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疑問品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火、風就是淨土。凡夫的心沒辦法作主,不知道萬法唯心,不了解一切都在自己的這念心當中,也不認識自心當中的淨土,不相信心即是佛,所以總是在心外求佛、在心外找淨土,求生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甚至于求生兜率天,這都是顛倒。既然是顛倒,爲什麼佛又告訴大家要求生西方呢?因爲一般人在還沒有開悟時,心中如果沒有依靠的法門,就沒辦法安住,所以佛說種種法門,先讓衆生安心,而求生東方淨土、西方淨土是一種方便法門,沒有開悟前,也不妨礙藉方便法門淨心、定心。但是要了解,唯有在這念心上用功才是究竟,所以大衆不要執一非他。

  

  凡夫不識身中淨土,所以東求西找。小乘視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爲冤家,認爲要離開叁界火宅才能得解脫;但是「誰知火宅內,元是法中王」,大乘行者知道要轉識成智,明白煩惱即菩提,所以識得身中淨土。諸位不要看輕自己的身體,離開這個身體也沒辦法修行。身體屬于俗谛,穿衣吃飯、行住坐臥都是俗谛,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楚明白,時時刻刻覺照自心,使身口意叁業清淨,這個世界就是淨土。

  

  「悟人在處一般,所以佛言,隨所住處恒安樂。」覺悟的人無論身處何地,心始終是堅住正念,所以不論在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都一樣是淨土,無論是在埔裏、在臺北、在禅堂、在臥室,乃至于在廁所,都能夠堅住正念,所以覺悟的人處處是淨土。佛告訴大衆:因爲這念心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所以身處任何地方都是淨土,時時刻刻都是安樂。但是,自己是不是能真正時時保持正念?能做到時時保持正念,無論在廁所、禅堂,都是一般無二;如果做不到,廁所是廁所,禅堂是禅堂,就不是「一般」,而是完全不一樣,既然做不到,就要藉由各種方便法門達到究竟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叁)970713

  

  使君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   

  「使君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」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是善念,所作所爲都是善法、善行,西方就不遠了;若懷不善之心,想生淨土、想見佛是很難的,不但念佛往生難到,修任何法門都難與叁昧相契。因爲這念心有虛妄、有夾雜、有間斷、有障礙,所以與任何法門都不容易相應。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就是叁昧,如果沒有辦法達到叁昧的境界,就是念佛也難以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,不要認爲現在念佛,最後就一定有佛來接引,于是大錯不犯、小錯不斷,有這種心念,要想生西方就更不容易。

  

  過去琉璃王要滅釋迦族,目連尊者有大神通,將釋迦族的五百童男、童女放在缽裏送到天上。戰爭過後,目連尊者從天上取回缽時,發現五百童男、童女全都化成血水。爲什麼?因爲在業難逃、在劫難逃。衆生有業、心不清淨,所以沒辦法生到天上。既然生天都不可能,又怎麼能生到淨土呢?這就像廁所裏的蛆不能離開廁所,如果將之放在清水裏,可能就會死亡,是一樣的道理。雖然我們認爲廁所裏的水又髒、又臭,空氣不好,但是它們反而覺得那個地方空氣最好,糞水就像甘露水一般,因爲每個衆生的業報、業感都不一樣。了解這個道理,就知道要想生西方、要想成佛,絕不是向外祈求就能求到,只有契悟這念心、在這念心上用功,轉識成智,才能與淨土相應。

  

  修行,要知道如何調和「心」與「境」,心由境生、境由心生,兩者互爲因果。心一接觸到外面的環境,就會産生種種妄想、執著,看到清淨的境界,即生清淨的心念;看到染汙的境界,則心生貪、瞋、癡等惡念。相反地,外面的境界也是從心而生,由于心生分別、心生執著,所以又産生外面的種種境界,心境互爲因果。修行要做到「見境不生貪愛,于理不生分別」,「不于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」。見到任何境界不起貪愛心,也不起排斥心、煩惱心、厭惡心、瞋恚心。「于理不生分別」,什麼理?心性之理,心性就是實相,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心境。「不于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」,這當中一個是心裏的境、一個是外境,一個屬內、一個屬外,不論是心裏的境或是外境,這念心都不在境上生分別、執著。真正做到了,不求消災免難,災難自然消除;不求平安,所在的地方最是平安;不求吉祥,所到之處都很吉祥。爲什麼?因爲這念心是正念,是超然、是絕對的,任何人都找不到自己。

  

  人總免不了要到東、西、南、北四處行走,保持正念才能脫離災難,有正念,就能與諸佛菩薩相感通。明白這個道理,任何地方都是樂土、都是七寶宮殿,就能隨所住處恒安樂。所以六祖大師說:「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;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」有的人平時不知道持戒、修善、反省、檢討,以爲只要念佛、幫人助念,當自己臨終時一定也會有人來幫自己助念往生,這就是懷不善之心。因爲有依賴心,因爲平時不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努力,這是投機取巧。爲什麼需要依賴別人來助念往生?爲什麼不現在就檢討反省、淨心、定心,反而打這種如意算盤?存有這種念頭,想要念佛求往生必定不容易。

