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疑問品▪P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平、也不常。平是平直、平等,常是不動、不變。如果經常打妄想、不起正念,心就是不直;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,心就是不平;起心動念有如波濤起伏,心就是不平、不常。這個心水沒有波浪了,心如同一潭止水,定慧就現前。所以這念心時時刻刻都要安住于「平常」,時時刻刻保持心的「平直」,一彈指就能到達西方極樂世界。

  

  「使君但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!」淨土是果報,這種果報土必須有因才能感果。十善是正因,因上做不到,就不會有淨土;如果平時做到十善,淨土的果報一定會現前,何用另外去求往生呢?因爲有因必定有果,有耕耘自然會有收獲。修行要經常檢討、反省、改過,在因上努力了,清淨心自然現前;否則,天天向外求,不知道檢討、反省、改過,再怎麼求,清淨心也不會現前。況且,心有所求,這念心就不是真正的清淨。

  

  「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?」不斷十惡,無論是東方佛、西方佛、南方佛、北方佛,都不會來接引,因爲不相應。能斷十惡、能行十善,一起心、一動念就是如來的境界,則是「一花一世界,一葉一如來」。如果這念心沒有十善,只有十惡,起心動念是誰來呢?就招感閻王、小鬼,因爲「因」能感果。

  

  「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」什麼是無生?就是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不起心、不動念,一念不生,也就是六祖大師所說的: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當下即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。」大衆要在這個因上去實踐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不起心、不動念,始終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就是頓悟無生大法。真正能如此,說剎那還是太慢,因爲西方就在目前,當下即是極樂佛土。

  

  「不悟念佛求生,路遙如何得達?」如果沒有悟到「心清淨就是佛」的道理,沒有從淨心、定心去契悟,不知道用佛號來淨心、定心,又怎麼能到達西方?念佛的目的在淨心、定心,心淨即是佛。念佛時心淨、心定,不念佛時也是心淨、心定,當下即是佛土,當下就是西方;否則,到西方的路途就很遙遠。爲什麼?因爲心中有貪瞋癡、有人我是非,妄想煩惱不斷,就隔了十萬八千裏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五)970803

  

  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,目前便見,各願見否?」衆皆頂禮雲:「若此處見,何須更願往生!願和尚慈悲,便現西方,普令得見。」   

  「惠能與諸人移西方于剎那間,目前便見,各願見否?」衆皆頂禮雲:「若此處見,何須更願往生!願和尚慈悲,便現西方,普令得見。」六祖大師問:「我在剎那間將西方極樂世界移到諸位眼前,讓諸位現在就見到西方,諸位願意見西方嗎?」與會大衆五體投地頂禮六祖大師,說:「如果現在就能夠見到西方,又何必等到將來再求往生極樂!懇請和尚慈悲,此刻現西方極樂世界于眼前,讓弟子們都能見到西方的勝境。」

  

  這裏的「見」不是肉眼看心外之境的見,而是指「契悟」。能契悟這個道理,西方就在眼前;沒有契悟,就不能見、就見不到。譬如淨土宗說: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,又說:「但得見彌陀,何愁不開悟?」見的是心外的彌陀、還是心內的彌陀?如果見心外的彌陀就能開悟,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,爲什麼很多人見到釋迦牟尼佛卻沒有開悟呢?還得要聽經、聞法、打坐、持戒,難道釋迦牟尼佛的德行不如阿彌陀佛?如果見到阿彌陀佛能開悟,見到釋迦牟尼佛不能開悟,就不是佛佛平等、佛佛道同了。由此可見,「見佛」不是見心外之佛,而是契悟佛心,這才真正是見佛。

  

  「移西方」,並不是六祖大師用什麼方法移山倒海,讓大衆看見淨土,如果是這種見,不就如同看電視、看魔術一樣,看過以後就沒有了,這種淨土有什麼用處呢?六祖大師開顯淨土的意義,是要大衆契悟到清淨心即是淨土,心時時刻刻安住在無住、無爲,才是真淨土。如果是用肉眼去看任何境界,無論是看好的、壞的,都是塵境,都是塵勞。譬如看電視,看久了之後眼睛疲勞,就不想看了;即便是看七寶宮殿、看佛像,看久了眼睛還是會疲憊,所不同的是,看佛像能引發恭敬心,想到佛陀的慈悲、平等、定力、智慧、願行,想到佛陀修六波羅蜜、普度衆生、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想到這些,內心是清淨的感受,將來就感清淨的果報。所以剛開始修行的時候也需要方便法門,例如道場就是方便,依止的道場很甯靜、祥和,這個心自然清淨、安定。藉由外境的方便可引導大衆回歸自心,即使未能契悟自心,因爲贊歎佛、法、僧叁寶,對叁寶起恭敬心,還是有無量的福報。

