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所住。心有所住着,就有挂碍,就是滞;「无滞」,是心无挂碍。既然要顿悟自心,就要将方便法门放下,达到心无挂碍的境界。
真正能做到念念无滞、平等不二,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一般,汉来汉现、胡来胡现,没有障碍,这念心起了大用以后又要归还原点,如同鸟飞过空中不留一点痕迹,心始终清明不动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犹如莲华不着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」修了善法,不执着善法的功德,这就是无滞。如果做了善事以后,执着善法,就成了法执,又是一层障碍,这就是滞。虽然不执着,但是仍要不断地修善。所以,修善不执着善,就是无滞、就是般若。
六祖大师唯恐大众产生执着,认为佛法就只是讲空性、讲不动,所以继续说明心性的妙用,讲本心本性的实相功德。这念心虽然不执着善法,但是要「常见本性」,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存在,时时刻刻了了分明,时时刻刻都能作主,自己的清净心、无住心、无为心、平等心、不动心时时刻刻现前,不但如此,这念心还有「真实妙用」,妙用无边,这才是实实在在,这就是这念心实相的功德。如果只是如如不动,执着如如不动,而不知道妙用,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,这还是滞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70525
「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」
「内心谦下是功,外行于礼是德。」要有谦卑心,知道上、知道下,即使对方是下,自己也要谦卑,这就是功;如果认为自己是上,而心行我慢,这就不是功。外行于礼是德,「德」是德行,身口意所表现出来的一切都要有礼节,要知进、知退,该进就进,不该进则绝对不进,该说就说,不该说的绝对不说,这就是礼节。「礼」包含得很广泛,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都不逾矩,这就是礼,不知礼则难以健全人格,人格不健全又如何能把事情做得适当与周全呢?所以佛法不离开俗谛,真谛也不能离开俗谛。
我们的种种表现都要有礼节、有规矩,知道什么时节该做什么事,什么时候有礼、什么时候免礼,都应该知道。譬如打禅七时免礼,上架房时也不需行礼,这就是知道时节因缘。又譬如用斋,一般人认为吃饭时要慢慢吃,要左边嚼几下、右边嚼几下才容易消化吸收;但是,你这碗饭还没吃完,别人早就吃完了,就等你一个人,这就是失礼。所以一切要随众,尤其和师长一同用斋时,自己要先吃完,不能让师长等候。参加集会、法会也是一样,不应等师长上了车才检视大众到齐没有,甚至还拖拖拉拉,这都是失礼。这些虽然是小事,可是很实用,更何况德行是建立在微细处。依此类推,如何使这念心运用得恰到好处,这就是德,这是心之用。
「自性建立万法是功,心体离念是德。」自性虽然没有生灭,自性虽然是不动,可是也不妨碍建立万法。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,都是由自性所建立,这八万四千法门当中有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。天台宗说「俗谛者,立一切法」,建立万法就属于俗谛的范畴。依照八万四千法门去实践,可以契悟自性;依照佛法用功,就能愈走愈光明。现在的科学、哲学、医学、工技,是怎么来的?是自性所建立的,所以「自性建立万法是功」。我们的道场有各个单位,这些单位也属于万法;修建中台禅寺,大家出钱出力,修建完成了,流芳千古,这也是我们自性起的作用,所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。这念心有体、有用,一方面要知道如如不动,另一方面要知道建立万法。「如来者,无所从来」,这是自性不动;「如来者,乘如实道而来」,这就是自性建立万法。
「心体离念是德」,建立万法是心的作用,建立了万法之后,没有能、没有所,也就是说心念起作用以后还要归于无念,无念也不执着。无念是无无念,无无念是无所不念,又归到中道实相,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动,这就是德,是本具之天然性德。
「不离自性是功,应用无染是德。若觅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」不论行住坐卧,这念心都存在,这就是不离自性。什么是离自性?打瞌睡就离开了自性,想过去、想现在、想未来就离开了自性,讲人我是非就离开了自性。所以,时时刻刻这念心都要清楚、明白,站得住、站得长。不离自性就是功,佛法不是空谈理论,而是要在道理上去实践。「应用无染是德」,这念心不但要如如不动,而且要运用到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。无染,就是没有执着、没有挂碍。见到好的境界而起了贪心,不论是贪财、贪色、贪名、贪吃、贪睡、贪利,都是染。譬如种花、种树,这是心的作用,但是如果对花起了贪爱,就是有所染。经上说:「不起凡夫染污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」这念心能运用自如,又能无染,这就是德。
