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祖坛经疑问品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这是心的作用,能思、能想的「这个」就是心体。所以,同样是开悟,有的人是悟到心的作用,有的人是悟到心之体。从作用上开悟,是能思能想的这念心经由善知识的引发──眼睛一眨,这就是心的作用,手一动、脚一动,这也是心的作用,这就是入处;但这只是一个入处,是心的作用,当眼睛不眨、手不动时,这念心又在哪里?这就更进一步了,当这念心不作用时,清楚、明白、作主的这念心就是心之体。

  

  如果悟到心之用、心之体,却又执着这个「用」、执着这个「体」也不对,因为一产生执着,无为法就又成了有为法。所以很多祖师恐怕弟子会错意,就紧接着再追问,乃至拳打脚踢,就是在告诉我们,心在作用时是不是能离开体?悟到心之体,这念心是不是还能产生作用?这都是悟,因为悟有深、有浅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?」过了河就不需要船,还没有过河到达彼岸,就还需要船。

  

  达磨祖师说了这么多,可是梁武帝还是不懂什么是「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」、「不以世求」。因为在梁武帝的时代,顿悟法门还没有传到中国,所有的经论上谈的都属于渐修法门,因此梁武帝当然是不了解。梁武帝再追问:「如何是圣谛第一义?」达磨祖师回答:「廓然无圣。」这念心是绝对的,是一法不立,圣也不立、凡也不立、佛也不立、魔也不立,因为这念心本来就是佛、本来就是圣,如果再加个什么,就不是了,所以是「廓然无圣」。说「凡」不对、说「圣」也不对,也就是禅宗所说的「佛来佛斩,魔来魔斩」。达磨祖师所说的都是心法,都是在这念心上回答。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薄地凡夫,今生哪有可能修证成佛?把自己看得很低,执着心外有圣境,甚至于称他一声菩萨,他都吓得不得了,说:「师父!我连蚂蚁都不如,您怎么叫我菩萨?」这就违背了人人都有佛性、违背了佛性平等的佛法大意。但是也有人以为:「我就是佛!」因此产生贡高、我慢,这更是不对。

  

  梁武帝听了达磨祖师的这些回答,更是疑惑不解,接着再问:「对朕者谁?」站在我面前的是什么人?既然你说我做的一切都没有功德,你讲的道理我又听不懂,究竟你是罗汉还是菩萨?还是佛?一般人可能会回答:「我是圣人,我是某某佛菩萨转世再来。」大众想想看,如果问「对朕者谁」,你怎么答复?达磨祖师回答:「我不认识。」这是一句很深的话,就是在当前的这念心上回答。假使达磨祖师答:「我是菩提达磨。」这就没有开悟。为什么说「不识」?因为如果说认识自己,就有能、有所,就不是如来的心法,就成了俗谛。禅宗祖师都是问在答处、答在问处,所以达磨祖师答:「不识。」只有绝对的这念心存在,这个绝对的心不落入识尘境界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,所以说不认识,也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说的「知见无知」,这个绝对的心是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,站得住、站得长,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。

  

  这是达磨祖师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的第一个传法公案,这个公案有很多启示。但是也有很多人因为执着这个公案,就不修善法了,甚至说:「这是达磨祖师讲的,做善事毫无功德,所以我什么善事都不做。」这种观念就又落入两边,所以古人说:「依文解义,三世佛冤」,真正是如此。

  

  韦刺史因为不了解达磨祖师与梁武帝对话中所显示的道理,所以「愿和尚为说」,希望六祖大师为他解答这个疑惑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70511

  

  师曰:「实无功德,勿疑先圣之言。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、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,不可将福便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」

  

  

  六祖大师解说:「达磨祖师说得很正确,的确是没有功德,不要再怀疑先圣之言。」「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」,一般人会认为梁武帝造寺、度僧、弘法、布施、持戒,怎么会是心邪、不知正法呢?因为梁武帝落到一边,不明白正法,所以说是心邪。正与邪,要看是以什么为标准,正法也有层次上的差别。譬如一个没受过五戒的人和一个受了五戒的人,受过五戒的是正,没受五戒的称之为心邪,因为「五戒」是相对「五逆」而说,所以当然五逆是邪,五戒是正。如果再往上一层,五戒和十善相比,十善是正,五戒是邪;而十善和四谛相比,十善则是邪,四谛才是正。如果执着四谛,认为四谛是最高的,也不正确,因为存了得少为足的心,不知道还有十二因缘的道理,所以执着四谛是邪。如果以为悟到了十二缘起即是正,这又错了,因为还有六波罗蜜;但是执着六波罗蜜也不对,因为六波罗蜜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相比,六波罗蜜是邪,顿悟自心才是正。了解这些道理,才知道佛所说的法是因时间、因对象而说,不能一概而论。真正明白这些道理,看佛经、听佛法就能得到真正的好处,所谓一通百通。六祖大师说梁武帝心邪、不知正法,是没有错误的。「造寺度僧、布施设斋,名为求福」,布施、设斋、度僧、建寺庙,这些都是在求福报,福报有生、有灭,福报享完就没有了,所以说梁武帝不知道不生灭法、不知道正法。

