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四輯)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念方得出家,何等爲十二?分別如下:

  一、發心出家應具足正確之知見。

  二、人緣、地緣、時節因緣應具足。

  叁、社會上所有一切感情應處理得體,方得出家。

  四、若有欠別人債務應償完,方得出家。

  五、軍公教,公司工廠一切事業,應處理圓滿,方得出家。

  六、若有訴訟者,應處斷圓滿,方得出家。

  七、盲聾喑啞不得出家。

  八、應親近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)而出家。

  九、應發菩提心(梵語bodhi—citta)依戒而住。

  十、勇于割愛辭親,解無爲法,直證菩提爲宗。

  十一、出家心境應住而無住,無住而住;生而無生,無生而生;念而無念, 無念而念,圓妙自性故。

  十二、出家應秉懷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而立志願。

  3、佛陀爲什麼說尚未修證到阿羅漢果,不可信汝心,原因何在?

  阿羅漢(梵語arhat,巴利語arahant),意譯作應供、無生、殺賊。諸佛菩薩,乃至阿羅漢皆已證得涅槃妙心,得不生不滅,共登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—dharma—ksanti),得此法者,其心已斷叁毒,六通圓成,自性能隨願自在,不被諸惑所動故。

  尚未證成阿羅漢之人,叁毒(貪嗔癡)熾盛,六根觸六塵,生心染境,一切時一切處皆被外境所迷惑:因而自性漂浮不定,無常萬變,把持不住本性之動向,任業風牽流六道,致使浪迹生死,窮劫不休。

  凡夫未證成阿羅漢果(梵語arhat),絕對不可任意相信自己的心,原因在此,假使願力不足,道心不堅,隨便就信賴自心,往往易于闖禍,自招其果。

  所以,唯證之際,得涅槃法身,方得深信自心,畢竟,不被外境所動,自性自在故。

  雜阿含經雲:“所謂阿羅漢者,貪欲(梵語lobha)永盡,嗔恚(梵語pratigha)永盡,愚癡(梵語moha)永盡無余,是名阿羅漢。”

  4、學佛者是先成就佛道,還是先度衆生呢?

  上求佛道與下化衆生是一體的,何以故?因爲上求佛道是成就大智慧,下化衆生是成就大慈悲心,智慧(梵語jnana)與慈悲(梵語maitrya)的圓滿,當下是佛道的成就。

  所以我們說,學佛者欲先成佛再度衆生,這種論調是不正確的;若先度衆生而後成佛,這種說法也不是常理。

  依佛法而言,菩薩(梵語bodhisattva)的類型有叁種:一者悲增菩薩。二者智增菩薩。叁者悲智雙運的菩薩。前兩者菩薩是各偏一方的菩薩,不能代表中道實相的菩薩,後者是正常道的菩薩,是吻合佛道之本懷。

  悲心足夠而智慧偏失,易陷溺沈淪之境,亦稱爲敗壞菩薩,無智慧引導故,佛經常雲:菩薩未能自度先度人,菩薩于此初發心。同樣的理由,若專求智慧解脫,縱得智慧而出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,沒有慈悲心所滋潤,易沈空守寂,永住涅槃,不從空出假,悲度有情,佛陀常稱此類行者爲焦芽敗種之羅漢。何以故?因爲阿羅漢悲心不及菩薩,度生僅抱隨緣之態度,不像菩薩能作爲不請之友,因而從事度化衆生之聖業。

  總而言之,智中有悲,悲中有智;離智無悲,離悲無智;智即是悲,悲即是智,悲智不一不異,故名爲佛。

  5、學佛者對忍氣吞聲,與修忍辱行的看法如何?有沒有一樣?

  天壤之別,忍氣吞聲是壓抑之法,令脾氣不要發作,若壓抑不住,則有爆發之際;又如石壓草,石頭一旦拿掉,雜草照常長起茂葉,不根本故,非究竟法,非了義故;修忍辱行者,有佛法的疏導,與般若(梵語prajna)空性相應,故得究竟之忍辱,突破時空之忍,已登彼岸之忍,成正覺之忍,故兩者之內涵醞釀不同之因質,其果報也就感召不同之果。

  忍辱(梵語ksanti,巴利語khanti),即令心安穩,堪忍順逆之境,而心地不動。修忍辱者,貴在與般若智慧相互呼應,因爲般若智慧能觀諸法空性,因而內心不生執著,當下證忍辱波羅蜜,是故,十方叁世諸佛皆一致贊歎般若智慧之殊勝,令大地一切衆生能正覺諸法自性空,唯有證得諸法自性空,才能踏上菩提華之彼端。

  大般若經雲:“諸法自性空,非聲聞作、非獨覺作、非菩薩作、非如來作、亦非余作,有佛無佛,其性常空,此即涅槃(梵語nirvana),無生無滅故。”

  6、現今文刊發達,弘傳佛法之僧俗頗多,佛法以出家僧衆爲佛教之重心,若一旦顛倒僧俗,傳統的佛教能繼續維持下去嗎?

