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黑暗进入光明,由痛苦进入清凉地,由迷入悟,由凡转圣。
辨别佛经之真伪,具体上可分为三个根本法则,此法则即是三法印,何等为三?分别如下:
三法印:
一、诸行无常印。
二、诸法无我印。
三、涅槃寂静印。
一、诸行无常(梵语anityah sarva—samskarah):是说明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,过去有的,现在起了变异,现在有的,将来终归幻灭,毕竟诸法无常,缘起缘灭,无有定相。
二、诸法无我(梵语niratmanah sarva—dharmah):是说明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,无有我的实体,空性故。
三、涅槃寂静(梵语santam nirvanam):是说明涅槃的境界,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,无为安乐,无杂无染,不生不灭,故涅槃是寂静的。
凡符合此三原则的,便是佛陀正法,有如世间印信,作为证明,故名法印。
20、何谓“八敬法”?意义何在?
八敬法(巴利语attha garu—dhamma),八敬法又名八敬戒、八尊师法、八不可越法、八不可过法等,简称为八敬法。这是佛陀规定比丘尼众应须恭敬比丘众,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,一旦发心受过比丘尼戒,亦须加受八敬法,故后人称之为八敬法。何等为八?分别如下:
一、百岁比丘尼应礼初夏比丘足。
二、不骂比丘、不谤比丘。
三、比丘尼(梵语 bhiksuni)不得举比丘(梵语 bhiksu)过,比丘得举比丘尼过。
四、比丘尼具足戒,须在二部僧中受(先于尼僧中作本法,再求比丘僧为之受戒)。
五、比丘尼犯僧残罪,应在二部僧中忏除。
六、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。
七、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,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(为便利请求教诫故)。
八、安居圆满,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、闻、疑罪约三种自恣(自由举罪)。
21、学佛须要具备大知识和大学问吗?如果程度不够,可以走出家这一条路线?
世间知识与学问可以促成修行的增上缘,但不是绝对的,不是非它不行的,知识与学问不是学佛的通途正道,知识与学问本质无佛法的内涵,纵得知识与学问大饱和,得到满天下的博士学位,这么多博士学位对证得菩提(梵语bodhi)有何相干呢?与证得涅槃(梵语nirvana)有何关系呢?丝毫都无帮助啊!
假使知识与学问具有佛法实际本质,依此而进修,必得菩提道果,如鸟两翅,无障无碍,自在自得。
出家(梵语pravrajya)这条路是菩提之路、是正觉之路、是涅槃之路,若能具足佛法知识与学问,加上精进佛道,这是最好不过了;倘若出家知识与学问不足,这也不是绝对不可走出家这门路,何以故?因为各人根机不同,顿渐利钝不同,善根深浅有别,何况开悟本性,通达诸法实相,非关文字,只要出家修行肯用功、精进、肯多听多闻多看,如此低声下气求法,何妨不证菩提!那怕证无生法忍不成!
22、燃顶、燃臂、燃指,在学佛观点来看有必要吗?
法法亦非法,非法亦是法,法非法如故,一切法皆是对治众生一切病,在因地不能没有法,没有法不能登彼岸;在果地上诸法可以不要,因为已登彼岸,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!
燃顶、燃臂、燃指,在凡夫(梵语prthag—jana)因地而言,极为须要,依此而增上缘,以达到破相等四法之功,这并不是提倡执著或标新立异,譬如人饿极需饮食,凡夫需要佛法,渡河需舟,黑暗需要光明,生死需要涅槃,烦恼极需菩提一般。
修行不是用嘴巴说一说就了事了,理论谈一谈就得了,我佛弟子得到佛法真谛,必须履行修证,有理有事才能达彼究竟;燃顶、燃臂、燃指是对佛法力行的具体行动,佛弟子应具足如是正见,若他见即是邪见或外道,何等为四?叙述如下:
燃顶燃臂燃指四义:
一、破相义。
二、警策义。
三、发愿义。
四、供养义。
23、何谓“易行道”?何谓“难行道”?
凡依三藏教典(梵语trini pitakani),在此娑婆国土精进行道,积累功德,断惑证真,以达修因得果者,皆属难行道所摄。凡依净土教门,勤修勇猛,以达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—citta),仗佛力与自力往生净土,于彼国中,蒙佛教化,因而共证无生法忍(梵语anutpattika—dharma—ksanti),终成正觉者,皆属易行道所摄。
24、学佛者,欲深入三藏圣典,须要具备何种基础?
