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疑問品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有所住。心有所住著,就有挂礙,就是滯;「無滯」,是心無挂礙。既然要頓悟自心,就要將方便法門放下,達到心無挂礙的境界。

  

  真正能做到念念無滯、平等不二,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一般,漢來漢現、胡來胡現,沒有障礙,這念心起了大用以後又要歸還原點,如同鳥飛過空中不留一點痕迹,心始終清明不動。《華嚴經》雲:「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」修了善法,不執著善法的功德,這就是無滯。如果做了善事以後,執著善法,就成了法執,又是一層障礙,這就是滯。雖然不執著,但是仍要不斷地修善。所以,修善不執著善,就是無滯、就是般若。

  

  六祖大師唯恐大衆産生執著,認爲佛法就只是講空性、講不動,所以繼續說明心性的妙用,講本心本性的實相功德。這念心雖然不執著善法,但是要「常見本性」,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存在,時時刻刻了了分明,時時刻刻都能作主,自己的清淨心、無住心、無爲心、平等心、不動心時時刻刻現前,不但如此,這念心還有「真實妙用」,妙用無邊,這才是實實在在,這就是這念心實相的功德。如果只是如如不動,執著如如不動,而不知道妙用,無爲法又成了有爲法,這還是滯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70525

  

  「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于禮是德。自性建立萬法是功,心體離念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。若覓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」

  

  「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于禮是德。」要有謙卑心,知道上、知道下,即使對方是下,自己也要謙卑,這就是功;如果認爲自己是上,而心行我慢,這就不是功。外行于禮是德,「德」是德行,身口意所表現出來的一切都要有禮節,要知進、知退,該進就進,不該進則絕對不進,該說就說,不該說的絕對不說,這就是禮節。「禮」包含得很廣泛,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都不逾矩,這就是禮,不知禮則難以健全人格,人格不健全又如何能把事情做得適當與周全呢?所以佛法不離開俗谛,真谛也不能離開俗谛。

  

  我們的種種表現都要有禮節、有規矩,知道什麼時節該做什麼事,什麼時候有禮、什麼時候免禮,都應該知道。譬如打禅七時免禮,上架房時也不需行禮,這就是知道時節因緣。又譬如用齋,一般人認爲吃飯時要慢慢吃,要左邊嚼幾下、右邊嚼幾下才容易消化吸收;但是,你這碗飯還沒吃完,別人早就吃完了,就等你一個人,這就是失禮。所以一切要隨衆,尤其和師長一同用齋時,自己要先吃完,不能讓師長等候。參加集會、法會也是一樣,不應等師長上了車才檢視大衆到齊沒有,甚至還拖拖拉拉,這都是失禮。這些雖然是小事,可是很實用,更何況德行是建立在微細處。依此類推,如何使這念心運用得恰到好處,這就是德,這是心之用。

  

  「自性建立萬法是功,心體離念是德。」自性雖然沒有生滅,自性雖然是不動,可是也不妨礙建立萬法。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由自性所建立,這八萬四千法門當中有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。天臺宗說「俗谛者,立一切法」,建立萬法就屬于俗谛的範疇。依照八萬四千法門去實踐,可以契悟自性;依照佛法用功,就能愈走愈光明。現在的科學、哲學、醫學、工技,是怎麼來的?是自性所建立的,所以「自性建立萬法是功」。我們的道場有各個單位,這些單位也屬于萬法;修建中臺禅寺,大家出錢出力,修建完成了,流芳千古,這也是我們自性起的作用,所以自性建立萬法是功。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一方面要知道如如不動,另一方面要知道建立萬法。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」,這是自性不動;「如來者,乘如實道而來」,這就是自性建立萬法。

  

  「心體離念是德」,建立萬法是心的作用,建立了萬法之後,沒有能、沒有所,也就是說心念起作用以後還要歸于無念,無念也不執著。無念是無無念,無無念是無所不念,又歸到中道實相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這就是德,是本具之天然性德。

  

  「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。若覓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」不論行住坐臥,這念心都存在,這就是不離自性。什麼是離自性?打瞌睡就離開了自性,想過去、想現在、想未來就離開了自性,講人我是非就離開了自性。所以,時時刻刻這念心都要清楚、明白,站得住、站得長。不離自性就是功,佛法不是空談理論,而是要在道理上去實踐。「應用無染是德」,這念心不但要如如不動,而且要運用到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。無染,就是沒有執著、沒有挂礙。見到好的境界而起了貪心,不論是貪財、貪色、貪名、貪吃、貪睡、貪利,都是染。譬如種花、種樹,這是心的作用,但是如果對花起了貪愛,就是有所染。經上說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這念心能運用自如,又能無染,這就是德。

