叁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臺
老和尚開示于八十六年暑期大專禅七
禅七很快地過了二天,大衆都很用功精進,除了精進用功,也要明白道理,心和理相應了,心就容易安定,心定了,就和聖者的境界相近,稱之爲入理聖人。如果只了解「事」,而不了解「理」,屬于凡夫位,尚未入聖位。
什麼是事?什麼是理?譬如以布施爲例,知道布施可以修功德、修福報,于是努力的布施,無論財布施、法布施、無畏布施都盡力去做,可是心裏卻執著布施的功德,這就是屬于「事」。如果不執著能布施的人(施空)、所布施的對象(受空)及布施的財物(物空),就能摧破執著之相,入到空性,這稱爲「叁輪體空」,這就是屬于「理」。前者執著布施,是假有;後者明白叁輪體空,是真空;最後空也不執著,離開「空」、「有」兩邊,也就是禅宗祖師所說:「有佛處不得住,無佛處急走過」;不住假有,不住真空,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這是絕對的境界、超越的境界,就是中道、就是實相。
什麼是中道?什麼是實相?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亦不攀緣內外境界,亦不被其染著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處處作主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無所住,就是不分別、不執著:分別、執著是相對的境界,就不是中道了。從假有到真空,從真空到契悟無上菩提、如來的境界,這就是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就是實相。
修行,一個是事、一個是理,要事理圓融無礙,如果只在事上修證,屬于漸修法門;若在理上契悟,屬于頓悟法門。因爲漸修的範圍非常廣泛,所以今天只講頓悟法門: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。
頓悟自心 直了成佛
頓悟法門分爲叁個時期,第一個時期:「世尊拈花,迦葉微笑」,稱爲「靈山單傳」。所謂靈山單傳,傳法的對象只限于出家僧衆(比丘),不傳在家衆;一個傳一個,同時傳法又傳衣,這是單傳的特色。什麼是傳法、傳衣?釋迦牟尼佛拈花,迦葉微笑,這就是傳法,所傳之法爲離開語言文字,是頓悟自心的法門。
靈山會上,大梵天王以金色的優波羅花獻給釋迦牟尼佛,世尊輕輕地把花拈起來給大衆看一看。佛的一言一行、一舉一動都有他的道理,不是無意而爲、隨隨便便;儒家說:「一言而爲天下法,一行而爲天下則。」佛一舉一動、一言一行都是在說法,一方面是言教,一方面是身教;一種是有形的教化,一種是無形的教化。靈山拈花是無言無說,以見花、拈起花的動作來顯示佛法的第一義谛,就是我們能起作用的這一念心。釋迦牟尼佛拈花曉示大衆,下面聽法的八萬四千人天,不明白釋迦牟尼佛拈花究竟含藏了什麼用意?只有迦葉尊者會意微笑。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心靈相通,于是當下就講:「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付囑摩诃迦葉。」于是將法傳給迦葉尊者。傳什麼法?傳不立文字的心法。
什麼是心法?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,迦葉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;微笑的心與拈花的心,彼此平等,無二無別,都是心的作用。因此當迦葉尊者微笑,世尊就藉此以印證,傳法給迦葉尊者。
一般人不明了心法的意義,卻也說是在傳心法,譬如:某些教派認爲傳口訣、手印,就是傳法;它傳的口訣是「南無太佛彌勒尊佛」。佛法常稱念南無彌勒尊佛,他們改爲南無太佛彌勒尊佛,說彌勒尊佛是最高的。點傳師在人的兩眉中間點一點,說:「老師一點道,閻王老子嚇一跳;地獄除名,天堂挂號。」就說是:「已傳法給你了。」世間有很多人,乃至于其他宗教,都說自己在傳心法,但是心法何在?講法不同。事實上,心是無法可傳,只能印證而已。
很多人不了解,因爲晚上作了一個好夢,夢到佛祖摩頂、觀音菩薩傳法…等,諸如此類,就說自己開悟了;或是打坐時看到一些好境界,看到出家衆、看到佛像,乃至于看到山水、光明……,就說開悟了,這些都不正確,它只是一種境界而已。
境界有很多種,《楞嚴經》講,打坐有五十種境界,這五十種境界你可以說是煩惱即菩提、波就是水,也可以說是五十種陰魔。很多人聽到陰魔就不敢打坐了。什麼是陰魔?魔是指障礙;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稱爲五陰。因爲精進用功,五陰就會産生種種變化、種種境界,如果把這些境界當作是實在的,就落入「有能」、「有所」——有能執著的心,有所執著的境界,念念不忘,産生取舍,因而迷失了本心。你執著五陰境界,就會障礙自己這念心,使心不能開朗,而産生種種錯誤的知見,沒有辦法契悟菩提心、涅槃性,就稱之爲「魔」。知道這個道理以後,打坐的時候就不要執著這五十種境界。