  大聖佛陀一再強調,在婆婆世界(梵語Saha—lokadhatu),叁寶爲黑暗中之明燈,是出世之寶筏,叁寶(梵語tri—ratna)是我們所依歸之大善知識,失去叁寶,如同黑夜不得其路可歸程,無叁寶導航,又如迷失之舟,無從靠岸,漂茫大海中。

  律藏雲:比丘(梵語bhiksu)是七衆之綱領,世上若無比丘僧,比丘尼(梵語bhiksuni)是領導綱領,世上無比丘與比丘尼,沙彌(梵語sramanera)是領衆修行之綱領,世上若無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彌,沙彌尼是修行領導綱領,依此類推,是行佛道,若違佛意,實與佛法之緣尚有一段距離,顛倒正法故。

  佛法世風日下,戒律不實踐,唾棄律法,僧俗顛倒領衆,違背如來正法,令正信佛弟子,傷感悲恸!

  蕅益大師雲:“佛法之衰亡,實乃戒律之不張。”

  律藏雲:“一切衆律中,戒經爲最上,佛法叁藏教,毗奈耶(梵語vinaya)爲首。”

  不論出家或在家佛弟子,對于戒律都是一樣同等而遵而行,因爲全部的佛法,都建築在戒律之上,欲證成無上佛道,必然應學戒守戒,因戒度脫覺悟之彼岸,離戒不守戒,欲得道果,終無是處。

  7、請問佛珠(念珠)爲何是一0八粒?有其淵源嗎?

  佛珠是記數修行用的道器,沒有特別的神秘感,後人逐漸加以嚴飾,品質種類極多,出家行者佩帶身上更能顯得身教莊嚴殊勝。

  一0八粒的佛珠由來是這樣的,人有六根,日夜時中,必定要接觸到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之境,即是六根觸六塵,一旦觸六塵,當下即産生六識,六根六塵六識,合爲十八界,是叁界(梵語trayo dhatavah)內的生死根本,應離叁界,故乘以叁,即成五十四,五十四是自度自利,尚不能度人利他,應發起大慈悲心度生,自度度人,故須乘以二,即成一0八的數目,這佛珠的意義由來是如此,此含意甚爲佛弟子所偏愛,也合乎一串佛珠的恰當數目哩!

  8、請問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嗎?

  尚未成佛之前,皆屬有情的衆生,既是有情的衆生,就是感情尚未達到徹底之淨化,當然生活中亦含有感情成份,以經典所記載,唯有佛方居淨土,叁賢十聖亦住于果報中,佛是無上正等正覺(梵語anuttara—samyak—samdodhi),九法界亦屬有情,住于果報就有感情的世界。

  佛教徒若尚未圓滿佛果,必然亦屬有情,學佛之後,若正見佛法實義,應日益對感情生活淨化,應以慈悲相待,以因緣相待,以廣結善緣相待,以無所求相待,與空性相待,如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相待,如此而履行正法,日積月累,功成德圓,雖是感情生活,何妨不是慈悲生活,又何嘗不是佛法生活。

  9、修行一定要斷淫欲,但如何方便爲疏導?

  淫欲是與生俱來就有的,非一旦一夕就能淨化斷除,必須盡非常的用功,才能達非常的成果,疏導的法門極多,舉例不完,說之不盡,今就以佛法常提的幾項,作爲仁者所參究:不淨觀、骷髅觀、父母兄弟姊妹觀、淫欲無常觀、淫欲空性觀、淫欲當下涅槃觀、淫欲不生不滅觀,這些法門因人而異,根機不同,用法則不同,契機則宜。

  修行一定要達成斷淫欲的階段,若不斷淫欲,必落魔道,始終無法圓滿佛道的。

  楞嚴經雲:“修行不斷淫心,必落魔道,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。”

  由此看來,大聖佛陀是如此悲切的告訴弟子,對淫欲應加以防犯,莫陷溺沈淪之深淵,我佛弟子怎能知而自陷苦處呢?

  10、如何能使佛號于二六時中不間斷,有何方法?

  修淨土法門之行者,其根機亦有深淺高低,不能一概而論,故其法門亦隨之而廣,欲令佛號二六時中不間斷,這必須具備多方面的因緣,因爲人心散亂,其因素極多,畢竟,各人的業因(梵語karma—hetu)、業緣、業果皆不同,又加上各人的思想、背景、教育、環境、習性亦皆有異,在這種情況之下,每個人的立場不同,所須要的法藥也就有所不同了。

  若欲佛號于二六時中綿綿不間斷,其方法今舉經典十叁種法則,供給諸君共研,分別如下:

  一、具足厭離娑婆(梵語saha)之心而勤于佛號。

  二、欣慕西方淨土微妙之樂而勤于佛號。

  叁、發起人溺己溺之心而勤于佛號。

  四、聖教衰微,匹夫有責,因而勤于佛號。

  五、無量劫來之生死,今生懇切欲斷生死而勤于佛號。

  六、人生苦(梵語duhkha)、空(梵語sunya)、無常(梵語anitya)、無我(梵語anatman),令圓滿涅槃四德,常樂我淨而勤于佛號。

  七、發菩提心(梵語bodhi—citta),成就信願、慈悲、智慧而勤于佛號。

  八、未達一心不亂,如喪考妣,應勤于佛號。

  九、六道衆生皆爲過去生之父母、親戚、眷屬、朋友,應發度脫之心而勤于佛號。

  十、十法界同一佛性,應勤于佛號。

  十一、都攝六根,淨念相續,因而勤于佛號。

  十二、一天二十四小時修行,次數增多,不一定僅有早晚二堂課修,可令佛號圓熟。

  十叁、佛號即心,心即佛號,非一非異,如是正念而勤于佛號。

  11、佛教徒應持何種態度來賺錢謀生?

  賺錢謀生方法頗多,依佛教啓示我們的准則,就…

《佛學問答(第四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