱的。所以,當你事先沒有辦法了解這個事實的話,那你參公案有用。你問自己:「爲什麼是這樣?」那可能變成疑情、疑團了。到最後疑團破了,那就是將公案看破:「這個公案,啊!我知道了,原來是這樣!」
二、公案的關鍵句——話頭
我們爲什麼不用公案,而是用話頭?什麼是話頭呢?話頭實際上是從公案來的。每一個公案是發生了一種情況,這種情況裏有一個關鍵字,或者是關鍵的一句話。
話頭不需要去思考這個公案裏的故事是什麼意思,而是把公案的範圍縮小,選擇公案裏的一個關鍵字,或是一句關鍵的話來問:「這是什麼?」這樣能使我們沒有思考和想象的空間。否則的話,雖然參公案很好,但是很可能會變成了思考,變成用邏輯去分析,那就跟參禅沒有關系,而是在浪費時間。所以,我們直接用話頭。
爲什麼日本不用話頭而用公案?這跟禅法傳到日本的曆史有關。因爲從中國傳到日本的禅法33,主要是在宋朝的時候,其中包括臨濟宗和曹洞宗。就日本臨濟宗而言,他們還不知道要用話頭,所以只是用公案,而所參的公案,大概都是唐朝的公案。但是從中國南宋時代起,出現了大慧宗杲禅師,他開始勉勵禅修的人用話頭,是話頭禅的創始者。然而,當時並沒有人把參話頭的禅風傳到日本去。
大慧宗杲是臨濟宗的嫡系,他就是用話頭使得十八個人在一夜之間開悟的,因此他鼓勵人們用話頭。大慧宗杲經常鼓勵人用的一句話頭,是取自趙州從谂禅師的「無」字公案,就只參一個「無」字,而成爲「無」字話頭。
「無」字公案的意思是什麼?禅宗相信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因爲這是《涅槃經》中說的,但是有一個弟子問趙州:「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那狗有沒有佛性呢?」趙州說:「無。」意思是「沒有」。
爲什麼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而狗卻沒有佛性呢?從佛法與禅宗的理論背景來說,這是錯的,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所以我們修行開悟,能夠見佛性,能夠成佛,那狗也算是衆生,爲什麼狗就沒有佛性呢?因此這變成了一個疑問,弟子們不斷地猜、猜、猜,實際上猜到最後變成了參,也就是疑情出現了、疑團也出現了。因此,全心全力參這個「無」字的時候,很容易開悟,所以一個晚上有十八人開悟,都是參「無」字話頭。
一直到現在,日本的臨濟宗也參這個「無」,只是他們叫「無」字公案,我們叫「無」字話頭。我在日本參加他們精進禅修的時候,老師也教我們參「無」。
他問:「無……」是用日語發音的「無」。很有意思的是,我們參話頭是默參,在心中參,可是在日本的禅堂裏邊,本來是默參的,不過有的人參著、參著,忘掉了自己是在禅堂裏,也忘掉了會不會打擾別人,不知不覺就發出聲音:
「無……」最後,禅堂裏處處都在「無……無……」,好象是在牛欄裏一樣。
但是他們一開始的時候,參的公案是:「爲什麼趙州說狗沒有佛性?爲什麼沒有?爲什麼是『無』?」最後就成了一個「無」字。所以,公案本來是個故事,是問那個故事,問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字,這就是大慧宗杲所說的,參「無」字公案、「無」字話頭。其實這是殊途同歸,本來是參公案,結果變成了參話頭,所以我們幹脆丟掉公案,直接參話頭。
叁、安定身心用話頭
我建議的第一個話頭是「什麼是無?」、第二個是「未出娘胎前的本來面目是誰?」、第叁個話頭是「拖著死屍走的是誰?」,平常念佛的人,就用第四個話頭「念佛的是誰?」。
你覺得對哪一個有興趣,你就用它。但是在身心狀況還沒有安定下來之前,話頭是用不上的,所以要在身心狀況比較安定了以後,你再選擇一個來用。