  

  總之,這念心有體、有用,如果只知道用,而不知道體,這念心就成了生滅心,就屬于衆生。如果執著這念心不動,無爲法又成了有爲法,這也是障礙,還是不能圓滿。六祖大師所說的這些道理,從過去到現在都很實用,乃至未來也適用,這就是真理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七)970601

  

  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。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,爲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善知識!念念無間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

  「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」想修真功德、想見到法身的人,就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,不要輕視別人。不但不起輕視、輕蔑的心,而且行住坐臥要普敬一切大衆,對所有衆生都要有恭敬心,做到了就有功德。因爲自己這個心如果常起分別、執著,常常輕視別人,說別人的是非、說別人沒有學問、沒有修行……不管從哪方面講,這些都是有「我相」存在,自己始終是自大、自傲、自滿,始終把自己放在前面,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,處處爲自己著想,不知道爲別人想,這就是「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」。自己的我執不能斷,「即自無功」,就沒有功德。這些看似很簡單,但是如果能做得到,的確是真功德。

  

  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法。人與人相處,如果離開了恭敬心、平常心、謙卑心,就不容易在社會上生存,因爲不論走到任何地方,自己都會産生煩惱、障礙。如果還是不知道檢討、反省,這個心吾我不斷,好處總是往自己身上攬,總認爲自己是對的,別人都對自己不好;聽到有人講些什麼,馬上就起疑心,認爲可能是在講自己,這就是人我不斷。有這種猜疑心、輕視心,自己始終在煩惱中,哪裏還會有「功」?哪裏還會有「德」?

  

  「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,爲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」要了解自己的起心動念,要看自己的過失,不見他人過;若見他人過,自己就是錯。人都習慣掩飾自己的缺失,或是裝腔作假,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歎、肯定、尊敬,這種虛妄心是不實在的。有的人喜歡擺架子,顯示自己有修行,這就是自性虛僞不實。人的心當中有功德也有罪過,有誠實也有虛妄,如果處處自大、自滿、自以爲是,常常看輕別人,不知道尊重大衆,這種就是無德。佛法中有位常不輕菩薩,見到任何人都禮拜,並且說:「我不敢輕視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因爲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佛性是平等的。

  

  「善知識!念念無間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」善知識,是六祖大師對于當時在座出家和在家弟子的稱呼。「念念無間」,這當中有事、有理。在事上來講,譬如念佛:「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……」佛號一句接一句不間斷,這就是念念無間。又如四正勤: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平時念念都是善念,不起善念時,心又歸還原點、歸于無念,歸于無念的這個心綿綿密密、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就是念念無間。「無間」就是前念與後念當中沒有夾雜、沒有間斷,《普門品》講:「念念不空過,能滅諸有苦。」這就是「功」。無論是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始終念念不間斷,繼續不斷地熏修,達到風吹不入、雨打不進,慢慢地就能得定、就能證到叁昧,這就是「功」。所謂「念念相繼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」,只起善念,絕對不起惡念,念茲在茲,這就是「功」。

  

  在理上來講,「念念無間」就是師父說法、大衆聽法的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站得住、站得長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心當中不夾雜、不間斷,這念心由一分鍾延長至叁分鍾、五分鍾、十分鍾、二十分鍾、叁十分鍾,乃至于一個鍾頭,漸漸地就能得定,這種定稱爲無間定,能與中道實相相應,這就是真功德。

  

  「心行平直是德」,無論對上、對下,要有平等心、質直心、平常心,無論待人或是處理事務,不虛僞、不作假、不投機、不取巧,這就是平直,平直就是德。

  

  「自修性是功」,明白心性,見到自己的本性,進而能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念念分明,站得住、站得長,這就是真功德。修行就是要在自己的這念心性上修,這個心要禁得起千錘百煉、禁得起考驗,不論順境、逆境,自己這念心都要存在,不迷失本心本性,能堅住正念,這就是「功」。

  

  「自修身是德」,修行不但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修,更要在身行、語言上修。社會上有些邪知…

《六祖壇經疑問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般若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