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不平、也不常。平是平直、平等,常是不动、不变。如果经常打妄想、不起正念,心就是不直;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,心就是不平;起心动念有如波涛起伏,心就是不平、不常。这个心水没有波浪了,心如同一潭止水,定慧就现前。所以这念心时时刻刻都要安住于「平常」,时时刻刻保持心的「平直」,一弹指就能到达西方极乐世界。
「使君但行十善,何须更愿往生!」净土是果报,这种果报土必须有因才能感果。十善是正因,因上做不到,就不会有净土;如果平时做到十善,净土的果报一定会现前,何用另外去求往生呢?因为有因必定有果,有耕耘自然会有收获。修行要经常检讨、反省、改过,在因上努力了,清净心自然现前;否则,天天向外求,不知道检讨、反省、改过,再怎么求,清净心也不会现前。况且,心有所求,这念心就不是真正的清净。
「不断十恶之心,何佛即来迎请?」不断十恶,无论是东方佛、西方佛、南方佛、北方佛,都不会来接引,因为不相应。能断十恶、能行十善,一起心、一动念就是如来的境界,则是「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」。如果这念心没有十善,只有十恶,起心动念是谁来呢?就招感阎王、小鬼,因为「因」能感果。
「若悟无生顿法,见西方只在剎那。」什么是无生?就是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不起心、不动念,一念不生,也就是六祖大师所说的: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当下即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。」大众要在这个因上去实践,这念心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不起心、不动念,始终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这就是顿悟无生大法。真正能如此,说剎那还是太慢,因为西方就在目前,当下即是极乐佛土。
「不悟念佛求生,路遥如何得达?」如果没有悟到「心清净就是佛」的道理,没有从净心、定心去契悟,不知道用佛号来净心、定心,又怎么能到达西方?念佛的目的在净心、定心,心净即是佛。念佛时心净、心定,不念佛时也是心净、心定,当下即是佛土,当下就是西方;否则,到西方的路途就很遥远。为什么?因为心中有贪瞋痴、有人我是非,妄想烦恼不断,就隔了十万八千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五)970803
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,目前便见,各愿见否?」众皆顶礼云:「若此处见,何须更愿往生!愿和尚慈悲,便现西方,普令得见。」
「惠能与诸人移西方于剎那间,目前便见,各愿见否?」众皆顶礼云:「若此处见,何须更愿往生!愿和尚慈悲,便现西方,普令得见。」六祖大师问:「我在剎那间将西方极乐世界移到诸位眼前,让诸位现在就见到西方,诸位愿意见西方吗?」与会大众五体投地顶礼六祖大师,说:「如果现在就能够见到西方,又何必等到将来再求往生极乐!恳请和尚慈悲,此刻现西方极乐世界于眼前,让弟子们都能见到西方的胜境。」
这里的「见」不是肉眼看心外之境的见,而是指「契悟」。能契悟这个道理,西方就在眼前;没有契悟,就不能见、就见不到。譬如净土宗说: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,又说:「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?」见的是心外的弥陀、还是心内的弥陀?如果见心外的弥陀就能开悟,在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,为什么很多人见到释迦牟尼佛却没有开悟呢?还得要听经、闻法、打坐、持戒,难道释迦牟尼佛的德行不如阿弥陀佛?如果见到阿弥陀佛能开悟,见到释迦牟尼佛不能开悟,就不是佛佛平等、佛佛道同了。由此可见,「见佛」不是见心外之佛,而是契悟佛心,这才真正是见佛。
「移西方」,并不是六祖大师用什么方法移山倒海,让大众看见净土,如果是这种见,不就如同看电视、看魔术一样,看过以后就没有了,这种净土有什么用处呢?六祖大师开显净土的意义,是要大众契悟到清净心即是净土,心时时刻刻安住在无住、无为,才是真净土。如果是用肉眼去看任何境界,无论是看好的、坏的,都是尘境,都是尘劳。譬如看电视,看久了之后眼睛疲劳,就不想看了;即便是看七宝宫殿、看佛像,看久了眼睛还是会疲惫,所不同的是,看佛像能引发恭敬心,想到佛陀的慈悲、平等、定力、智慧、愿行,想到佛陀修六波罗蜜、普度众生、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想到这些,内心是清净的感受,将来就感清净的果报。所以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也需要方便法门,例如道场就是方便,依止的道场很宁静、祥和,这个心自然清净、安定。藉由外境的方便可引导大众回归自心,即使未能契悟自心,因为赞叹佛、法、僧三宝,对三宝起恭敬心,还是有无量的福报。
