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疑問品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這是心的作用,能思、能想的「這個」就是心體。所以,同樣是開悟,有的人是悟到心的作用,有的人是悟到心之體。從作用上開悟,是能思能想的這念心經由善知識的引發──眼睛一眨,這就是心的作用,手一動、腳一動,這也是心的作用,這就是入處;但這只是一個入處,是心的作用,當眼睛不眨、手不動時,這念心又在哪裏?這就更進一步了,當這念心不作用時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的這念心就是心之體。

  

  如果悟到心之用、心之體,卻又執著這個「用」、執著這個「體」也不對,因爲一産生執著,無爲法就又成了有爲法。所以很多祖師恐怕弟子會錯意,就緊接著再追問,乃至拳打腳踢,就是在告訴我們,心在作用時是不是能離開體?悟到心之體,這念心是不是還能産生作用?這都是悟,因爲悟有深、有淺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?」過了河就不需要船,還沒有過河到達彼岸,就還需要船。

  

  達磨祖師說了這麼多,可是梁武帝還是不懂什麼是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」、「不以世求」。因爲在梁武帝的時代,頓悟法門還沒有傳到中國,所有的經論上談的都屬于漸修法門,因此梁武帝當然是不了解。梁武帝再追問:「如何是聖谛第一義?」達磨祖師回答:「廓然無聖。」這念心是絕對的,是一法不立,聖也不立、凡也不立、佛也不立、魔也不立,因爲這念心本來就是佛、本來就是聖,如果再加個什麼,就不是了,所以是「廓然無聖」。說「凡」不對、說「聖」也不對,也就是禅宗所說的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」。達磨祖師所說的都是心法,都是在這念心上回答。大多數人認爲自己是薄地凡夫,今生哪有可能修證成佛?把自己看得很低,執著心外有聖境,甚至于稱他一聲菩薩,他都嚇得不得了,說:「師父!我連螞蟻都不如,您怎麼叫我菩薩?」這就違背了人人都有佛性、違背了佛性平等的佛法大意。但是也有人以爲:「我就是佛!」因此産生貢高、我慢,這更是不對。

  

  梁武帝聽了達磨祖師的這些回答,更是疑惑不解,接著再問:「對朕者誰?」站在我面前的是什麼人?既然你說我做的一切都沒有功德,你講的道理我又聽不懂,究竟你是羅漢還是菩薩?還是佛?一般人可能會回答:「我是聖人,我是某某佛菩薩轉世再來。」大衆想想看,如果問「對朕者誰」,你怎麼答複?達磨祖師回答:「我不認識。」這是一句很深的話,就是在當前的這念心上回答。假使達磨祖師答:「我是菩提達磨。」這就沒有開悟。爲什麼說「不識」?因爲如果說認識自己,就有能、有所,就不是如來的心法,就成了俗谛。禅宗祖師都是問在答處、答在問處,所以達磨祖師答:「不識。」只有絕對的這念心存在,這個絕對的心不落入識塵境界,超越了時間和空間,所以說不認識,也就是《楞嚴經》所說的「知見無知」,這個絕對的心是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長,這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。

  

  這是達磨祖師在中國曆史上流傳的第一個傳法公案,這個公案有很多啓示。但是也有很多人因爲執著這個公案,就不修善法了,甚至說:「這是達磨祖師講的,做善事毫無功德,所以我什麼善事都不做。」這種觀念就又落入兩邊,所以古人說:「依文解義,叁世佛冤」,真正是如此。

  

  韋刺史因爲不了解達磨祖師與梁武帝對話中所顯示的道理,所以「願和尚爲說」,希望六祖大師爲他解答這個疑惑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70511

  

  師曰:「實無功德,勿疑先聖之言。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、布施設齋,名爲求福,不可將福便爲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」

  

  

  六祖大師解說:「達磨祖師說得很正確,的確是沒有功德,不要再懷疑先聖之言。」「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」,一般人會認爲梁武帝造寺、度僧、弘法、布施、持戒,怎麼會是心邪、不知正法呢?因爲梁武帝落到一邊,不明白正法,所以說是心邪。正與邪,要看是以什麼爲標准,正法也有層次上的差別。譬如一個沒受過五戒的人和一個受了五戒的人,受過五戒的是正,沒受五戒的稱之爲心邪,因爲「五戒」是相對「五逆」而說,所以當然五逆是邪,五戒是正。如果再往上一層,五戒和十善相比,十善是正,五戒是邪;而十善和四谛相比,十善則是邪,四谛才是正。如果執著四谛,認爲四谛是最高的,也不正確,因爲存了得少爲足的心,不知道還有十二因緣的道理,所以執著四谛是邪。如果以爲悟到了十二緣起即是正,這又錯了,因爲還有六波羅蜜;但是執著六波羅蜜也不對,因爲六波羅蜜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相比,六波羅蜜是邪,頓悟自心才是正。了解這些道理,才知道佛所說的法是因時間、因對象而說,不能一概而論。真正明白這些道理,看佛經、聽佛法就能得到真正的好處,所謂一通百通。六祖大師說梁武帝心邪、不知正法,是沒有錯誤的。「造寺度僧、布施設齋,名爲求福」,布施、設齋、度僧、建寺廟,這些都是在求福報,福報有生、有滅,福報享完就沒有了,所以說梁武帝不知道不生滅法、不知道正法。