  

  「西方淨土」可以從因上講,也可以從果上講。「因」就是現在去實踐,做到了,未來所感的果報就是淨土。修任何法門都是如此,現在種因,未來感果。如果只是追求未來的果而忽略了現在的因,那是南轅北轍,佛已經遠在天邊了。如果悟到心清淨,當下即是淨土,悟到心覺悟即是佛,佛就是在眼前,淨土就在自心當中。要想成道證果,一定要有正知正見,有了正知正見,眼前就是一條菩提大道,否則就會迷失本心本性。所以修行沒有什麼玄妙之法,也不能投機取巧;但是,契悟這念心之後,確實又很微妙,處理任何問題都能四兩撥千斤。一旦悟到心清淨就是淨土,就絕不會再向外去求淨土,因爲當下這念清淨心就是!十萬億佛土一剎那就到達!這不就是很微妙嗎?這實在是無上法門。想要遷移到西方,必須從這念心上移轉。遷移到西方不需要旅費、移民費,所有的費用都不需要,最重要的是自己這念心能夠時時安住正念。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六)970810

  

  師言:「大衆!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門;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。心是地,性是王;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」   

  六祖大師希望大衆都能見到西方淨土,所以進一步用譬喻爲大衆開示心性的道理。「世人自色身是城」,世間人的身體就像是一座城,這個城有金城、銀城、琉璃城、瑪瑙城,看看自己的身心清淨到什麼程度,身體的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就轉變到什麼程度。起煩惱、生惡念,四大就變成暗無天日的土城;持戒清淨就是水晶城;這念心完全清淨,地、水、火、風就變成了七寶宮殿。

  

  「眼耳鼻舌是門,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」,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這個城的外門,因爲這念心經常是由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向外境攀緣,所以是外門。意根是內門,因爲意根在裏面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或起善念、或起惡念,這就是意門;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,這也是意門。所以,必須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清淨,外門、內門都清淨了,才能進入寶所、進入寶城。這是從因上講,是實實在在、直截了當的說法。

  

  「心是地,性是王;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心,是菩提妙明真心;性是空寂的本性,雖然是空寂,卻又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,能作主的這念心性就是空性。這念心能作主,人在哪裏、心就在哪裏,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有了過失知道反省、檢討,就是心王住在心地上。本心本性在、覺性在,自己的法王就存在,這個城中就有主人;本心本性不存在,城中就沒有主人、沒有王,只是個空城,因爲二者是一體的。

  

  「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」,本心本性存在、能作主,身心必然安定;相反地,這念心起了煩惱、出了狀況,身體就會生病。過去的祖師大德因爲悟了這念心性,成就金剛定,所以身體就成了金剛不壞身。如果本心本性不在,自己不能作主,隨著外緣起貪、瞋、癡,隨著外緣造惡業,心也就壞了。現在社會上種種混亂的現象是由人的心病所致,所以要讓社會安定、和諧,一定要先從淨化人心做起。

  

  「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」,想要成佛,必須返觀自性。怎麼返觀呢?這念心時時清楚、明白,處處作主,經常檢討反省自己的言行,有了過失就要慚愧、忏悔。所謂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哪個心呢?凡夫心不染汙就是!離開這些道理另外再去求道、求佛,就是騎牛找牛、在太陽下找影子,心外求佛就始終見不到佛。明白這個道理,修行就找到了一個入處。」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(十七)970817

  

  「自性迷即是衆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,喜舍名爲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,人我是須彌,邪心是海水,煩惱是波浪,毒害是惡龍,虛妄是鬼神,塵勞是魚鼈,貪瞋是地獄,愚癡是畜生。」  

  「自性迷即是衆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,喜舍名爲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」,這念心迷惑、顛倒,就成了衆生;這念心覺悟、轉識成智即是佛。有慈悲心,就與觀音菩薩的頻道相感應;有喜舍心,就能與大勢至菩薩相感應。有居士問師父:「觀音菩薩有時是男衆相,有時是女衆相,有時又是比丘相,究竟觀世音菩薩是什麼相呢?」觀世音菩薩是慈悲相。有的人雖然天天拜觀音、求觀音,卻仍然殺生、造惡,如果自己沒有慈悲心,求觀音菩薩也不容易有感應。要…

《六祖壇經疑問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六祖壇經般若品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