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眼、沩仰、云门五个宗派,称为一花开五叶。这五宗传遍天下,尤其以临济宗所传人众最多、层面最广、繁衍最兴盛,所以大陆丛林流行这么一句话:「临济儿孙满天下」,是说临济法门传得非常广泛,这个法门就是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人人都有佛性,悟了这念心,又能作主,人人都能成佛。
曹溪普传,曹溪位于广东省曲江县东南,在梁朝天监元年(西元五○二年),三藏智药法师在此处建宝林寺。智药法师到了曹溪,饮了曹溪水并且预言,一百七十年后,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开演无上法门,得道者如林。到了唐朝仪凤二年(西元六七七年)春,六祖从五祖得法后,从印宗剃发,受具足戒之后回到曹溪宝林寺,弘传顿悟法门;因为六祖大师的道场在曹溪,所以,后人比喻悟到这念心,契悟到这个理,能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就如同喝到曹溪水。饮了曹溪水就能长生不死,什么道理呢?我们的法身确实是没有生灭的,这念心没有生灭就没有生死。凡夫的真如佛性,淹没在知见、六识海中,念头始终是生灭不止,所以沉沦生死,不得解脱。
当年,张行昌行刺六祖时,六祖泰然于座位上,伸着脖子让张行昌砍了三刀,六祖却安然无恙。因此,张行昌弃刀出家修行。又如,达摩祖师从南印度来到中国,弘扬顿悟法门,那个时候中国不能接受这种顿超法门;有些我执较重、瞋心较重的,几次下毒想害死祖师。后来达摩祖师传法给慧可大师以后,祖师说:「九年当中,我被毒害五次,命若悬丝;如今传法有人,大事已了,可以去了。」
永嘉玄觉大师证道后也说:「自从认得曹溪路,了知生死不相关。行亦禅,坐亦禅,语默动静体安然;纵遇锋刀常坦坦,假饶毒药也闲闲。」 悟道的祖师是生死自在,要生就生,要死就死,凡事都能由自心来作主。众生的心是一直在生灭当中,无休无止,不能作主,所以才生死轮迥。
当时,六祖大师在五祖座下开悟,就是悟了这一念心。悟到能处处作主,清楚明白的这念心;悟到四大非有,五蕴本空,法身常在的道理。契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悟到了这念佛心,这念心盖天盖地、无始无终;悟到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,就是悟到曹溪法门。
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,什么原因呢?因为衣传到六祖大师就起了争端。大众看过《六祖坛经》,就知道衣为什么会起争端,由于这念心慢慢不纯正了,掺杂有名闻利养,认为修行学佛、上承佛道,必须得到佛祖的衣钵为肯定。只要继承如来的衣钵,大众就会来皈依、听法,乃至于供养,自己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恭敬、最大的成就;这就是名、就是利,有这种心就不是真正开悟的人。祖师固然没有名利心,可是下面的徒弟、护法,为了巩固师父的地位,就利用种种方法希望取得佛陀的衣钵,使大众更加肯定自己的师父,所以传衣就起了争端。
六祖大师继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脉时,衣就传给了六祖,当时六祖大师还是在家居士,没有受过大戒,但这只是形式上的问题。六祖是真正契悟了佛法、契悟了这念心,所以五祖弘忍大师就把衣和法传给六祖,并且告诉六祖:
「现在你弘法的因缘还没有成熟,还需要等待,如果现在贸然弘扬佛法,可能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,还会有生命的危险。衣传到这里为止,以后不要再传衣了,以免争端不断。」
当时五祖门下,有一位上座名叫神秀,神秀大师能说善道,通达很多道理,但没有契悟到无上菩提,是属于渐修法门,所以五祖没有把衣传给神秀,而传给惠能大师。护持神秀的师兄弟认为五祖传法不公平,为什么传给一个没有地位、也没什么智慧的居士?连一个大字都不识的人,怎么能传给他呢?心中愤愤不平。这是凡夫的看法,从这时候起,衣就起了争端。
其中一位叫惠明的行者,认为应该由神秀大师来继承祖位,不应该传给一个不识字的南方偏僻蛮子,实在是心有不平,于是想把衣夺回来。结果找到了惠能,惠能知道后面有人追来,恐怕惹起争端,就把衣放在石头上,自己隐入树林。惠明追到树林,一看,衣在石头上,准备把衣拿起来,没想到却提也提不动,这时候惠明才知道错了,衣不是争来、夺来的,要真正契悟道,有德、有贤、有能、有道,才可以得衣,不是凭意气用事争夺来的。惠明立刻发了个惭愧心,马上讲:
「卢行者,我是来求法的,不是来夺衣的。」于是惠能就从树林里出来。惠明讲:
「虽然我在五祖大师门下已经很久,但都在修福报而没有修智慧,同时自己很愚痴,不了解佛在那里?心在那里?也没有悟到道在那里?请卢行者慈悲开示。」
六祖大师说:「从现在开始起,不思善、不思恶,当下就是你的本来面目。」听了这几句话,惠明一下就开悟了。
本来面目就是道,是本自具足的这一念心性。师父说法、诸位听法的这念心不是菩萨给的,不是父母给的,不是上帝给的,也不是阎王小鬼给的,是本来就有的,如果是他人所给,他就可以随时收回去。因为这念心是本自具足,所以悟道就是悟这一念心,要自己来契悟。这念心体是寂静的,但可以动静无碍,遍用自如!