如何調整你的身心狀況?首先,把身體放松了,然後將你的心放在自己的呼吸上,體驗你的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,或者是數呼吸,從一數到十。如果沒有學過數呼吸,請你不要用,學過的人則可以用。如果學過體驗呼吸,可以用體驗呼吸的方法。很簡單,就是欣賞和享受呼吸從鼻孔出入的感覺,身體有什麼狀況不要管它,心情自然會安定下來。安定以後,妄念比較少了,那你就可以用話頭了。
注1共叁十卷,宋代道原撰,略稱《傳燈錄》,爲我國禅宗史書之一,是研究我國禅宗史之根本資料。收于《大正藏》第五十一冊。
注2全一卷。宋代僧無門慧開撰,彌衍宗紹編。全稱《禅宗無門關》。收于《大正藏》第四十八冊。
注3日本禅宗的流傳,始于孝德天皇白雉四年(六五叁)道昭入唐求法。天平八年(七叁六),我國道璇東渡日本,弘傳北宗禅;嵯峨天皇在位時,派遣專使招請義空赴日弘傳南宗禅,開日本禅宗之風。
〈第二天:晚上〉《六祖壇經》︰修持一行叁昧
一、天臺宗四種叁昧
今晚先教大家怎麼睡覺。睡著後有很多狀態,有的人睡著以後會亂夢,一直做夢,但是不知道做些什麼夢;有的人則是很清楚所做的夢。其實,做夢是因爲緊張,身體緊張、腦筋也緊張。但是如果睡得很熟,這時候你就沒辦法用功了。因此,睡覺的時候,最好是沒有夢,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是在睡覺,這種是真的睡覺,而且是在修行睡覺法。
去年話頭禅修時講了一部分《六祖壇經》,現在我們要接下去講。大家不要覺得這是從中間講起,事實上,我們只是用《六祖壇經》來說明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觀念,所以無論我們從哪個地方講起,都是相同的,而目的只有一個,就是教我們怎麼修行。
天臺智者大師所講的修行法門中,有四種叁昧,就是「常坐叁昧」、「常行叁昧」、「半行半坐叁昧」,以及「非行非坐叁昧」。所謂「常坐叁昧」,就是坐著不動,一直坐下去。但是,大概只有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或者是在雪山修道的時候,才能一直坐著。
第二種是「常行叁昧」,又叫做「般舟叁昧」,就是不睡覺、不坐、不臥,一直在走,慢慢的走,修行這種叁昧很辛苦。
第叁種是「半行半坐叁昧」,就是坐坐、走走,又坐坐、走走,很多禅堂都采用這種方式,南傳、日本的禅堂也是這樣。但是,這只有在禅堂裏才行,所以只有專門修行的時候才可以用。
<, p> 第四種是「非行非坐叁昧」,又叫做「一行叁昧」、「隨自意叁昧」或「方等叁昧」。「一行叁昧」爲什麼又叫「隨自意叁昧」?就是指在任何狀態下,無論是什麼時間、什麼地方,或是在寫文章、在上課,甚至于跟別人講話、握手時,你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修行。那麼「一行叁昧」要怎麼修?
二、以直心修一行叁昧
《六祖壇經》中說:「一行叁昧者,于一切時中,行住坐臥,常行直心是。《淨名經》雲:『直心是道場,直心是淨土。』莫心行谄曲,口說法直;口說一行叁昧,不行直心,非佛弟子。但行直心,于一切法,無有執著,名一行叁昧。迷人著法相,執一行叁昧,直言坐不動,除妄不起心,即是一行叁昧。」1
假如是這樣的話,那麼這種修行法跟無情物一樣,會是障道的因緣了。道應該是流通的,心不住于法就能流通,心一住,即被束縛了;若是坐而不動才是修行的話,那麼維摩诘也就不會诃斥舍利弗,反對獨自在林間樹下默坐冥想的修行方法了。
所謂「一行叁昧」,是指在任何時間、任何地方、任何狀況下,無論行、住、坐、臥,無論你在做任何事情時,都可以修一行叁昧,所以又叫做「隨自意叁昧」,只要你的心與意是在叁昧上,那就是在修一行叁昧。
什麼是「在叁昧上」?意指你的心修的是直心。「直心」的意思,是當我們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時,還原…
《聖嚴法師教話頭禅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