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火、风就是净土。凡夫的心没办法作主,不知道万法唯心,不了解一切都在自己的这念心当中,也不认识自心当中的净土,不相信心即是佛,所以总是在心外求佛、在心外找净土,求生东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甚至于求生兜率天,这都是颠倒。既然是颠倒,为什么佛又告诉大家要求生西方呢?因为一般人在还没有开悟时,心中如果没有依靠的法门,就没办法安住,所以佛说种种法门,先让众生安心,而求生东方净土、西方净土是一种方便法门,没有开悟前,也不妨碍藉方便法门净心、定心。但是要了解,唯有在这念心上用功才是究竟,所以大众不要执一非他。
凡夫不识身中净土,所以东求西找。小乘视三界如牢狱,视生死为冤家,认为要离开三界火宅才能得解脱;但是「谁知火宅内,元是法中王」,大乘行者知道要转识成智,明白烦恼即菩提,所以识得身中净土。诸位不要看轻自己的身体,离开这个身体也没办法修行。身体属于俗谛,穿衣吃饭、行住坐卧都是俗谛,修行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楚明白,时时刻刻觉照自心,使身口意三业清净,这个世界就是净土。
「悟人在处一般,所以佛言,随所住处恒安乐。」觉悟的人无论身处何地,心始终是坚住正念,所以不论在东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都一样是净土,无论是在埔里、在台北、在禅堂、在卧室,乃至于在厕所,都能够坚住正念,所以觉悟的人处处是净土。佛告诉大众:因为这念心时时刻刻保持正念,所以身处任何地方都是净土,时时刻刻都是安乐。但是,自己是不是能真正时时保持正念?能做到时时保持正念,无论在厕所、禅堂,都是一般无二;如果做不到,厕所是厕所,禅堂是禅堂,就不是「一般」,而是完全不一样,既然做不到,就要藉由各种方便法门达到究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三)970713
使君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
「使君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」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善念,所作所为都是善法、善行,西方就不远了;若怀不善之心,想生净土、想见佛是很难的,不但念佛往生难到,修任何法门都难与三昧相契。因为这念心有虚妄、有夹杂、有间断、有障碍,所以与任何法门都不容易相应。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就是三昧,如果没有办法达到三昧的境界,就是念佛也难以往生极乐世界。所以,不要认为现在念佛,最后就一定有佛来接引,于是大错不犯、小错不断,有这种心念,要想生西方就更不容易。
过去琉璃王要灭释迦族,目连尊者有大神通,将释迦族的五百童男、童女放在钵里送到天上。战争过后,目连尊者从天上取回钵时,发现五百童男、童女全都化成血水。为什么?因为在业难逃、在劫难逃。众生有业、心不清净,所以没办法生到天上。既然生天都不可能,又怎么能生到净土呢?这就像厕所里的蛆不能离开厕所,如果将之放在清水里,可能就会死亡,是一样的道理。虽然我们认为厕所里的水又脏、又臭,空气不好,但是它们反而觉得那个地方空气最好,粪水就像甘露水一般,因为每个众生的业报、业感都不一样。了解这个道理,就知道要想生西方、要想成佛,绝不是向外祈求就能求到,只有契悟这念心、在这念心上用功,转识成智,才能与净土相应。
修行,要知道如何调和「心」与「境」,心由境生、境由心生,两者互为因果。心一接触到外面的环境,就会产生种种妄想、执着,看到清净的境界,即生清净的心念;看到染污的境界,则心生贪、瞋、痴等恶念。相反地,外面的境界也是从心而生,由于心生分别、心生执着,所以又产生外面的种种境界,心境互为因果。修行要做到「见境不生贪爱,于理不生分别」,「不于理中生分别,是故其中最吉祥」。见到任何境界不起贪爱心,也不起排斥心、烦恼心、厌恶心、瞋恚心。「于理不生分别」,什么理?心性之理,心性就是实相,实相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。「不于理中生分别,是故其中最吉祥」,这当中一个是心里的境、一个是外境,一个属内、一个属外,不论是心里的境或是外境,这念心都不在境上生分别、执着。真正做到了,不求消灾免难,灾难自然消除;不求平安,所在的地方最是平安;不求吉祥,所到之处都很吉祥。为什么?因为这念心是正念,是超然、是绝对的,任何人都找不到自己。
