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叁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眼、沩仰、雲門五個宗派,稱爲一花開五葉。這五宗傳遍天下,尤其以臨濟宗所傳人衆最多、層面最廣、繁衍最興盛,所以大陸叢林流行這麼一句話:「臨濟兒孫滿天下」,是說臨濟法門傳得非常廣泛,這個法門就是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。人人都有佛性,悟了這念心,又能作主,人人都能成佛。

  

  曹溪普傳,曹溪位于廣東省曲江縣東南,在梁朝天監元年(西元五○二年),叁藏智藥法師在此處建寶林寺。智藥法師到了曹溪,飲了曹溪水並且預言,一百七十年後,將有一位肉身菩薩于此開演無上法門,得道者如林。到了唐朝儀鳳二年(西元六七七年)春,六祖從五祖得法後,從印宗剃發,受具足戒之後回到曹溪寶林寺,弘傳頓悟法門;因爲六祖大師的道場在曹溪,所以,後人比喻悟到這念心,契悟到這個理,能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就如同喝到曹溪水。飲了曹溪水就能長生不死,什麼道理呢?我們的法身確實是沒有生滅的,這念心沒有生滅就沒有生死。凡夫的真如佛性,淹沒在知見、六識海中,念頭始終是生滅不止,所以沈淪生死,不得解脫。

  

  當年,張行昌行刺六祖時,六祖泰然于座位上,伸著脖子讓張行昌砍了叁刀,六祖卻安然無恙。因此,張行昌棄刀出家修行。又如,達摩祖師從南印度來到中國,弘揚頓悟法門,那個時候中國不能接受這種頓超法門;有些我執較重、瞋心較重的,幾次下毒想害死祖師。後來達摩祖師傳法給慧可大師以後,祖師說:「九年當中,我被毒害五次,命若懸絲;如今傳法有人,大事已了,可以去了。」

  

  永嘉玄覺大師證道後也說:「自從認得曹溪路,了知生死不相關。行亦禅,坐亦禅,語默動靜體安然;縱遇鋒刀常坦坦,假饒毒藥也閑閑。」 悟道的祖師是生死自在,要生就生,要死就死,凡事都能由自心來作主。衆生的心是一直在生滅當中,無休無止,不能作主,所以才生死輪迥。

  

  當時,六祖大師在五祖座下開悟,就是悟了這一念心。悟到能處處作主,清楚明白的這念心;悟到四大非有,五蘊本空,法身常在的道理。契悟到這個道理,就是悟到了這念佛心,這念心蓋天蓋地、無始無終;悟到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,就是悟到曹溪法門。

  

  這段期間只傳法不傳衣,什麼原因呢?因爲衣傳到六祖大師就起了爭端。大衆看過《六祖壇經》,就知道衣爲什麼會起爭端,由于這念心慢慢不純正了,摻雜有名聞利養,認爲修行學佛、上承佛道,必須得到佛祖的衣缽爲肯定。只要繼承如來的衣缽,大衆就會來皈依、聽法,乃至于供養,自己就可以得到最高的恭敬、最大的成就;這就是名、就是利,有這種心就不是真正開悟的人。祖師固然沒有名利心,可是下面的徒弟、護法,爲了鞏固師父的地位,就利用種種方法希望取得佛陀的衣缽,使大衆更加肯定自己的師父,所以傳衣就起了爭端。

  

  六祖大師繼承了五祖弘忍的法脈時,衣就傳給了六祖,當時六祖大師還是在家居士,沒有受過大戒,但這只是形式上的問題。六祖是真正契悟了佛法、契悟了這念心,所以五祖弘忍大師就把衣和法傳給六祖,並且告訴六祖:

  

  「現在你弘法的因緣還沒有成熟,還需要等待,如果現在貿然弘揚佛法,可能給自己帶來很多麻煩,還會有生命的危險。衣傳到這裏爲止,以後不要再傳衣了,以免爭端不斷。」

  

  當時五祖門下,有一位上座名叫神秀,神秀大師能說善道,通達很多道理,但沒有契悟到無上菩提,是屬于漸修法門,所以五祖沒有把衣傳給神秀,而傳給惠能大師。護持神秀的師兄弟認爲五祖傳法不公平,爲什麼傳給一個沒有地位、也沒什麼智慧的居士?連一個大字都不識的人,怎麼能傳給他呢?心中憤憤不平。這是凡夫的看法,從這時候起,衣就起了爭端。

  

  其中一位叫惠明的行者,認爲應該由神秀大師來繼承祖位,不應該傳給一個不識字的南方偏僻蠻子,實在是心有不平,于是想把衣奪回來。結果找到了惠能,惠能知道後面有人追來,恐怕惹起爭端,就把衣放在石頭上,自己隱入樹林。惠明追到樹林,一看,衣在石頭上,准備把衣拿起來,沒想到卻提也提不動,這時候惠明才知道錯了,衣不是爭來、奪來的,要真正契悟道,有德、有賢、有能、有道,才可以得衣,不是憑意氣用事爭奪來的。惠明立刻發了個慚愧心,馬上講:

  

  「盧行者,我是來求法的,不是來奪衣的。」于是惠能就從樹林裏出來。惠明講:

  

  「雖然我在五祖大師門下已經很久,但都在修福報而沒有修智慧,同時自己很愚癡,不了解佛在那裏?心在那裏?也沒有悟到道在那裏?請盧行者慈悲開示。」

  

  六祖大師說:「從現在開始起,不思善、不思惡,當下就是你的本來面目。」聽了這幾句話,惠明一下就開悟了。

  

  本來面目就是道,是本自具足的這一念心性。師父說法、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是菩薩給的,不是父母給的,不是上帝給的,也不是閻王小鬼給的,是本來就有的,如果是他人所給,他就可以隨時收回去。因爲這念心是本自具足,所以悟道就是悟這一念心,要自己來契悟。這念心體是寂靜的,但可以動靜無礙,遍用自如!

