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佛学问答(第四辑)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应违失因果(梵语hetu—phala)、道德、造恶业之下即可,在谋求而得之财产,这前后阶段,不伤害他人、团体、社会、国家,禀持这种正念而谋生赚钱,即是正当的行为,正当的职业。

  12、佛教中常听到八正道,八正道是什么意思?

  八正道(梵语aryastangika—marga),八种求趣涅槃之道。八正道是小乘教法中,归纳于三十七道品中的其中八种修行法则,是通达圣者的道法,随后大乘佛法亦加以圆融发扬之。何谓八正道呢?今分别叙述如下:

  八正道:

  一、正见:即正确的知见。

  二、正思惟:即正确的思考。

  三、正语:即正当的言语。

  四、正业:即正当的行为。

  五、正命:正当的职业。

  六、正精进:即正当的努力。

  七、正 念:即正确的观念。

  八、正 定:即正确的禅定。

  13、佛教对于命相、风水的看法如何?

  诸法皆空无自性、无有常法,更无有定相可言,一切穷变万化,命相、风水亦为诸法之数,更无特权可赦免。正信佛弟子不可著迷命相、风水之类,毕竟诸法空故,这是佛法最尊最上的殊胜庄严处,空更是不同于一切宗教,空是不同世间一切学术,空(梵语sunya)是诸法的本来面目,有佛无佛一切法皆如故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如来觉一切法毕竟空寂,证大菩提,随顺世间假立名字,故称为佛(梵语buddha),非为实有,若有若无,不可得故。”

  总而言之,命相、风水是幻相而有,无有定法,无常空故,皆不可得,众生不明诸法实相,因此被假相迷惑,从中不得自觉,将命相、风水,执著实有论、宿命论、定命论,其可悲怜,迷者误以命相、风水可依可靠,导致自误误人,以讹传讹,于是越陷越深,迷而又堕落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网。

  大般若经云:“诸法性相,不可表示、不可分别、不可取著、不可造作,一切有情,设能如实了达诸法皆如幻化,应本已证无上菩提,然由有情于一切法,不可通达皆如幻化,故于诸趣生死轮回。”

  14、“念佛一声,罪灭河沙”,是真的吗?

  诸佛不妄语,妄语非真佛,佛陀彻始至终,从未对众生说过妄语,反而悲心彻骨循循诱导我们踏上解脱之道,共证菩提(梵语bodhi),住大涅槃,岂会妄语之有。

  念佛一声,罪灭河沙,道道地地有实质之理,何以故?有佛念即无妄念,有妄念即无佛念,佛念与妄念不得同时存在;念佛(梵语buddhanusmrti)当下自性清净,无有造业故,身口意三业清净,得无量功德,福报日增,诸佛赞叹;若无念佛,则妄念纷飞,若起邪念(三毒),当下岂不是造业闯祸了吗?这么闯祸(杀盗淫妄酒)之下,一切罪业(因果)何止河沙之多!

  如上所述,不难明白,念佛非但能得三业清净=,亦可避免动念缤纷因而造作诸业,广受一切残局之报。众生之妄想造业,多得穷劫广说不尽,堆积远胜须弥山,故曰:念佛一声,罪灭河沙。

  大藏经云:“众生(梵语bahu—jana)之造业,若有体相,尽虚空不能容受。”

  15、修福报与修道,到底有何差别?

  修福报是圆满佛道部分之一,不能代表佛道的全体,因为修福报而不修智慧,始终无法出三界(梵语trayo dhatavah)之外,固然能得人天之大富大贵,亦免不了受善恶之业所牵缠,控制得三界不得出,三业致使自己身不由己,随其摆布故。

  不修道就没话说,一旦要修行,福报是应该修,智慧(梵语jnana)亦不可或缺,何以故?有福无智成颠倒,有智无福成烦恼,是故,福智应双管齐下,相得益彰,不得偏失一边。

  尽管努力勤修福报,但不修智慧来破烦恼,净化业障,穷尽来生罪亦存在,因为福报不能灭罪,灭罪有灭罪之法,岂可不慎哉!

  六祖慧能大师云:“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拟将修福欲灭罪,后世得福罪还在。”

  16、常常发现一些人,总喜欢发问一些与生死开悟不相干的问题,这辈人士这种行为,对他自己有什么好处?

  若真有疑难,是该发问的,由问而得到如实真相,因而破迷启悟,这是好现象的,值得赞叹与嘉许。

  佛门有句名言:大疑大悟,小疑小悟,不疑不悟。

  这是勉励学佛行者,应勇于求知,达成破迷启悟,早证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之德,但是的确有一些不法之人,喜欢问一些与佛法无关,与修行无关,与证成无生法忍无关种种问难,这些豆腐中挑骨头的人,只是玩弄手段,刺激他人,从中求得幸灾乐祸之心,此人与真理尚有一段距离故,内心执著意识坚固不拔,亦须浪迹无量劫冤枉之苦呢!