人总免不了要到东、西、南、北四处行走,保持正念才能脱离灾难,有正念,就能与诸佛菩萨相感通。明白这个道理,任何地方都是乐土、都是七宝宫殿,就能随所住处恒安乐。所以六祖大师说:「心地但无不善,西方去此不遥;若怀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难到。」有的人平时不知道持戒、修善、反省、检讨,以为只要念佛、帮人助念,当自己临终时一定也会有人来帮自己助念往生,这就是怀不善之心。因为有依赖心,因为平时不在自己的身口意上努力,这是投机取巧。为什么需要依赖别人来助念往生?为什么不现在就检讨反省、净心、定心,反而打这种如意算盘?存有这种念头,想要念佛求往生必定不容易。
有人以为:既然净土法门提到临终可以十念往生,活着的时候何妨逍遥享乐一番,只要临终十念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。哪有这种事?存有这种侥幸心、等待心,这个心就已经不清净,已经被染污、被障蔽了,如果心念没转过来,将来必然感业果,怎么能往生净土呢?有人就问:「既然如此,佛陀为什么要讲十念往生?」大家要了解,佛是基于慈悲,希望每个人都发心学佛、修行,在这一生成就戒定慧、成就法身慧命,尽管众生的烦恼、习气深重,这一生修行没办法成就,佛还是想尽办法度化,开各种方便法门让众生有省悟的机会,只要众生在临终时真诚恳切地惭愧、忏悔,十念即能往生。另一方面,对于这一生没有修行学佛,或是造了极大罪恶的人,佛为其说十念往生:只要最后能真诚忏悔、改过,能真诚十念,也可以往生净土。但是,净土有层次上的差别,这个净土只是凡圣同居土,也就是我们这个世界。因为有惭愧心、忏悔心,加上最后临终十念,所以还可以转世为人。
临终十念就是保持正念,因为临终时五阴境界现前、业报现前,看到种种恐怖的境界会心生害怕,这时赶快念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口念佛号、耳听佛号,没有其他念头,只有佛号,就能将这一生所造的恶业转过来。但是这要有很大的信心才行,因为已经造了几十年的恶业,这个信心必须要能超过几十年已经养成的习惯、认知,才能达到十念转识成智的境界。
所谓「十念往生」,也不一定要十念,只要最后一念保持正念,即使不念佛也可以往生。但是一般人做不到,因为不念佛的时候心就跑掉了。所以临终时就看自己最后这一念心在哪里,将来的果报就在哪里。人在临终时,这念心是很糊涂、很难作主的,因此必须在平时练习,平时没有练习,临终时怎么会有正念?在平时发慈悲心帮别人助念、与人结善缘,当自己临终时心能够作得了主,又有人帮自己助念,就有了往生的资粮。「助念」就是帮助提起正念,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正念,千经万论都是告诉我们要有正念。正念是学佛的根本,是修行的资粮;没有正念,就没有成道的资粮、没有往生的资粮。
如果临终十念仍然不能往生,怎么办呢?还有一个方便,只要今生受过三皈、五戒,将来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,就能在龙华三会中得度,所以只要种下了善根就有保障。但是,大众不能听了师父这么讲就认为:「我等弥勒菩萨成佛时再证果好了,今生先尽情地享乐一番。」这么想就是糊涂、颠倒。若怀不善之心,不但念佛往生难到,修任何法门都很难相应。何必要等待来世?时时刻刻保持正念,今生就能解脱。
六祖大师为了让大众更深刻地了解,所以进一步说明念佛生西方的目的是「净心」。心清净、心时时都是正念,随处所在都是净土;如果心不善,造作恶业,想藉西方来逃避,怀这种心来念佛,则往生难到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四)970727
「今劝善知识,先除十恶,即行十万;后除八邪,乃过八千。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使君但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!不断十恶之心,何佛即来迎请?若悟无生顿法,见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念佛求生,路遥如何得达?」
六祖大师劝大众,先要除去心中的十恶、八邪,能够做到十善、八正道,心中没有十恶、八邪,就超越了十万八千里,立刻到达净土。所谓「有此则有彼,无此则无彼」,善念现前,恶念自然消失;恶念现前,善念也就消失;如果保持正念,善恶两亡,就能契悟如来的心境,这是最高的境界。心时时保持正念,才能「念念见性」。「心」是清楚、明白的心,「性」是空寂之性;清楚、明白的心就是「菩提心」,空寂之性就是「涅槃性」。具足菩提心、涅槃性,即成无上正等正觉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是指果报;在因地上修,就是定慧等持。
「念念见性,常行平直,到如弹指,便睹弥陀。」这念心能够时时刻刻平等不二、质直无曲,一弹指间就能见到净土、见到弥陀,弥陀就是无量寿佛、无量光佛。契悟了这念菩提妙明真心就是见到弥陀,因为这念菩提妙明真心确确实实是无量寿、无量光。所以,坚住正念就是道,平常心就是道。可是众生的心既…
《六祖坛经疑问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