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四辑)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念方得出家,何等为十二?分别如下:

  一、发心出家应具足正确之知见。

  二、人缘、地缘、时节因缘应具足。

  三、社会上所有一切感情应处理得体,方得出家。

  四、若有欠别人债务应偿完,方得出家。

  五、军公教,公司工厂一切事业,应处理圆满,方得出家。

  六、若有诉讼者,应处断圆满,方得出家。

  七、盲聋喑哑不得出家。

  八、应亲近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)而出家。

  九、应发菩提心(梵语bodhi—citta)依戒而住。

  十、勇于割爱辞亲,解无为法,直证菩提为宗。

  十一、出家心境应住而无住,无住而住;生而无生,无生而生;念而无念, 无念而念,圆妙自性故。

  十二、出家应秉怀上求佛道,下化众生而立志愿。

  3、佛陀为什么说尚未修证到阿罗汉果,不可信汝心,原因何在?

  阿罗汉(梵语arhat,巴利语arahant),意译作应供、无生、杀贼。诸佛菩萨,乃至阿罗汉皆已证得涅槃妙心,得不生不灭,共登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—dharma—ksanti),得此法者,其心已断三毒,六通圆成,自性能随愿自在,不被诸惑所动故。

  尚未证成阿罗汉之人,三毒(贪嗔痴)炽盛,六根触六尘,生心染境,一切时一切处皆被外境所迷惑:因而自性漂浮不定,无常万变,把持不住本性之动向,任业风牵流六道,致使浪迹生死,穷劫不休。

  凡夫未证成阿罗汉果(梵语arhat),绝对不可任意相信自己的心,原因在此,假使愿力不足,道心不坚,随便就信赖自心,往往易于闯祸,自招其果。

  所以,唯证之际,得涅槃法身,方得深信自心,毕竟,不被外境所动,自性自在故。

  杂阿含经云:“所谓阿罗汉者,贪欲(梵语lobha)永尽,嗔恚(梵语pratigha)永尽,愚痴(梵语moha)永尽无余,是名阿罗汉。”

  4、学佛者是先成就佛道,还是先度众生呢?

  上求佛道与下化众生是一体的,何以故?因为上求佛道是成就大智慧,下化众生是成就大慈悲心,智慧(梵语jnana)与慈悲(梵语maitrya)的圆满,当下是佛道的成就。

  所以我们说,学佛者欲先成佛再度众生,这种论调是不正确的;若先度众生而后成佛,这种说法也不是常理。

  依佛法而言,菩萨(梵语bodhisattva)的类型有三种:一者悲增菩萨。二者智增菩萨。三者悲智双运的菩萨。前两者菩萨是各偏一方的菩萨,不能代表中道实相的菩萨,后者是正常道的菩萨,是吻合佛道之本怀。

  悲心足够而智慧偏失,易陷溺沉沦之境,亦称为败坏菩萨,无智慧引导故,佛经常云: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,菩萨于此初发心。同样的理由,若专求智慧解脱,纵得智慧而出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,没有慈悲心所滋润,易沉空守寂,永住涅槃,不从空出假,悲度有情,佛陀常称此类行者为焦芽败种之罗汉。何以故?因为阿罗汉悲心不及菩萨,度生仅抱随缘之态度,不像菩萨能作为不请之友,因而从事度化众生之圣业。

  总而言之,智中有悲,悲中有智;离智无悲,离悲无智;智即是悲,悲即是智,悲智不一不异,故名为佛。

  5、学佛者对忍气吞声,与修忍辱行的看法如何?有没有一样?

  天壤之别,忍气吞声是压抑之法,令脾气不要发作,若压抑不住,则有爆发之际;又如石压草,石头一旦拿掉,杂草照常长起茂叶,不根本故,非究竟法,非了义故;修忍辱行者,有佛法的疏导,与般若(梵语prajna)空性相应,故得究竟之忍辱,突破时空之忍,已登彼岸之忍,成正觉之忍,故两者之内涵酝酿不同之因质,其果报也就感召不同之果。

  忍辱(梵语ksanti,巴利语khanti),即令心安稳,堪忍顺逆之境,而心地不动。修忍辱者,贵在与般若智慧相互呼应,因为般若智慧能观诸法空性,因而内心不生执著,当下证忍辱波罗蜜,是故,十方三世诸佛皆一致赞叹般若智慧之殊胜,令大地一切众生能正觉诸法自性空,唯有证得诸法自性空,才能踏上菩提华之彼端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诸法自性空,非声闻作、非独觉作、非菩萨作、非如来作、亦非余作,有佛无佛,其性常空,此即涅槃(梵语nirvana),无生无灭故。”

  6、现今文刊发达,弘传佛法之僧俗颇多,佛法以出家僧众为佛教之重心,若一旦颠倒僧俗,传统的佛教能继续维持下去吗?

