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邪见的人认为修行就是修心,不了解身心是一体的;他们主张享乐,以为自己是「酒肉穿肠过,佛在心中坐」,这就是不知道修行的道理而产生了错误的知见。也有人认为,只要这念心不染着就好,形之于外的身行不重要,这也是错误的观念。大众要了解,身心是一体的,除了修心,还要持戒、修身,行住坐卧要具足四威仪。譬如,佛有法身、报身、化身,报身是修来的,佛的弟子由于修身而威仪具足,阿罗汉圣者由于持身不犯,行住坐卧具足四威仪,所以证果时就能显现四威仪神通,空中行、空中卧、空中坐,这都证明除了修心以外更要修身,修身而威仪具足就是「德」。
所以时时刻刻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,要行如风、坐如钟、立如松、卧如弓,这就是身德。这些做到了,别人看到你威仪具足,自然对你心生恭敬,即使还没有开口讲话,就已经受到了肯定,所以身教、言教都很重要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70608
「善知识!功德须自性内见,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与功德别。武帝不识真理,非我祖师有过。」
这一段是结尾,要让韦刺史和当时所有听法的善知识知道,功德是在自性中,不是由布施、供养求来的。功德与福德不同,布施、供养、修种种善法,属于福德,见到自性才是功德。因为梁武帝不知道这个道理,执着供养、修福报,以为福报就是功德,所以把福德与功德混为一谈。所以达磨祖师说梁武帝修了这么多的善法是「实无功德」,其实是为了使梁武帝更上一层楼,破除梁武帝对福报的执着,希望他离开这些假相、假名、假有,契入无为法、契入中道实相、契入真功德。
韦刺史提出「实无功德」的疑问请六祖大师开示,韦刺史是真的不了解吗?韦刺史一定知道功德与福德不同,如果韦刺史不了解,就不知道从何而问?所以韦刺史是为大众请法。佛法要活用,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,也可以依据这种模式弘法利生。因为众生不知道这些道理,无从问起,如果我们能代为发问、问得恰到好处,就能为大众解除疑惑。例如在精舍,住持法师说法,初初开始修行的人,对于有些道理可能听得不甚明了,修习较久的学员知道有类似的问题,就可以在旁发问。这个发问并不是问难,不是令对方难堪,以显得自己高明;而是将问题提出来,经过教授法师的解答,大众就能心开意解。不要认为自己提出问题显得自己不懂、没面子,有这种想法就不是菩萨行了。我们是代众生发问,明明自己已经知道也要问,因为在会有很多人不明白,由于你的提问而替大众解开疑惑,这也是功德。
一般人不知道梁武帝的三世因果,会质疑梁武帝做了这么多的善事,为什么最后还遭恶报,饿死于台城?其实梁武帝并不是饿死,而是为持戒而死,确实是一种菩萨行。
梁武帝有位大将名叫侯景。侯景本来是邻国人,他带兵叛变不成,就逃到梁国,痛哭流涕地请梁武帝收留,表示要为梁武帝尽忠卖命。梁武帝很慈悲,接纳了侯景,并且封他为河南王。后来侯景的势力渐渐壮大,就生起反叛心。梁武帝看到人心竟然如此反复,也就不作战了。侯景虽然把梁武帝囚禁起来,但是并没有杀武帝,一方面因为自己的命是梁武帝救的,如果恩将仇报,心中有愧;二方面,梁武帝有福德。侯景告诉梁武帝:「你不是吃素吗?你只要吃荤,我就放你出来,饶你一命。」侯景天天送荤菜给梁武帝,梁武帝坚持净戒所以就绝食,始终不开荤,最后饿死在台城。
梁武帝的师父是志公和尚,他曾经问志公和尚:「我现在将国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,将来的国运不知道如何?」志公和尚并没有说破,只是用手在喉咙和颈部比了一下,说:「你将来会在这个地方(喉)和这个地方(颈)有灾难。」当时梁武帝不明白,最后才知道,原来敌人就是侯景。
梁武帝与侯景之间有三世的因缘。梁武帝的第一世是一位在寺庙修行的小沙弥,因为他会赖床,所以他的师父每天清晨准三点钟就来叫他起床。小沙弥觉得奇怪:难道师父晚上都不睡觉吗?为什么每天都是这个时候叫我起床?于是就仔细推敲这当中的原委。有一天他明白了,原来老和尚的寮房旁有一座花园,花园里有一只很大的蚯蚓。每天清晨蚯蚓一鸣叫,老和尚就会去叫小沙弥起来。小沙弥知道原来是蚯蚓的缘故,就烧了一大盆热水往花园里倒,把蚯蚓活活烫死。这只蚯蚓由于在花园里听经闻法,有一点点善根,死后转世为一只猴子。虽然是只猴子,看到山上有一座荒废的寺庙,也知道每天到山里摘一些野花、果子来供佛、拜佛。
再说这个小沙弥,因为他起了杀心,杀业重,第二世就堕落了,转世为贫穷的樵夫,每天上山砍柴维生。由于他前世是出家众,所以看到佛像很欢喜。有一天,看到山上有座寺庙破旧不堪,大殿中的三宝佛常年被日晒雨淋,但是自己又没钱修建,于是买了三个斗笠为三尊佛像戴上,而且将自己最干净的衣服披在佛像身上,以遮阳避雨。樵夫每天上山砍柴经过这座庙时,都会进入大殿礼三宝佛,并以鲜花供佛。连续几日下来,他发现自己供佛的花被扔在一旁,花瓶中已有其他鲜花。樵夫觉得奇怪,一天特别留在旁边观察,发现一只猴子拿花来供佛,看瓶中有花,于是拔出瓶中鲜花,换成自己带来的花。樵夫后来跟踪这只猴子,知道猴子就住在寺庙后面的石洞里,他愈想愈觉得这只猴子可恶,就找了一块大石头将洞口塞住,把猴子活活饿死在洞里。