一般人总是不停的想东想西、患得患失,这念心始终无法停止。有根机、有智慧的人,能够作主,要不想就不想,不想过去、不想现在、不想未来。所以当时卢行者告诉惠明,要想契悟佛心,就是不思善、不思恶,当下清楚明白的那念心,就是你的本来面目。这一说,惠明就开悟了,悟到这念心性,这就是顿悟法门。
六祖大师后来在猎人队当中,经过十五年保养圣胎,因缘成熟后,就在曹溪宝林寺建设道场,弘扬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的心法,称为曹溪法门、曹溪普传。普传就是既传出家众、也传在家众。
从六祖之后一花开五叶,分为五个宗派,这五个宗派各有各的因缘,各有各的地缘,一直传到虚云老和尚,这段期间称为「曹溪普传,兰桂腾芳」。
什么叫做兰桂腾芳?兰花清香、幽雅、高贵,代表女众;古时候男众封侯、拜相,头上的帽子就是桂冠,用桂花来点缀成一种装饰,表示封侯拜相真是富贵,称为桂冠高挂;以桂冠代表男众杰出的象征。兰桂腾芳是指大户人家子孙发达,世代富贵,有官宦之家,也有书香门第,都是杰出的人才,生生世世、子子孙孙,瓜瓞绵绵,都是又富又贵。在佛法当中有四众弟子:出家二众有比丘(沙弥)、比丘尼(沙弥尼),在家二众有男众居士(优婆塞)、女众居士(优婆夷),称为四众弟子。曹溪普传这段时期,无论出家二众或在家二众,在佛法的领悟上都很有成就,学法的人多,得法的人也多,所以用「兰桂腾芳」形容当时的佛法兴盛是恰到好处。
在佛法上,开悟了,才真正是又富又贵。此时心中时时刻刻有善法、有功德、有定慧,为三界所尊;这念心当中具足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功德,乃至于神通妙用,实在是真富贵。从六祖一花开五叶,一直普传到现在,灯灯相传、光光相照,就好象大家庭的繁荣。
佛法所说的富贵,人人都可以得到,无论是比丘、比丘尼,无论是优婆塞、优婆夷,都能够得到这种富贵、尊荣,都能够超凡入圣、成佛作祖,所以称为「曹溪普传,兰桂腾芳」。
中台广传 落地生根
从灵山到曹溪,曹溪到现在,由于时节因缘不一样,社会型态改变了,为了适合现在的需要,为了佛法的弘扬,我们现在属于中台法门。
中台法门是什么呢?中台法门就是禅。古德说「禅者,佛之心」;禅就是佛心,佛心就是觉心,觉者之心。什么是觉者的心呢?这一念心有定力、有智慧,达到定慧不二、定慧等持,契入中道实相,这就是觉者的心。禅就是悟到这念佛心,禅就是最高的智慧,最实在的定力,你真正契悟到这念心,这时候,心中充满了光明,对人生充满了希望,了解生命是无穷尽的。所以目前最适合的法就是「中台广传」法门,使出家众及在家居士都能够普遍得到利益。
现在的社会,人心趋向于追求物质享受,追求名利,并且不择手段;无论是个人、家庭、团体,衍生了种种困扰,法律的约束也遏止不住各种问题发生。人心失去了自我,始终觉得空虚、烦恼,心不能定下来。这个时候,唯有佛法的教化与熏修,可以改变人的行为。
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所在,了解这念心的去向,悟到这念心可以有定力、有智慧,心性是平等不二,心就能安住。那么,个人、家庭、团体、社会上的问题自然就减少了。
工商社会的脚步是紧张与忙碌,在家居士很难有机会常常来到中台山,正因为紧张、忙碌造成的压力,反而更需要清凉的上上心药以解除心中的压力。所以,在台湾的各县市,只要有因缘,我们就设立精舍,方便居士们就近聆听佛法,参加禅修课程,沉淀心中的烦恼;使这个心能定、能静、能安。这些精舍是由于山上的居士听到中台法门、因为禅修、乃至于打禅七、听经闻法有所契悟,有很好的感受,他们发了大心与大愿所布施的,希望更多的人从佛法中得到安定。这些护法居士们不但自利还发心利他,也是在成就菩萨行。
现在的社会,每个人都需要安定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定、能净、能安,可是偏偏心不能净、不能定、不能安,所以中台法门就是要使大众都能契悟这念心;契悟了这念心就能得到定、得到净、得到安,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,不虚度这一生,而且觉得生命是无穷尽的。
这个法门要推广到各地,不但是在台湾,还要推广到全世界,使有缘的人都能够了悟自心、契悟中台法门,这就称为「中台广传」。不但是传给出家众,也传在家居士,而且在家、出家同时并重。
虽然是出家、在家同时并重,可是在家居士有他的事业、…
《三期传佛眼 真佛住中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