  

  六祖大師爲了使韋刺史更進一步明白這個道理,使他百尺竿頭再進步,繼續解說:「不可將福便爲功德」,不要認爲修福就是功德,這是將無爲法當作有爲法,將出世法當作世間法了。不少人有這種觀念,認爲自己業障深重,根本不可能成佛、開悟,還不如老老實實做人,多修一些福報,這就是不了解要從因上修、從心上修。所以從現在開始就要福慧雙修,不但要悟到這念心,還要在這念心上用功,契悟本心本性。

  

  梁武帝雖然修了種種佛事,但不是如佛經上所說的「修無修修」,他不知道諸法緣起性空,不知道本心本性,這就是邪,因爲偏到一邊了。在《佛藏經》裏,釋迦牟尼佛告訴舍利弗如何修念佛法門,指出:「見無所有,名爲念佛」、「念無分別,即是念佛」,又開示:「見諸法實相,名爲見佛。」「何等名爲諸法實相?所謂諸法畢竟空無所有,以是畢竟空無所有法念佛,複次如是法中,乃至小念尚不可得,是名念佛……一切諸念皆寂滅相,隨順是法,此則名爲修習念佛。」一般衆生的心無論是起善念、惡念、雜念、無聊,都是妄念。好念頭是一個好夢,壞念頭是一個惡夢,好夢、惡夢都歸于無常。這念心要沒有取舍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無能無所、無言無說,才是真正的「老實念佛」。爲什麼衆生起心動念,心就是邪?因爲不知道本心本性是無住、無爲,心有所住、有所執、有所取舍就偏到了一邊,和本心本性相違背就是邪。如果與菩提心相比,只有菩提心才是正,其他的都是邪,菩提心才是真功德。功德究竟在哪裏?「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」,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,不是在修福,因爲福報有生滅,法身沒有生滅。法身就是菩提心與涅槃性,法身就是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,見到法身才是真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70518

  

  師又曰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真實妙用,名爲功德。」

  

  六祖大師爲令韋刺史更加了解福德與功德的道理,所以再進一步說明:「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見性的「見」表示契悟,是指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契悟到自己的佛性。禅宗稱本心本性爲「本來面目」,如果認爲見性是見到什麼,就有能見、所見,這就不對了。每個人都有佛性,可是一般衆生迷失、顛倒,所以見不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修行要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心性沒有生、沒有滅,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「平等是德」,要心行平等。衆生的心不平等,有分別、執著,就如同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一切人事物。如果要達到平等,必須破除自己的執著,轉第七識爲平等性智。雖然現在還沒有破第七識,最低限度要有平等的觀念,尊重每個人都有佛性,這也是平等心。如果認爲某人不聰明、根機不好,就看不起他,某人很有學問、很有智慧,對他就特別尊敬,這是分別心、不平等心。古人說:「不重久習,不輕初學。」對于修行已經很久的人不特別看重,對于初初開始修行的人也不輕視,平等對待大衆,因爲人人都有佛性。雖然這個人現在沒有智慧,但是當他豁然契悟本心就超越了自己,所謂「士別叁日,刮目相看」,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人。

  

  在中國佛教曆史上有位悟達國師,十四歲就能登臺說法,當時李商隱作了一首詩贊歎說:「十四沙彌解講經,似師年歲只攜瓶,沙彌說法沙門聽,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不要小看沙彌,雖然沙彌年紀小,也有佛性,一樣能證阿羅漢果,只要開悟了,說出來的佛法都是平等不二,所以「平等是德」。

  

  「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真實妙用,名爲功德。」功德就是指自己的心性,明白了心性再來解釋功德,才能了解當中的道理。所以,六祖大師再進一步解說。念念無滯,「無滯」,是指這念心不要停留在任何境界上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無論誦經、持咒、念佛、念法,每一念都要無滯,都要無所住、都要不落入兩邊,不住空、不住有,不住非空、不住非有,不住內、不住外,不住過去、不住現在、不住未來,這是頓悟法門。如果是漸修法門,就是念念有所滯,爲什麼是有所滯?因爲是方便法,修止、修觀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將這念心靠在法上、靠在佛號上、靠在戒行上、靠在善法上,或是靠在空、有,這些都是方便,因爲都是…

《六祖壇經疑問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般若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