总之,这念心有体、有用,如果只知道用,而不知道体,这念心就成了生灭心,就属于众生。如果执着这念心不动,无为法又成了有为法,这也是障碍,还是不能圆满。六祖大师所说的这些道理,从过去到现在都很实用,乃至未来也适用,这就是真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70601
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。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善知识!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
「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」想修真功德、想见到法身的人,就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,不要轻视别人。不但不起轻视、轻蔑的心,而且行住坐卧要普敬一切大众,对所有众生都要有恭敬心,做到了就有功德。因为自己这个心如果常起分别、执着,常常轻视别人,说别人的是非、说别人没有学问、没有修行……不管从哪方面讲,这些都是有「我相」存在,自己始终是自大、自傲、自满,始终把自己放在前面,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,处处为自己着想,不知道为别人想,这就是「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」。自己的我执不能断,「即自无功」,就没有功德。这些看似很简单,但是如果能做得到,的确是真功德。
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法。人与人相处,如果离开了恭敬心、平常心、谦卑心,就不容易在社会上生存,因为不论走到任何地方,自己都会产生烦恼、障碍。如果还是不知道检讨、反省,这个心吾我不断,好处总是往自己身上揽,总认为自己是对的,别人都对自己不好;听到有人讲些什么,马上就起疑心,认为可能是在讲自己,这就是人我不断。有这种猜疑心、轻视心,自己始终在烦恼中,哪里还会有「功」?哪里还会有「德」?
「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,为吾我自大,常轻一切故。」要了解自己的起心动念,要看自己的过失,不见他人过;若见他人过,自己就是错。人都习惯掩饰自己的缺失,或是装腔作假,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叹、肯定、尊敬,这种虚妄心是不实在的。有的人喜欢摆架子,显示自己有修行,这就是自性虚伪不实。人的心当中有功德也有罪过,有诚实也有虚妄,如果处处自大、自满、自以为是,常常看轻别人,不知道尊重大众,这种就是无德。佛法中有位常不轻菩萨,见到任何人都礼拜,并且说:「我不敢轻视汝等,汝等皆当作佛。」因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佛性是平等的。
「善知识!念念无间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;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」善知识,是六祖大师对于当时在座出家和在家弟子的称呼。「念念无间」,这当中有事、有理。在事上来讲,譬如念佛:「南无阿弥陀佛、南无阿弥陀佛……」佛号一句接一句不间断,这就是念念无间。又如四正勤:「已生善念令增长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恶念令灭除,未生恶念令不生。」平时念念都是善念,不起善念时,心又归还原点、归于无念,归于无念的这个心绵绵密密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就是念念无间。「无间」就是前念与后念当中没有夹杂、没有间断,《普门品》讲:「念念不空过,能灭诸有苦。」这就是「功」。无论是念佛、诵经、持咒,始终念念不间断,继续不断地熏修,达到风吹不入、雨打不进,慢慢地就能得定、就能证到三昧,这就是「功」。所谓「念念相继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」,只起善念,绝对不起恶念,念兹在兹,这就是「功」。
在理上来讲,「念念无间」就是师父说法、大众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站得住、站得长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心当中不夹杂、不间断,这念心由一分钟延长至三分钟、五分钟、十分钟、二十分钟、三十分钟,乃至于一个钟头,渐渐地就能得定,这种定称为无间定,能与中道实相相应,这就是真功德。
「心行平直是德」,无论对上、对下,要有平等心、质直心、平常心,无论待人或是处理事务,不虚伪、不作假、不投机、不取巧,这就是平直,平直就是德。
「自修性是功」,明白心性,见到自己的本性,进而能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念念分明,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就是真功德。修行就是要在自己的这念心性上修,这个心要禁得起千锤百炼、禁得起考验,不论顺境、逆境,自己这念心都要存在,不迷失本心本性,能坚住正念,这就是「功」。
「自修身是德」,修行不但要在自己的心性上修,更要在身行、语言上修。社会上有些邪知…
《六祖坛经疑问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