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

  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

  

  老和尚开示于八十六年暑期大专禅七  

  

  

  禅七很快地过了二天,大众都很用功精进,除了精进用功,也要明白道理,心和理相应了,心就容易安定,心定了,就和圣者的境界相近,称之为入理圣人。如果只了解「事」,而不了解「理」,属于凡夫位,尚未入圣位。

  

  什么是事?什么是理?譬如以布施为例,知道布施可以修功德、修福报,于是努力的布施,无论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都尽力去做,可是心里却执着布施的功德,这就是属于「事」。如果不执着能布施的人(施空)、所布施的对象(受空)及布施的财物(物空),就能摧破执着之相,入到空性,这称为「三轮体空」,这就是属于「理」。前者执着布施,是假有;后者明白三轮体空,是真空;最后空也不执着,离开「空」、「有」两边,也就是禅宗祖师所说:「有佛处不得住,无佛处急走过」;不住假有,不住真空,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这是绝对的境界、超越的境界,就是中道、就是实相。

  

  什么是中道?什么是实相?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,亦不攀缘内外境界,亦不被其染着,这念心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处处作主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无所住,就是不分别、不执着:分别、执着是相对的境界,就不是中道了。从假有到真空,从真空到契悟无上菩提、如来的境界,这就是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,就是实相。

  

  修行,一个是事、一个是理,要事理圆融无碍,如果只在事上修证,属于渐修法门;若在理上契悟,属于顿悟法门。因为渐修的范围非常广泛,所以今天只讲顿悟法门: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。

  

  

  

  顿悟自心 直了成佛

  

  顿悟法门分为三个时期,第一个时期:「世尊拈花,迦叶微笑」,称为「灵山单传」。所谓灵山单传,传法的对象只限于出家僧众(比丘),不传在家众;一个传一个,同时传法又传衣,这是单传的特色。什么是传法、传衣?释迦牟尼佛拈花,迦叶微笑,这就是传法,所传之法为离开语言文字,是顿悟自心的法门。

  

  灵山会上,大梵天王以金色的优波罗花献给释迦牟尼佛,世尊轻轻地把花拈起来给大众看一看。佛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有他的道理,不是无意而为、随随便便;儒家说:「一言而为天下法,一行而为天下则。」佛一举一动、一言一行都是在说法,一方面是言教,一方面是身教;一种是有形的教化,一种是无形的教化。灵山拈花是无言无说,以见花、拈起花的动作来显示佛法的第一义谛,就是我们能起作用的这一念心。释迦牟尼佛拈花晓示大众,下面听法的八万四千人天,不明白释迦牟尼佛拈花究竟含藏了什么用意?只有迦叶尊者会意微笑。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心灵相通,于是当下就讲:「我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实相无相,付嘱摩诃迦叶。」于是将法传给迦叶尊者。传什么法?传不立文字的心法。

  

  什么是心法?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,迦叶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;微笑的心与拈花的心,彼此平等,无二无别,都是心的作用。因此当迦叶尊者微笑,世尊就藉此以印证,传法给迦叶尊者。

  

  一般人不明了心法的意义,却也说是在传心法,譬如:某些教派认为传口诀、手印,就是传法;它传的口诀是「南无太佛弥勒尊佛」。佛法常称念南无弥勒尊佛,他们改为南无太佛弥勒尊佛,说弥勒尊佛是最高的。点传师在人的两眉中间点一点,说:「老师一点道,阎王老子吓一跳;地狱除名,天堂挂号。」就说是:「已传法给你了。」世间有很多人,乃至于其他宗教,都说自己在传心法,但是心法何在?讲法不同。事实上,心是无法可传,只能印证而已。

  

  很多人不了解,因为晚上作了一个好梦,梦到佛祖摩顶、观音菩萨传法…等,诸如此类,就说自己开悟了;或是打坐时看到一些好境界,看到出家众、看到佛像,乃至于看到山水、光明……,就说开悟了,这些都不正确,它只是一种境界而已。

  

  境界有很多种,《楞严经》讲,打坐有五十种境界,这五十种境界你可以说是烦恼即菩提、波就是水,也可以说是五十种阴魔。很多人听到阴魔就不敢打坐了。什么是阴魔?魔是指障碍;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称为五阴。因为精进用功,五阴就会产生种种变化、种种境界,如果把这些境界当作是实在的,就落入「有能」、「有所」——有能执着的心,有所执着的境界,念念不忘,产生取舍,因而迷失了本心。你执着五阴境界,就会障碍自己这念心,使心不能开朗,而产生种种错误的知见,没有办法契悟菩提心、涅槃性,就称之为「魔」。知道这个道理以后,打坐的时候就不要执着这五十种境界。

  

