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員外家裏的人通通送到西天去。」由于木匠師傅和王員外有一些關系,所以就把這個消息告訴王員外。王員外知道了之後,非常震驚:「糟糕了,這陳老頭要是真正變成一條毒蛇,把我全家咬死,那實在是不得了!」于是馬上請木匠師傅當和事佬,跟陳老先生談條件。陳老先生的條件就是要求王員外向他道歉,並且要以加倍的錢財賠償他的損失。王員外因爲怕死的緣故,所以通通答應了,雙方終于達成和解。說也奇怪,兩人和解以後,陳老先生忽然一下嘔吐,竟然從嘴巴裏面吐了一條毒蛇出來,從此以後,病就好了。
人的瞋心就是一種毒素,這種毒素不但對自己無益,也會連帶傷害別人。瞋心經常會引發人與人之間的仇恨,如果不懂得運用慈悲來轉化瞋恨之心,往往會造成玉石俱焚的後果;從佛法的角度來看,這種仇恨有時不只一世,甚至會牽連好幾世。
例如,在佛教的忏法當中有一部《慈悲叁昧水忏》,是由唐朝的悟達國師(注1)所造。曆史記載:悟達國師的智慧很高,精通叁藏,並且很有學問,因此獲得僖宗皇帝賜號「悟達國師」。詩人李商隱和悟達國師的交情甚笃,他曾經寫一首詩贊歎悟達國師:「十四沙彌解講經(能講經),似師年紀秖攜瓶;沙彌說法沙門聽,不在年高在性靈。」沙彌是指未受大戒的出家衆。悟達國師十四歲就能講解經論,連出家很久的沙門都來聽他說法。一般在僧團中,十四歲的小沙彌只能爲師父拿瓶子、端茶遞水;而悟達國師卻已能通達經中的道理,並且在大衆當中講經說法,可見他的智慧必有勝人之處,所以說「不在年高在性靈」。佛法是以道爲根本,悟道不限年紀大小;小沙彌悟了道,一百二十歲的大沙門也要向他頂禮、請法。
由于悟達國師的智慧高超,得到當時帝王的尊敬,可謂集尊榮于一身。唐懿宗爲了表達對悟達國師的尊崇,供養他一個沈香座。悟達國師正在登座之時,生起了一念慢心。由于這一念慢心,使得他前世的冤家乘機附到他的身體,在膝蓋生了一個人面瘡(注2)。《本草綱目》(注3)裏面就有這種病症的記載--「人面瘡」的瘡形極似人面,上面有嘴巴,還會吃東西,因而得名;這種病非但使人痛苦不堪,而且醫藥罔效。正當悟達國師束手無策之時,忽然想到:初出家時,曾供養一位僧人──迦諾迦尊者。當時這位僧人全身長滿癞痢,大家都對他感到嫌惡;悟達國師不但不厭惡他,而且無微不至地照顧他。這位僧人病愈之後,住了半年就走了,臨走前對他說:「將來你有困難、有危險沒辦法解決的時候,就來隴山找我。隴山下有兩株松樹,你在松樹上敲兩下,我就會出現。」原來這個僧人是一個已經證果的聖者。悟達國師憶起這段因緣,果真找到了迦諾迦尊者。
迦諾迦尊者知道他要來,就在松樹邊等他。他說:「我知道你要來,現在這裏有叁昧水,你洗一洗,病就會好。」所謂「叁昧」就是正念、正定。修行到達禅定的境界,就能得到叁昧。證得叁昧不但有神通,可以産生感應、産生智慧,乃至可以得解脫,超凡入聖。悟達國師得到尊者所賜的叁昧法水,正當要洗的時候,人面瘡竟然開口說話:「慢一點!我有話告訴你!你要知道,現在你受了迦諾迦尊者的叁昧水加持,業障得以消除,從今以後你是你、我是我,我再也不找你了。但是,在這之前,我要你知道,你我過去有一段冤仇。在漢朝時,我們是一朝之臣,我是晁錯,你是袁盎。你害我腰斬東市,爲了報仇,我生生世世都跟著你。然而這十世之中你都出家修行,而且持戒精嚴,使我無機可乘,無法加害于你。如今唐懿宗送了你一個沈香座,由于你起了一念慢心,折損了你的德行,于是我就趁虛而入,附到你膝蓋上面,要你的命。但是,你過去曾與羅漢結緣,所以今天你洗了叁昧水,我得到解脫,你的病也好了。從今以後,我們互不相幹。」
關于這一段因緣,在《慈悲叁昧水忏》的序中寫得相當清楚,證明瞋心真的能使人與人之間結下深仇大恨。如同晁錯爲了報仇,等了他十世,悟達國師此世幸好遇到聖人的化解,因而解冤釋結。
由這個公案我們也可以了解:當業障現前時,修善和忏悔都是治病的助緣。修善能積福,而慚愧、忏悔則是由于內心的自我反省、承認自己的過錯,使內心轉晦暗爲光明,如此,也能改變我們的生理。
癡毒
除了貪毒、瞋毒之外,還有一個就是癡毒。所謂「癡」,就是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,不知道人人都能成佛,乃至于不知道我們人有叁世因果。癡心好比風,這個心迷迷糊糊,因爲不知道這些道理,所以産生種種心念,貪心、瞋心、慢心以及種種的邪見,在名利財色種種境界之中東吹西蕩,不能作主,這就是癡。
叁毒與外境的關系
貪、瞋、癡叁毒不但能引發內心的病,也會招感外在的災難!我們這個世界有種種災難,水災、火災、風災及戰爭等。爲什麼有這些災難?追根究底,就是由于我們心中有貪、瞋、癡等煩惱,由煩惱招感的種種業力所致。曾經有居士問:「師父!我現在想搬到巴西、搬到美國去?」「爲什麼?」他說:「因爲臺灣不安定。」臺灣的不安定,是由于我們自心不安定的緣故;這念心不安定,到那裏去一樣都不會安定。如果衆生的心都清淨了,外在的環境就會是一塊淨土;我們的心清淨了,身體自然就會健康。