「西方净土」可以从因上讲,也可以从果上讲。「因」就是现在去实践,做到了,未来所感的果报就是净土。修任何法门都是如此,现在种因,未来感果。如果只是追求未来的果而忽略了现在的因,那是南辕北辙,佛已经远在天边了。如果悟到心清净,当下即是净土,悟到心觉悟即是佛,佛就是在眼前,净土就在自心当中。要想成道证果,一定要有正知正见,有了正知正见,眼前就是一条菩提大道,否则就会迷失本心本性。所以修行没有什么玄妙之法,也不能投机取巧;但是,契悟这念心之后,确实又很微妙,处理任何问题都能四两拨千斤。一旦悟到心清净就是净土,就绝不会再向外去求净土,因为当下这念清净心就是!十万亿佛土一剎那就到达!这不就是很微妙吗?这实在是无上法门。想要迁移到西方,必须从这念心上移转。迁移到西方不需要旅费、移民费,所有的费用都不需要,最重要的是自己这念心能够时时安住正念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六)970810
师言:「大众!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门;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。心是地,性是王;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」
六祖大师希望大众都能见到西方净土,所以进一步用譬喻为大众开示心性的道理。「世人自色身是城」,世间人的身体就像是一座城,这个城有金城、银城、琉璃城、玛瑙城,看看自己的身心清净到什么程度,身体的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就转变到什么程度。起烦恼、生恶念,四大就变成暗无天日的土城;持戒清净就是水晶城;这念心完全清净,地、水、火、风就变成了七宝宫殿。
「眼耳鼻舌是门,外有五门,内有意门」,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这个城的外门,因为这念心经常是由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向外境攀缘,所以是外门。意根是内门,因为意根在里面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或起善念、或起恶念,这就是意门;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施,这也是意门。所以,必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清净,外门、内门都清净了,才能进入宝所、进入宝城。这是从因上讲,是实实在在、直截了当的说法。
「心是地,性是王;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无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这就是心,是菩提妙明真心;性是空寂的本性,虽然是空寂,却又清楚、明白、能作主,能作主的这念心性就是空性。这念心能作主,人在哪里、心就在哪里,只起善念、不起恶念,有了过失知道反省、检讨,就是心王住在心地上。本心本性在、觉性在,自己的法王就存在,这个城中就有主人;本心本性不存在,城中就没有主人、没有王,只是个空城,因为二者是一体的。
「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坏」,本心本性存在、能作主,身心必然安定;相反地,这念心起了烦恼、出了状况,身体就会生病。过去的祖师大德因为悟了这念心性,成就金刚定,所以身体就成了金刚不坏身。如果本心本性不在,自己不能作主,随着外缘起贪、瞋、痴,随着外缘造恶业,心也就坏了。现在社会上种种混乱的现象是由人的心病所致,所以要让社会安定、和谐,一定要先从净化人心做起。
「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」,想要成佛,必须返观自性。怎么返观呢?这念心时时清楚、明白,处处作主,经常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,有了过失就要惭愧、忏悔。所谓「是心是佛,是心作佛」,哪个心呢?凡夫心不染污就是!离开这些道理另外再去求道、求佛,就是骑牛找牛、在太阳下找影子,心外求佛就始终见不到佛。明白这个道理,修行就找到了一个入处。」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十七)970817
「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观音,喜舍名为势至,能净即释迦,平直即弥陀,人我是须弥,邪心是海水,烦恼是波浪,毒害是恶龙,虚妄是鬼神,尘劳是鱼鳖,贪瞋是地狱,愚痴是畜生。」
「自性迷即是众生,自性觉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观音,喜舍名为势至,能净即释迦,平直即弥陀」,这念心迷惑、颠倒,就成了众生;这念心觉悟、转识成智即是佛。有慈悲心,就与观音菩萨的频道相感应;有喜舍心,就能与大势至菩萨相感应。有居士问师父:「观音菩萨有时是男众相,有时是女众相,有时又是比丘相,究竟观世音菩萨是什么相呢?」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相。有的人虽然天天拜观音、求观音,却仍然杀生、造恶,如果自己没有慈悲心,求观音菩萨也不容易有感应。要…
《六祖坛经疑问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