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邪見的人認爲修行就是修心,不了解身心是一體的;他們主張享樂,以爲自己是「酒肉穿腸過,佛在心中坐」,這就是不知道修行的道理而産生了錯誤的知見。也有人認爲,只要這念心不染著就好,形之于外的身行不重要,這也是錯誤的觀念。大衆要了解,身心是一體的,除了修心,還要持戒、修身,行住坐臥要具足四威儀。譬如,佛有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報身是修來的,佛的弟子由于修身而威儀具足,阿羅漢聖者由于持身不犯,行住坐臥具足四威儀,所以證果時就能顯現四威儀神通,空中行、空中臥、空中坐,這都證明除了修心以外更要修身,修身而威儀具足就是「德」。
所以時時刻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,要行如風、坐如鍾、立如松、臥如弓,這就是身德。這些做到了,別人看到你威儀具足,自然對你心生恭敬,即使還沒有開口講話,就已經受到了肯定,所以身教、言教都很重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70608
「善知識!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武帝不識真理,非我祖師有過。」
這一段是結尾,要讓韋刺史和當時所有聽法的善知識知道,功德是在自性中,不是由布施、供養求來的。功德與福德不同,布施、供養、修種種善法,屬于福德,見到自性才是功德。因爲梁武帝不知道這個道理,執著供養、修福報,以爲福報就是功德,所以把福德與功德混爲一談。所以達磨祖師說梁武帝修了這麼多的善法是「實無功德」,其實是爲了使梁武帝更上一層樓,破除梁武帝對福報的執著,希望他離開這些假相、假名、假有,契入無爲法、契入中道實相、契入真功德。
韋刺史提出「實無功德」的疑問請六祖大師開示,韋刺史是真的不了解嗎?韋刺史一定知道功德與福德不同,如果韋刺史不了解,就不知道從何而問?所以韋刺史是爲大衆請法。佛法要活用,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,也可以依據這種模式弘法利生。因爲衆生不知道這些道理,無從問起,如果我們能代爲發問、問得恰到好處,就能爲大衆解除疑惑。例如在精舍,住持法師說法,初初開始修行的人,對于有些道理可能聽得不甚明了,修習較久的學員知道有類似的問題,就可以在旁發問。這個發問並不是問難,不是令對方難堪,以顯得自己高明;而是將問題提出來,經過教授法師的解答,大衆就能心開意解。不要認爲自己提出問題顯得自己不懂、沒面子,有這種想法就不是菩薩行了。我們是代衆生發問,明明自己已經知道也要問,因爲在會有很多人不明白,由于你的提問而替大衆解開疑惑,這也是功德。
一般人不知道梁武帝的叁世因果,會質疑梁武帝做了這麼多的善事,爲什麼最後還遭惡報,餓死于臺城?其實梁武帝並不是餓死,而是爲持戒而死,確實是一種菩薩行。
梁武帝有位大將名叫侯景。侯景本來是鄰國人,他帶兵叛變不成,就逃到梁國,痛哭流涕地請梁武帝收留,表示要爲梁武帝盡忠賣命。梁武帝很慈悲,接納了侯景,並且封他爲河南王。後來侯景的勢力漸漸壯大,就生起反叛心。梁武帝看到人心竟然如此反複,也就不作戰了。侯景雖然把梁武帝囚禁起來,但是並沒有殺武帝,一方面因爲自己的命是梁武帝救的,如果恩將仇報,心中有愧;二方面,梁武帝有福德。侯景告訴梁武帝:「你不是吃素嗎?你只要吃葷,我就放你出來,饒你一命。」侯景天天送葷菜給梁武帝,梁武帝堅持淨戒所以就絕食,始終不開葷,最後餓死在臺城。
梁武帝的師父是志公和尚,他曾經問志公和尚:「我現在將國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條,將來的國運不知道如何?」志公和尚並沒有說破,只是用手在喉嚨和頸部比了一下,說:「你將來會在這個地方(喉)和這個地方(頸)有災難。」當時梁武帝不明白,最後才知道,原來敵人就是侯景。
梁武帝與侯景之間有叁世的因緣。梁武帝的第一世是一位在寺廟修行的小沙彌,因爲他會賴床,所以他的師父每天清晨准叁點鍾就來叫他起床。小沙彌覺得奇怪:難道師父晚上都不睡覺嗎?爲什麼每天都是這個時候叫我起床?于是就仔細推敲這當中的原委。有一天他明白了,原來老和尚的寮房旁有一座花園,花園裏有一只很大的蚯蚓。每天清晨蚯蚓一鳴叫,老和尚就會去叫小沙彌起來。小沙彌知道原來是蚯蚓的緣故,就燒了一大盆熱水往花園裏倒,把蚯蚓活活燙死。這只蚯蚓由于在花園裏聽經聞法,有一點點善根,死後轉世爲一只猴子。雖然是只猴子,看到山上有一座荒廢的寺廟,也知道每天到山裏摘一些野花、果子來供佛、拜佛。
再說這個小沙彌,因爲他起了殺心,殺業重,第二世就墮落了,轉世爲貧窮的樵夫,每天上山砍柴維生。由于他前世是出家衆,所以看到佛像很歡喜。有一天,看到山上有座寺廟破舊不堪,大殿中的叁寶佛常年被日曬雨淋,但是自己又沒錢修建,于是買了叁個鬥笠爲叁尊佛像戴上,而且將自己最幹淨的衣服披在佛像身上,以遮陽避雨。樵夫每天上山砍柴經過這座廟時,都會進入大殿禮叁寶佛,並以鮮花供佛。連續幾日下來,他發現自己供佛的花被扔在一旁,花瓶中已有其他鮮花。樵夫覺得奇怪,一天特別留在旁邊觀察,發現一只猴子拿花來供佛,看瓶中有花,于是拔出瓶中鮮花,換成自己帶來的花。樵夫後來跟蹤這只猴子,知道猴子就住在寺廟後面的石洞裏,他愈想愈覺得這只猴子可惡,就找了一塊大石頭將洞口塞住,把猴子活活餓死在洞裏。