身以藥醫,心以法醫
爲什麼我們的世界總是有動亂?這是因爲衆生的心是動亂不安的。心從什麼地方開始亂起?就是貪瞋癡叁毒。我們現在居住在臺灣算是不錯,因爲我們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,而且有佛法的傳揚。佛法教導我們這念心要得到平靜、自在、安詳,就必須把心當中的貪瞋癡叁毒化除掉。如何化除呢?佛法當中有很多方便法門,能夠幫助我們轉除煩惱--誦經、持咒、打坐,思惟佛法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心念。煩惱一起,就用這些方法把煩惱轉除。假使日常生活上不起觀照,等到積聚久了,生了病再找醫生,已經晚了一步。所以,除了在醫學上運用藥物、飲食等治療以外,還要用佛法來治療心中的叁毒煩惱。心理和生理雙管齊下,漸漸就會感覺身心很安定、很幸福、很快樂。
佛法講「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」,每個人的心都是包羅萬象,叁千大千世界都在我們這念心當中。好比晚上做夢,在夢中有苦、有樂,有無量的世界。在苦樂之中,不知道是個夢,等到夢醒了以後,才知道原來是夢。做了一個好夢,以爲第二天可能會有奇遇,好高興;假使晚上做了一個惡夢,心驚膽跳,就擔心第二天可能會倒楣。雖然只是一個夢,卻影響我們第二天整個的心理和生理。
如何才能達到不做夢的境界呢?要想達到不做夢的境界,只有以定慧,就是用打坐的方法,先使這個身體不動,使當下這一念心不起波浪。水不起波浪,慢慢就澄靜下來,最後再把沈下來的渣滓也化掉,使這一杯水明明朗朗。佛法中有句對聯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。」千江有水千江月,每一個人都有一杯心水,可是這杯心水,由于有波浪,由于昏沈,裏面沒有月亮,所以看不清楚。如果這個心,能讓波浪停止,再把渣滓沈下去,更進一步地將渣滓化掉,那當下就是活佛住世,達到如來佛的智慧。佛的智慧是莫測高深,佛的慈悲是怨親平等。智慧之高深,或許可以測驗得出來;但慈心廣大、怨親平等、物我平等,卻是不簡單,須要透過不斷地熏習。
慈心不殺
如何熏習呢?第一就是不殺生。佛法基于慈悲心,基于人人都有佛性、人人都有叁世因果的道理,所以絕對不殺生。如同孟子所說:「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」(注4),這就是一個大慈悲心的表現。佛法中常提到,人與人之間彼此要有慈悲心;不但人不可以殺,連動物也不可以殺。什麼原因?動物也是有生命,也曾是我們過去的親眷,所以還要把我們的慈悲心推廣到動物身上。更進一步,不但不殺動物,而且連植物都不傷害,這個心就更慈悲了。連植物都不能傷害,這種觀點在過去好象還有點懷疑,在現代,從各個先進國家都是極力提倡生態保護就可以證明。佛經講一草一木都不要毀損,因爲佛法講求平等,慈悲達到最高點就是平等,不但人與人之間要慈悲、平等,對于動物也要愛護;不只對動物,連對植物也要愛護,這就稱爲物我平等。假使每一個人都有這種慈悲心,那就是菩薩。菩薩在那裏?菩薩就在我們心當中。佛說每一個人都能成佛、都能成菩薩,因爲每個人都有心,但是衆生的心不平等,而佛的慈悲心是達到最平等、最圓滿的。
富貴無常
由于佛的心是達到最慈悲、最平等、最圓滿的境界,所以佛的福報也是最高、最圓滿的。世間上每一個人都想要有福報,也想要擁有富貴,可是富貴卻是最無常的。一般說人算不如天算,錢財如流水,我們也許可以用種種手段和方法弄到錢,可是錢得到以後,只是暫時保管而已,因爲錢是留不住的!名也好、利也好,都是如此。人爲了求名,怎麼樣去攀緣、走小路、打通關節,想盡各種辦法達目的;就算真的得到了,可是最後還是會失去的!有一個居士曾說:過去曾經有一位朋友跟他一起從大陸來,這位朋友後來好象是走了好運,剛到臺灣來時還是一個上校,後來大概是有一些因緣、一些關系,所以升爲少將,沒想到剛剛發布命令,不到一個禮拜,竟然死掉了!大衆要了解,名利富貴,在佛法而言,都是一種因緣果報,這因緣果報不是宿命論,而是告訴大衆要從因上去努力,本著正業、善念、正知正見的原則修福德、智慧、修慈悲,從這個上面去努力,不但可以得到富貴,而且身體也會健康,因爲身體健康也是一種福報。
因上努力
佛經把這些道理告訴我們每一…
《佛學與醫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