  大圣佛陀在世之时,亦有很多外道总是喜欢找佛陀的麻烦,种种故意问难,令佛陀难堪一般,佛陀不愧是佛陀,焉能受那些无知之辈所难倒呢?毕竟,佛陀之智慧已达世出世间圆满无碍,三二句的真理就把对方驳倒,使对方心服口服。

  若遇上无理取闹之辈,大圣佛陀也不想跟这辈之人结恶缘,当下沉默,安住不生不灭自性中,这是佛陀处断恶劣不法之人的态度。在佛经记载大圣佛陀有三不答,就是无意义之问题,有答无答皆与事实了无痛痒,毫无相干,佛就沉默不答,何谓三不答?分别如下:

  佛陀三不答:

  一、对修行丝毫无帮助不答。

  二、不趋向圣道不答。

  三、没有答案不答(无意义不答)。

  大圣佛陀之智慧已究竟圆满,对人生与宇宙洞澈无惑,怎么不回答呢?因为纵然答案给了你,你的智慧够狭窄,亦然不能懂得佛意,如此日夜保守这个问题,会因此磨灭光阴,无常一到,空废了这辈子的人身,岂不痛哉!佛陀该答覆的总是会慈悲为我辈答之熟,就酌量答覆之,这就是观机逗教之法。

  17、佛门中有“八解脱”的名词总是不明其义,请慈悲开示好吗?

  八解脱(梵语asatu vimoksah),八解脱又名八背舍,就是八种背弃舍除三界烦恼系缚的禅定。

  一、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:谓心中若有色的想念,就会引起贪心来,应该观想到外面种种的不清净,以使贪心无从生起,故称解脱。

  二、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:谓心中虽然没有想念色的贪心,但是要使不贪心的想念更加坚定,就还要观想外面种种的不清净,以使贪心永远无从生起,所以称为解脱。

  三、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:谓一心观想光明、清净、奇妙、庄严、珍宝之色、称净解脱,观想这种净色的时候,能够不起贪心,即可以证明其心性,已是解脱,所以称身作证,又他的观想,已是解脱,所以称身作证;又他的观想,已经完全圆满,能够安住于定之中了,所以称具足住。

  四、空无边处解脱。

  五、识无边处解脱。

  六、无所有处解脱。

  七、非想非非想处解脱。(这四、五、六、七的四种解脱,都是无色界的修定者,各在其修定的时候,观想苦(梵语duhkha)、空(梵语sunya)、无常(梵语anitya)、无我(梵语anatman),使心愿意舍弃一切,所以称解脱。)

  八、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:灭受想定又名灭尽定,谓人若有眼耳鼻舌身之五根,就会领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,领受五尘,就会生出种种的妄想来,若有灭除受想的定功,则一切皆可灭除,所以称为灭尽定。

  18、学佛须三业清净是最终目标,但敝人身口二业尚可勉强不作恶,但意业犹然就范,请问应如何疏导,普令意业共登彼岸?

  三业(梵语trini—karmani),即身口意三业。意就是心,心是一切万法之源,心生则种种法生,心灭则种种法灭,身口亦必由心所支配,离心则身口动用不得,心若解脱,身口亦必随之而解脱;心若不解脱,身口二业也随之而不得解脱。

  八大人觉经云:“四大苦空,五阴无我,生灭变异,虚伪无主,心是恶源,形为罪薮,如是观察,渐离生死。”

  19、如何辨别佛经之真伪?请慈悲答覆!

  佛陀住世八十年,说法四十九年,演说三百余会,佛经浩瀚如海,合计大小乘圣典有八千四百六十卷之多,要辨别是否真经或伪经,实在不是很容易的事,除了发心探究经典的来源,以及教史教制教典多方面了解之外;佛教(梵语Buddha—sasana)流传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,透过时空的演变,佛法的确会多少变质,参杂一些外道色彩,或卷入时代哲人思想,致使无上法宝不得不变样!

  大圣佛陀的教法,具体上,可分为前后五个阶段延传下来,何等为五?叙述如下:

  佛教延传五阶段:

  一、原始佛教。

  二、部派佛教。

  三、初期大乘佛教。

  四、中期大乘佛教。

  五、后期大乘佛教。

  原始佛教是佛陀于人间成等正觉后,弘宗演教,广度无量众生,有说有证,正法时期。

  部派佛教是佛陀灭度后约一百二十年左右,佛教的教法,因弟子领悟有别,因此,开始分裂演化,成为部派佛教。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大体上,是小乘(梵语hina—yana)兴盛而大乘(梵语maha—yana)隐没时期,前后维持五百年的佛法。

  初期大乘佛教是佛法由小乘开始进入大乘佛教的开端。

  中期大乘佛教是佛法进入中年时代的佛教,融合大小乘无碍,大力倡导般若性空,空有不二之时期。

  后期大乘佛教是佛法在印度逐渐落没的时代,密宗日益兴起,而密宗内部参杂许多波罗门教的思想与色彩极多,因此,佛教的本质就开始走下坡,再加上北部的回教南侵,法难甚剧,使佛教大伤元气,招架不住,内忧外患,佛教分崩离析,不久之后,佛教则消失于印度,佛法在印度发源,也在印度缘灭,后期大乘佛教是值得同情的佛教,值得过滤与净化的后期佛教。

  纵管佛法如何延传,正信佛弟子应勇于亲近善知识,善知识能引导我们由…

《佛学问答(第四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