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都是心在作用,與世尊拈花、迦葉微笑的心之作用是相同的。這念心時時刻刻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;能夠自己作主,處處作主,心念不隨環境、情緒起變化,始終安住、如如不動,這就是道、就是佛、就是真佛住世。契悟了這念心,就是悟道;沒有契悟這念心,佛來摩頂也無法開悟。但是,因緣成熟,摩頂也可以開悟:不是因爲佛的摩頂而能大徹大悟,而是在摩頂的當下,悟到了自己能知能覺的這念心是本具的,不是佛、不是神、不是外界所賜,不是從外所得的。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當下悟到看到明星的這一念心是本具的,有能看、有所看,能看的這一念心人人都有,釋迦牟尼佛悟到這個道理而開悟。悟到了這念心在作用,悟到了能作用的這念心能由自己作主,時時刻刻,隨處都能作主,這又更進一步了。能分別善惡,作善、作惡,都是這念心在作用;別人唆使去作惡事,明知是惡,還去做,那就是自己作不了主。
不作用的這念心,是心之「體」,起作用的這念心,是心之「用」。現在有一些人也悟到了這一點,于是寫了不少文章,提出自己的一番道理;表面上,好象是開悟了,其實只悟到這念心的作用。能作用的這念心,人人都有;誦經是心在作用;念佛、聽法也是心在作用;修善也是心的作用;行、住、坐、臥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動作都是心在作用。心的作用有善、有惡,有淨、有不淨,只悟到作用的心,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容易偏執一方。怎麼說呢?悟到這念心在作用是基本,重要的是起何種作用?強盜小偷的心也在作用,但殺、盜、淫是心在起壞的作用。作用在利益大衆就是光明,作用在壞的方面就是黑暗。既然能作用的這念心就是自己,那麼能作用的這念心就可以成道、可以成佛。
心要起好的作用,不能起壞的作用,這就要起觀照了,不僅要觀照,還要能作主,處處作主,時時刻刻都起善念,起了善念善念也不執著,知道這是心的作用;心作用以後又歸于無能、無所。不作用的這念心,完全到達一個絕對境界了,就是《楞嚴經》所講的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。這念心不動,不動當中又具足定力、智慧。悟到這些道理,就是悟到這念心有用、有體;再更進一層,體不礙用,用不離體;體可以作用,作用後又歸于本體。假使只悟到體,認爲「用」不是道,這就落入偏空,偏到一邊了;如果悟到心之用,而沒有悟到心之體,用後不能銷歸自性、歸于本體,則成了有生、有滅的境界,雖然發慧,屬于狂慧,這是層次上的差別,功夫的深淺不同。觀照有粗、有細,一般人常說的粗心、細心;定慧也有功夫上的差異。例如宋朝文人蘇東坡,有次寫了一首詩,托人送給方外友人佛印禅師,以印證自己的悟境。
詩上寫: 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
佛印看了以後,寫了「屁」這個字交給來人帶回去。蘇東坡見到這個字,立刻怒氣沖沖的乘船來見佛印,佛印禅師早已寫了一偈,「八風吹不動,一屁打過江。」請人在寺廟山門等候。
八風是指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,這八種境界能煽動人心,故以「風」爲喻。所以,定而無慧稱癡定,譬如盲人騎瞎馬,有陷坑落崖之險;慧而無定如風中之燭,遇風即熄,又成了癡暗。所以,悟有深淺,古人常說:「小悟幾千次,大悟幾千次」,就是如此。
靈山單傳 一枝獨秀
靈山拈花,迦葉尊者完全了解釋迦牟尼佛拈花的這念心是心在作用,于是微微一笑,以這個因緣,釋迦牟尼佛傳法給迦葉,迦葉傳給阿難尊者,從阿難一直傳到達摩祖師,二十八傳都是僧衆。後來達摩祖師到中國,續傳給二祖、叁祖、四祖、五祖、六祖,這段期間都是單傳,既傳法又傳衣。
衣有二種,第一種是金縷衣,從過去佛一直傳到釋迦牟尼佛,再從釋迦牟尼佛傳彌勒佛,佛佛相傳;第二種衣是佛祖穿的袈裟,是表法之用。爲了佛法的征信、佛法的流傳,釋迦牟尼佛將袈裟傳給迦葉,迦葉再傳給阿難,一直傳到達摩,然後達摩帶到中國來,經過二祖、叁祖、四祖、五祖到六祖大師,衣不再傳,就只傳法而不傳衣。
靈山單傳,只傳給出家衆,沒有傳在家居士,一個傳一個,同時傳法又傳衣,所以稱爲「一枝獨秀」。所傳的僧衆是具足戒定慧,真正契悟了本心,才能把佛法傳承下來,稱之爲燈燈相傳、光光相照。燈是指心燈,光光相照,這念心照亮下一念心,下一念心再照亮下一念心;這一代照亮下一代,下一代再照亮下一代,從過去照到現在,現在照到未來,普遍十方,照橫又照縱,都是傳佛所徹悟的這一念心。這是第一個時期,稱爲「靈山單傳,一枝獨秀」。
曹溪普傳 蘭桂騰芳
第二個時期,是從六祖大師到虛雲老和尚,這段期間「一花開五葉」,又稱爲祖庭法門。
靈山單傳至六祖大師以後,繁衍了臨濟、曹洞、法…
《叁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