樵夫雖然心胸狹小,但也知道要做善事。有一次經過山林,山林中有條大河,雖然河水不湍急,但是如果要過河,必須脫鞋、脫襪、卷高褲管才能過,實在很不方便。樵夫起了善心,搬來七塊大石頭放在河中作爲踏腳石,過河的人可以踩在石頭上,不用再脫鞋、脫襪、卷褲管,涉水而過。一般流傳說梁武帝前世因爲修叁寶殿、搭七星橋的功德,所以後世當了皇帝。修叁寶殿就是爲叁尊佛像買了叁個鬥笠戴上、爲叁尊佛像披衣,七星橋就是擺了七塊石頭在河上。被樵夫害死的猴子由于拜佛、供佛,以及過去累積的善根,所以轉世爲人,也就是這一世的侯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70615
大衆要知道,修行不是一生一世就修成功的,都是經過多生多劫累積而來。佛法講,因緣果報如影隨形,過去所造的惡業,今生逃也逃不了,現世所造的惡業,未來必定招感果報。現在知道了,從今以後絕對不造惡業,未來就不會感惡果。如果過去已經造了惡業,現在就要了業。了業的方法很多,有小乘的法門、大乘的法門,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都能了業。
以小乘而言,想要成佛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;大乘則是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不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。大乘的法門是先悟後修,悟到這念心,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的存在,就能了生死,所以說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、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破」。如果對修小乘法門的人說這個道理,似乎不容易接受,小乘認爲:既然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難道過去所造的業就不用受報、不用還債了?這不是不合乎因果的道理嗎?有的人因此主張求生淨土,認爲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太長,恐怕沒有把握,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,得不退位,來世再修。甚至有法師引證安息國太子的公案,說:「安息太子修了兩世,得了宿命通都還沒有成道,還不如往生西方得好。」這種說法對不對呢?
安息太子就是東漢時代來中國弘法的安世高,安世高在中國翻譯了數十卷的經典,大多爲小乘經典,其中最爲大衆所知的是《八大人覺經》。他過去生是安息國的太子,後來繼承王位,爲了出家修行,將王位讓給他的叔叔。出家修行以後,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前世在中國廣州殺過人,就到廣州來償還命債。他到了廣州,看見一位少年拿著劍,很威武的樣子,這個少年一見安世高,走上前去就給他一刀,結束了他的生命。安息太子死後,這一世又投生到安息國出家修行,而且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還有余報未盡,後來就在前往會稽的途中,被暴徒誤打而喪命。
修行如果執著神通爲實有,就是法執。執著宿命通、心中産生法執,將來就要受報。因此,在打坐的時候,聽到什麼、看到什麼,都不要理它,不要執著任何境界。夢中的境界不能執著,打坐的境界也不能執著,就算真正得到了神通,還是不能執著,就是一念到底,只有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,這樣就能超越。
修行的目的是在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「但得本,何愁末」,根本契悟了,其他的都是枝末。所謂「淨寂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,悟了道,這念心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、妙用,十方世界都在這念心當中,這就是最上乘的法門,就是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道理。明白了這些道理,對于達磨祖師所傳的頓教法門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70622
刺史又問曰:「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。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爲破疑。」師言:「使君善聽,惠能與說。世尊在舍衛城中,說西方引化,經文分明,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,裏數有十萬八千,即身中十惡八邪,便是說遠。說遠爲其下根,說…
《六祖壇經疑問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