  

  一般人總是不停的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這念心始終無法停止。有根機、有智慧的人,能夠作主,要不想就不想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。所以當時盧行者告訴惠明,要想契悟佛心,就是不思善、不思惡,當下清楚明白的那念心,就是你的本來面目。這一說,惠明就開悟了,悟到這念心性,這就是頓悟法門。

  

  六祖大師後來在獵人隊當中,經過十五年保養聖胎,因緣成熟後,就在曹溪寶林寺建設道場,弘揚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的心法,稱爲曹溪法門、曹溪普傳。普傳就是既傳出家衆、也傳在家衆。

  

  從六祖之後一花開五葉,分爲五個宗派,這五個宗派各有各的因緣,各有各的地緣,一直傳到虛雲老和尚,這段期間稱爲「曹溪普傳,蘭桂騰芳」。

  

  什麼叫做蘭桂騰芳?蘭花清香、幽雅、高貴,代表女衆;古時候男衆封侯、拜相,頭上的帽子就是桂冠,用桂花來點綴成一種裝飾,表示封侯拜相真是富貴,稱爲桂冠高挂;以桂冠代表男衆傑出的象征。蘭桂騰芳是指大戶人家子孫發達,世代富貴,有官宦之家,也有書香門第,都是傑出的人才,生生世世、子子孫孫,瓜瓞綿綿,都是又富又貴。在佛法當中有四衆弟子:出家二衆有比丘(沙彌)、比丘尼(沙彌尼),在家二衆有男衆居士(優婆塞)、女衆居士(優婆夷),稱爲四衆弟子。曹溪普傳這段時期,無論出家二衆或在家二衆,在佛法的領悟上都很有成就,學法的人多,得法的人也多,所以用「蘭桂騰芳」形容當時的佛法興盛是恰到好處。

  

  在佛法上,開悟了,才真正是又富又貴。此時心中時時刻刻有善法、有功德、有定慧,爲叁界所尊;這念心當中具足無量的智慧、無量的功德,乃至于神通妙用,實在是真富貴。從六祖一花開五葉,一直普傳到現在,燈燈相傳、光光相照,就好象大家庭的繁榮。

  

  佛法所說的富貴,人人都可以得到,無論是比丘、比丘尼,無論是優婆塞、優婆夷,都能夠得到這種富貴、尊榮,都能夠超凡入聖、成佛作祖,所以稱爲「曹溪普傳,蘭桂騰芳」。

  

  

  

  中臺廣傳 落地生根

  

  從靈山到曹溪,曹溪到現在,由于時節因緣不一樣,社會型態改變了,爲了適合現在的需要,爲了佛法的弘揚,我們現在屬于中臺法門。

  

  中臺法門是什麼呢?中臺法門就是禅。古德說「禅者,佛之心」;禅就是佛心,佛心就是覺心,覺者之心。什麼是覺者的心呢?這一念心有定力、有智慧,達到定慧不二、定慧等持,契入中道實相,這就是覺者的心。禅就是悟到這念佛心,禅就是最高的智慧,最實在的定力,你真正契悟到這念心,這時候,心中充滿了光明,對人生充滿了希望,了解生命是無窮盡的。所以目前最適合的法就是「中臺廣傳」法門,使出家衆及在家居士都能夠普遍得到利益。

  

  現在的社會,人心趨向于追求物質享受,追求名利,並且不擇手段;無論是個人、家庭、團體,衍生了種種困擾,法律的約束也遏止不住各種問題發生。人心失去了自我,始終覺得空虛、煩惱,心不能定下來。這個時候,唯有佛法的教化與熏修,可以改變人的行爲。

  

  如果真正了解佛法的精神所在,了解這念心的去向,悟到這念心可以有定力、有智慧,心性是平等不二,心就能安住。那麼,個人、家庭、團體、社會上的問題自然就減少了。

  

  工商社會的腳步是緊張與忙碌,在家居士很難有機會常常來到中臺山,正因爲緊張、忙碌造成的壓力,反而更需要清涼的上上心藥以解除心中的壓力。所以,在臺灣的各縣市,只要有因緣,我們就設立精舍,方便居士們就近聆聽佛法,參加禅修課程,沈澱心中的煩惱;使這個心能定、能靜、能安。這些精舍是由于山上的居士聽到中臺法門、因爲禅修、乃至于打禅七、聽經聞法有所契悟,有很好的感受,他們發了大心與大願所布施的,希望更多的人從佛法中得到安定。這些護法居士們不但自利還發心利他,也是在成就菩薩行。

  

  現在的社會,每個人都需要安定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心能定、能淨、能安,可是偏偏心不能淨、不能定、不能安,所以中臺法門就是要使大衆都能契悟這念心;契悟了這念心就能得到定、得到淨、得到安,不但覺得人生很有意義,不虛度這一生,而且覺得生命是無窮盡的。

  

  這個法門要推廣到各地,不但是在臺灣,還要推廣到全世界,使有緣的人都能夠了悟自心、契悟中臺法門,這就稱爲「中臺廣傳」。不但是傳給出家衆,也傳在家居士,而且在家、出家同時並重。

  

  雖然是出家、在家同時並重,可是在家居士有他的事業、…

《叁期傳佛眼 真佛住中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臺四箴行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