  

  有人以爲:既然淨土法門提到臨終可以十念往生,活著的時候何妨逍遙享樂一番,只要臨終十念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。哪有這種事?存有這種僥幸心、等待心,這個心就已經不清淨,已經被染汙、被障蔽了,如果心念沒轉過來,將來必然感業果,怎麼能往生淨土呢?有人就問:「既然如此,佛陀爲什麼要講十念往生?」大家要了解,佛是基于慈悲,希望每個人都發心學佛、修行,在這一生成就戒定慧、成就法身慧命,盡管衆生的煩惱、習氣深重,這一生修行沒辦法成就,佛還是想盡辦法度化,開各種方便法門讓衆生有省悟的機會,只要衆生在臨終時真誠懇切地慚愧、忏悔,十念即能往生。另一方面,對于這一生沒有修行學佛,或是造了極大罪惡的人,佛爲其說十念往生:只要最後能真誠忏悔、改過,能真誠十念,也可以往生淨土。但是,淨土有層次上的差別,這個淨土只是凡聖同居土,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。因爲有慚愧心、忏悔心,加上最後臨終十念,所以還可以轉世爲人。

  

  臨終十念就是保持正念,因爲臨終時五陰境界現前、業報現前,看到種種恐怖的境界會心生害怕,這時趕快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口念佛號、耳聽佛號,沒有其他念頭,只有佛號,就能將這一生所造的惡業轉過來。但是這要有很大的信心才行,因爲已經造了幾十年的惡業,這個信心必須要能超過幾十年已經養成的習慣、認知,才能達到十念轉識成智的境界。

  

  所謂「十念往生」,也不一定要十念,只要最後一念保持正念,即使不念佛也可以往生。但是一般人做不到,因爲不念佛的時候心就跑掉了。所以臨終時就看自己最後這一念心在哪裏,將來的果報就在哪裏。人在臨終時,這念心是很糊塗、很難作主的,因此必須在平時練習,平時沒有練習,臨終時怎麼會有正念?在平時發慈悲心幫別人助念、與人結善緣,當自己臨終時心能夠作得了主,又有人幫自己助念,就有了往生的資糧。「助念」就是幫助提起正念,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,千經萬論都是告訴我們要有正念。正念是學佛的根本,是修行的資糧;沒有正念,就沒有成道的資糧、沒有往生的資糧。

  

  如果臨終十念仍然不能往生,怎麼辦呢?還有一個方便,只要今生受過叁皈、五戒,將來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,就能在龍華叁會中得度,所以只要種下了善根就有保障。但是,大衆不能聽了師父這麼講就認爲:「我等彌勒菩薩成佛時再證果好了,今生先盡情地享樂一番。」這麼想就是糊塗、顛倒。若懷不善之心,不但念佛往生難到,修任何法門都很難相應。何必要等待來世?時時刻刻保持正念,今生就能解脫。

  

  六祖大師爲了讓大衆更深刻地了解,所以進一步說明念佛生西方的目的是「淨心」。心清淨、心時時都是正念,隨處所在都是淨土;如果心不善,造作惡業,想藉西方來逃避,懷這種心來念佛,則往生難到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四)970727

  

  「今勸善知識,先除十惡,即行十萬;後除八邪,乃過八千。念念見性,常行平直,到如彈指,便睹彌陀。使君但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!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?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念佛求生,路遙如何得達?」   

  六祖大師勸大衆,先要除去心中的十惡、八邪,能夠做到十善、八正道,心中沒有十惡、八邪,就超越了十萬八千裏,立刻到達淨土。所謂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」,善念現前,惡念自然消失;惡念現前,善念也就消失;如果保持正念,善惡兩亡,就能契悟如來的心境,這是最高的境界。心時時保持正念,才能「念念見性」。「心」是清楚、明白的心,「性」是空寂之性;清楚、明白的心就是「菩提心」,空寂之性就是「涅槃性」。具足菩提心、涅槃性,即成無上正等正覺、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是指果報;在因地上修,就是定慧等持。

  

  「念念見性,常行平直,到如彈指,便睹彌陀。」這念心能夠時時刻刻平等不二、質直無曲,一彈指間就能見到淨土、見到彌陀,彌陀就是無量壽佛、無量光佛。契悟了這念菩提妙明真心就是見到彌陀,因爲這念菩提妙明真心確確實實是無量壽、無量光。所以,堅住正念就是道,平常心就是道。可是衆生的心既…

《六祖壇經疑問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般若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