  大圣佛陀一再强调,在婆婆世界(梵语Saha—lokadhatu),三宝为黑暗中之明灯,是出世之宝筏,三宝(梵语tri—ratna)是我们所依归之大善知识,失去三宝,如同黑夜不得其路可归程,无三宝导航,又如迷失之舟,无从靠岸,漂茫大海中。

  律藏云:比丘(梵语bhiksu)是七众之纲领,世上若无比丘僧,比丘尼(梵语bhiksuni)是领导纲领,世上无比丘与比丘尼,沙弥(梵语sramanera)是领众修行之纲领,世上若无比丘、比丘尼、沙弥,沙弥尼是修行领导纲领,依此类推,是行佛道,若违佛意,实与佛法之缘尚有一段距离,颠倒正法故。

  佛法世风日下,戒律不实践,唾弃律法,僧俗颠倒领众,违背如来正法,令正信佛弟子,伤感悲恸!

  蕅益大师云:“佛法之衰亡,实乃戒律之不张。”

  律藏云:“一切众律中,戒经为最上,佛法三藏教,毗奈耶(梵语vinaya)为首。”

  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弟子,对于戒律都是一样同等而遵而行,因为全部的佛法,都建筑在戒律之上,欲证成无上佛道,必然应学戒守戒,因戒度脱觉悟之彼岸,离戒不守戒,欲得道果,终无是处。

  7、请问佛珠(念珠)为何是一0八粒?有其渊源吗?

  佛珠是记数修行用的道器,没有特别的神秘感,后人逐渐加以严饰,品质种类极多,出家行者佩带身上更能显得身教庄严殊胜。

  一0八粒的佛珠由来是这样的,人有六根,日夜时中,必定要接触到六尘(梵语sad visayah)之境,即是六根触六尘,一旦触六尘,当下即产生六识,六根六尘六识,合为十八界,是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内的生死根本,应离三界,故乘以三,即成五十四,五十四是自度自利,尚不能度人利他,应发起大慈悲心度生,自度度人,故须乘以二,即成一0八的数目,这佛珠的意义由来是如此,此含意甚为佛弟子所偏爱,也合乎一串佛珠的恰当数目哩!

  8、请问佛教徒可以有感情生活吗?

  尚未成佛之前,皆属有情的众生,既是有情的众生,就是感情尚未达到彻底之净化,当然生活中亦含有感情成份,以经典所记载,唯有佛方居净土,三贤十圣亦住于果报中,佛是无上正等正觉(梵语anuttara—samyak—samdodhi),九法界亦属有情,住于果报就有感情的世界。

  佛教徒若尚未圆满佛果,必然亦属有情,学佛之后,若正见佛法实义,应日益对感情生活净化,应以慈悲相待,以因缘相待,以广结善缘相待,以无所求相待,与空性相待,如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相待,如此而履行正法,日积月累,功成德圆,虽是感情生活,何妨不是慈悲生活,又何尝不是佛法生活。

  9、修行一定要断淫欲,但如何方便为疏导?

  淫欲是与生俱来就有的,非一旦一夕就能净化断除,必须尽非常的用功,才能达非常的成果,疏导的法门极多,举例不完,说之不尽,今就以佛法常提的几项,作为仁者所参究:不净观、骷髅观、父母兄弟姊妹观、淫欲无常观、淫欲空性观、淫欲当下涅槃观、淫欲不生不灭观,这些法门因人而异,根机不同,用法则不同,契机则宜。

  修行一定要达成断淫欲的阶段,若不断淫欲,必落魔道,始终无法圆满佛道的。

  楞严经云:“修行不断淫心,必落魔道,上品魔王,中品魔民,下品魔女。”

  由此看来,大圣佛陀是如此悲切的告诉弟子,对淫欲应加以防犯,莫陷溺沉沦之深渊,我佛弟子怎能知而自陷苦处呢?

  10、如何能使佛号于二六时中不间断,有何方法?

  修净土法门之行者,其根机亦有深浅高低,不能一概而论,故其法门亦随之而广,欲令佛号二六时中不间断,这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因缘,因为人心散乱,其因素极多,毕竟,各人的业因(梵语karma—hetu)、业缘、业果皆不同,又加上各人的思想、背景、教育、环境、习性亦皆有异,在这种情况之下,每个人的立场不同,所须要的法药也就有所不同了。

  若欲佛号于二六时中绵绵不间断,其方法今举经典十三种法则,供给诸君共研,分别如下:

  一、具足厌离娑婆(梵语saha)之心而勤于佛号。

  二、欣慕西方净土微妙之乐而勤于佛号。

  三、发起人溺己溺之心而勤于佛号。

  四、圣教衰微,匹夫有责,因而勤于佛号。

  五、无量劫来之生死,今生恳切欲断生死而勤于佛号。

  六、人生苦(梵语duhkha)、空(梵语sunya)、无常(梵语anitya)、无我(梵语anatman),令圆满涅槃四德,常乐我净而勤于佛号。

  七、发菩提心(梵语bodhi—citta),成就信愿、慈悲、智慧而勤于佛号。

  八、未达一心不乱,如丧考妣,应勤于佛号。

  九、六道众生皆为过去生之父母、亲戚、眷属、朋友,应发度脱之心而勤于佛号。

  十、十法界同一佛性,应勤于佛号。

  十一、都摄六根,净念相续,因而勤于佛号。

  十二、一天二十四小时修行,次数增多,不一定仅有早晚二堂课修,可令佛号圆熟。

  十三、佛号即心,心即佛号,非一非异,如是正念而勤于佛号。

  11、佛教徒应持何种态度来赚钱谋生?

  赚钱谋生方法颇多,依佛教启示我们的准则,就…

《佛学问答(第四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