  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都是心在作用,与世尊拈花、迦叶微笑的心之作用是相同的。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人在那里,心在那里;能够自己作主,处处作主,心念不随环境、情绪起变化,始终安住、如如不动,这就是道、就是佛、就是真佛住世。契悟了这念心,就是悟道;没有契悟这念心,佛来摩顶也无法开悟。但是,因缘成熟,摩顶也可以开悟:不是因为佛的摩顶而能大彻大悟,而是在摩顶的当下,悟到了自己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是本具的,不是佛、不是神、不是外界所赐,不是从外所得的。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当下悟到看到明星的这一念心是本具的,有能看、有所看,能看的这一念心人人都有,释迦牟尼佛悟到这个道理而开悟。悟到了这念心在作用,悟到了能作用的这念心能由自己作主,时时刻刻,随处都能作主,这又更进一步了。能分别善恶,作善、作恶,都是这念心在作用;别人唆使去作恶事,明知是恶,还去做,那就是自己作不了主。

  

  不作用的这念心,是心之「体」,起作用的这念心,是心之「用」。现在有一些人也悟到了这一点,于是写了不少文章,提出自己的一番道理;表面上,好象是开悟了,其实只悟到这念心的作用。能作用的这念心,人人都有;诵经是心在作用;念佛、听法也是心在作用;修善也是心的作用;行、住、坐、卧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的动作都是心在作用。心的作用有善、有恶,有净、有不净,只悟到作用的心,不明白其中的道理,就容易偏执一方。怎么说呢?悟到这念心在作用是基本,重要的是起何种作用?强盗小偷的心也在作用,但杀、盗、淫是心在起坏的作用。作用在利益大众就是光明,作用在坏的方面就是黑暗。既然能作用的这念心就是自己,那么能作用的这念心就可以成道、可以成佛。

  

  心要起好的作用,不能起坏的作用,这就要起观照了,不仅要观照,还要能作主,处处作主,时时刻刻都起善念,起了善念善念也不执着,知道这是心的作用;心作用以后又归于无能、无所。不作用的这念心,完全到达一个绝对境界了,就是《楞严经》所讲的「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」。这念心不动,不动当中又具足定力、智慧。悟到这些道理,就是悟到这念心有用、有体;再更进一层,体不碍用,用不离体;体可以作用,作用后又归于本体。假使只悟到体,认为「用」不是道,这就落入偏空,偏到一边了;如果悟到心之用,而没有悟到心之体,用后不能销归自性、归于本体,则成了有生、有灭的境界,虽然发慧,属于狂慧,这是层次上的差别,功夫的深浅不同。观照有粗、有细,一般人常说的粗心、细心;定慧也有功夫上的差异。例如宋朝文人苏东坡,有次写了一首诗,托人送给方外友人佛印禅师,以印证自己的悟境。

  

  诗上写: 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」

  

  佛印看了以后,写了「屁」这个字交给来人带回去。苏东坡见到这个字,立刻怒气冲冲的乘船来见佛印,佛印禅师早已写了一偈,「八风吹不动,一屁打过江。」请人在寺庙山门等候。

  

  八风是指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这八种境界能煽动人心,故以「风」为喻。所以,定而无慧称痴定,譬如盲人骑瞎马,有陷坑落崖之险;慧而无定如风中之烛,遇风即熄,又成了痴暗。所以,悟有深浅,古人常说:「小悟几千次,大悟几千次」,就是如此。

  

  

  

  灵山单传 一枝独秀

  

  灵山拈花,迦叶尊者完全了解释迦牟尼佛拈花的这念心是心在作用,于是微微一笑,以这个因缘,释迦牟尼佛传法给迦叶,迦叶传给阿难尊者,从阿难一直传到达摩祖师,二十八传都是僧众。后来达摩祖师到中国,续传给二祖、三祖、四祖、五祖、六祖,这段期间都是单传,既传法又传衣。

  

  衣有二种,第一种是金缕衣,从过去佛一直传到释迦牟尼佛,再从释迦牟尼佛传弥勒佛,佛佛相传;第二种衣是佛祖穿的袈裟,是表法之用。为了佛法的征信、佛法的流传,释迦牟尼佛将袈裟传给迦叶,迦叶再传给阿难,一直传到达摩,然后达摩带到中国来,经过二祖、三祖、四祖、五祖到六祖大师,衣不再传,就只传法而不传衣。

  

  灵山单传,只传给出家众,没有传在家居士,一个传一个,同时传法又传衣,所以称为「一枝独秀」。所传的僧众是具足戒定慧,真正契悟了本心,才能把佛法传承下来,称之为灯灯相传、光光相照。灯是指心灯,光光相照,这念心照亮下一念心,下一念心再照亮下一念心;这一代照亮下一代,下一代再照亮下一代,从过去照到现在,现在照到未来,普遍十方,照横又照纵,都是传佛所彻悟的这一念心。这是第一个时期,称为「灵山单传,一枝独秀」。

  

  

  

  曹溪普传 兰桂腾芳

  

  第二个时期,是从六祖大师到虚云老和尚,这段期间「一花开五叶」,又称为祖庭法门。

  

  灵山单传至六祖大师以后,繁衍了临济、曹洞、法…

《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台四箴行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