樵夫虽然心胸狭小,但也知道要做善事。有一次经过山林,山林中有条大河,虽然河水不湍急,但是如果要过河,必须脱鞋、脱袜、卷高裤管才能过,实在很不方便。樵夫起了善心,搬来七块大石头放在河中作为踏脚石,过河的人可以踩在石头上,不用再脱鞋、脱袜、卷裤管,涉水而过。一般流传说梁武帝前世因为修三宝殿、搭七星桥的功德,所以后世当了皇帝。修三宝殿就是为三尊佛像买了三个斗笠戴上、为三尊佛像披衣,七星桥就是摆了七块石头在河上。被樵夫害死的猴子由于拜佛、供佛,以及过去累积的善根,所以转世为人,也就是这一世的侯景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70615
大众要知道,修行不是一生一世就修成功的,都是经过多生多劫累积而来。佛法讲,因缘果报如影随形,过去所造的恶业,今生逃也逃不了,现世所造的恶业,未来必定招感果报。现在知道了,从今以后绝对不造恶业,未来就不会感恶果。如果过去已经造了恶业,现在就要了业。了业的方法很多,有小乘的法门、大乘的法门,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能了业。
以小乘而言,想要成佛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;大乘则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不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。大乘的法门是先悟后修,悟到这念心,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的存在,就能了生死,所以说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、「千年暗室,一灯即破」。如果对修小乘法门的人说这个道理,似乎不容易接受,小乘认为:既然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,难道过去所造的业就不用受报、不用还债了?这不是不合乎因果的道理吗?有的人因此主张求生净土,认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太长,恐怕没有把握,不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得不退位,来世再修。甚至有法师引证安息国太子的公案,说:「安息太子修了两世,得了宿命通都还没有成道,还不如往生西方得好。」这种说法对不对呢?
安息太子就是东汉时代来中国弘法的安世高,安世高在中国翻译了数十卷的经典,大多为小乘经典,其中最为大众所知的是《八大人觉经》。他过去生是安息国的太子,后来继承王位,为了出家修行,将王位让给他的叔叔。出家修行以后,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前世在中国广州杀过人,就到广州来偿还命债。他到了广州,看见一位少年拿着剑,很威武的样子,这个少年一见安世高,走上前去就给他一刀,结束了他的生命。安息太子死后,这一世又投生到安息国出家修行,而且得了宿命通,知道自己还有余报未尽,后来就在前往会稽的途中,被暴徒误打而丧命。
修行如果执着神通为实有,就是法执。执着宿命通、心中产生法执,将来就要受报。因此,在打坐的时候,听到什么、看到什么,都不要理它,不要执着任何境界。梦中的境界不能执着,打坐的境界也不能执着,就算真正得到了神通,还是不能执着,就是一念到底,只有这一念,没有第二念,这样就能超越。
修行的目的是在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,「但得本,何愁末」,根本契悟了,其他的都是枝末。所谓「净寂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」,悟了道,这念心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、妙用,十方世界都在这念心当中,这就是最上乘的法门,就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道理。明白了这些道理,对于达磨祖师所传的顿教法门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)970622
刺史又问曰:「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,愿生西方。请和尚说,得生彼否?愿为破疑。」师言:「使君善听,惠能与说。世尊在舍卫城中,说西方引化,经文分明,去此不远。若论相说,里数有十万八千,即身中十恶八邪,便是说远。说远为其下根,说…
《六祖坛经疑问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