  

  六祖大师为了使韦刺史更进一步明白这个道理,使他百尺竿头再进步,继续解说:「不可将福便为功德」,不要认为修福就是功德,这是将无为法当作有为法,将出世法当作世间法了。不少人有这种观念,认为自己业障深重,根本不可能成佛、开悟,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人,多修一些福报,这就是不了解要从因上修、从心上修。所以从现在开始就要福慧双修,不但要悟到这念心,还要在这念心上用功,契悟本心本性。

  

  梁武帝虽然修了种种佛事,但不是如佛经上所说的「修无修修」,他不知道诸法缘起性空,不知道本心本性,这就是邪,因为偏到一边了。在《佛藏经》里,释迦牟尼佛告诉舍利弗如何修念佛法门,指出:「见无所有,名为念佛」、「念无分别,即是念佛」,又开示:「见诸法实相,名为见佛。」「何等名为诸法实相?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有,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,复次如是法中,乃至小念尚不可得,是名念佛……一切诸念皆寂灭相,随顺是法,此则名为修习念佛。」一般众生的心无论是起善念、恶念、杂念、无聊,都是妄念。好念头是一个好梦,坏念头是一个恶梦,好梦、恶梦都归于无常。这念心要没有取舍、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,无能无所、无言无说,才是真正的「老实念佛」。为什么众生起心动念,心就是邪?因为不知道本心本性是无住、无为,心有所住、有所执、有所取舍就偏到了一边,和本心本性相违背就是邪。如果与菩提心相比,只有菩提心才是正,其他的都是邪,菩提心才是真功德。功德究竟在哪里?「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」,真正的功德是在法身中,不是在修福,因为福报有生灭,法身没有生灭。法身就是菩提心与涅槃性,法身就是真空妙有、妙有真空,见到法身才是真功德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70518

  

  师又曰:「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」

  

  六祖大师为令韦刺史更加了解福德与功德的道理,所以再进一步说明:「见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」见性的「见」表示契悟,是指契悟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契悟到自己的佛性。禅宗称本心本性为「本来面目」,如果认为见性是见到什么,就有能见、所见,这就不对了。每个人都有佛性,可是一般众生迷失、颠倒,所以见不到自己的本心本性。修行要依心起修、依性起修,心性没有生、没有灭,是佛法中最高的境界。

  

  「平等是德」,要心行平等。众生的心不平等,有分别、执着,就如同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一切人事物。如果要达到平等,必须破除自己的执着,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。虽然现在还没有破第七识,最低限度要有平等的观念,尊重每个人都有佛性,这也是平等心。如果认为某人不聪明、根机不好,就看不起他,某人很有学问、很有智慧,对他就特别尊敬,这是分别心、不平等心。古人说:「不重久习,不轻初学。」对于修行已经很久的人不特别看重,对于初初开始修行的人也不轻视,平等对待大众,因为人人都有佛性。虽然这个人现在没有智慧,但是当他豁然契悟本心就超越了自己,所谓「士别三日,刮目相看」,所以不要小看任何人。

  

 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位悟达国师,十四岁就能登台说法,当时李商隐作了一首诗赞叹说:「十四沙弥解讲经,似师年岁只携瓶,沙弥说法沙门听,不在年高在性灵。」不要小看沙弥,虽然沙弥年纪小,也有佛性,一样能证阿罗汉果,只要开悟了,说出来的佛法都是平等不二,所以「平等是德」。

  

  「念念无滞,常见本性真实妙用,名为功德。」功德就是指自己的心性,明白了心性再来解释功德,才能了解当中的道理。所以,六祖大师再进一步解说。念念无滞,「无滞」,是指这念心不要停留在任何境界上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的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无论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念法,每一念都要无滞,都要无所住、都要不落入两边,不住空、不住有,不住非空、不住非有,不住内、不住外,不住过去、不住现在、不住未来,这是顿悟法门。如果是渐修法门,就是念念有所滞,为什么是有所滞?因为是方便法,修止、修观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将这念心靠在法上、靠在佛号上、靠在戒行上、靠在善法上,或是靠在空、有,这些都是方便,因为都是…

《六祖坛经疑问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坛经般若品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