经藏(梵语 sutranta—pitaka)、律藏(梵语 vinaya—pitaka)、论藏(梵语abhidharma—pitaka),是名三藏。三藏教典皆为佛陀觉悟之法,欲深入三藏圣典,心地应存虔诚庆幸之心,存正直觉悟之心,而后须以殷勤之心渴求正法,恭敬之心亲近善知识,从中开导悟入佛之知见;同时,自己也必须踏实按部就班的研习三藏教典,除此之外,更须勤于实证戒定慧,理事不偏,日积月累,耳熏目染,善法即可日益增长,因缘成就,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,三藏圣典可望深入矣!
25、学佛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法门,因而一门深入?
三藏教典浩瀚如海,义理堂奥,艰深无比,毕竟,法法皆是觉悟之法,学佛欲一门深入,首先应深入教理,通达佛陀解脱之道,生死流转如何!涅槃还灭如何!各宗各派应深入理解一番,而后,按个人习性根机,在契机契理之下,方可一门深入,直修无疑,如是渐断无明(梵语avidya),渐增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,勇往直前,一路涅槃门。
26、学佛何谓专修与杂修?
广大无边的佛法,都在令众生觉悟菩提,成就佛道,这是别无异议的。根机不够鲁钝而杂修,总是难修成就的,只要教理通达之后,如实专修,照样亦可得证涅槃之道,专修而不杂修易成道业,因为置心一处,无事不办,何以故?一回生、 二回熟、三回巧,专精一向,别无异念,亦能产生触类旁通,如是巧妙亦能达成大小不二,广狭不二之妙;终了亦必成就无上佛道。
有些根机顿利者,则能广学广修广证,从中亦然无障碍,这是另当别论的,何以而说呢?此辈学佛者,往昔皆已成就无量福德与智慧,所播放的菩提因种,今生是开花结果之际,故能承担大行大修大证,这不算是杂修,毕竟,诸法当下能相应故、解脱故、圆成故。
27、学佛者如何透视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转贪嗔痴成戒定慧?
是的,这种透视与修法,皆为中道不二法门,请仁者注意详听,今略以阐述中道法义,若依此行,与圣法相呼应,欲证道果,终有是处。
烦恼(梵语klesa),烦恼是总称,是惑之别名、是漏之别名、亦是无明之别名。
烦恼与菩提是对立法,因有烦恼才说菩提(梵语bodhi),菩提是对烦恼而言,若无烦恼,菩提不可得,菩提是有对象的,烦恼之境是菩提的对象,烦恼当下觉悟,烦恼即是菩提,菩提由烦恼而得,是故称为,烦恼即菩提,离烦恼无菩提,菩提由烦恼觉悟所得名的。
维摩诘经云:“不入烦恼大海,则不能得一切智宝。”
透悟生死空性无生,生死(梵语samsara)是涅槃(梵语nirvana),涅槃是由生死的觉悟而得,离生死之法涅槃始终不可得;凡夫看涅槃,涅槃是生死;圣人观生死,生死是涅槃,生死涅槃无自性空,如幻如化,假名施设故,终不可得。
依佛法而言,戒是对治贪、定是对治嗔、慧是对治痴。戒律令三业清净,了知五蕴皆空,使心不生贪欲,则戒律成就;禅定对治嗔恚,当知禅定(梵语dhyana)与嗔恚(梵语pratigha)皆无自性,心地之火焰当下成红莲,则禅定成就;智慧对治愚痴,了知人生宇宙本缘起,诸法自性不可得,执著当下解脱,心地光明自显,则智慧成就。
维摩诘经云:“佛为增上慢人,说淫怒嗔为解脱耳;若无增上慢者,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。”
28、禅宗的行者,若终生不悟,该怎么办?
禅宗的行者是难能可贵的,发大愿心今生了办生死大业,为明心见性而精进菩提,所谓:断一分无明,增长一分法身,渐断渐增,如是而办道,终结为证得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为宗。
学禅的大德,若终生不开悟、不证悟,必随善恶之业所牵引,流浪六道,无特权可免;但由今生熏习禅定与智慧之故,纵得人身,亦有隔阴之迷,定坚慧强,正见若能提起,亦有机缘与佛法相会之际。
杂阿含经云:“若人生世间,正见(梵语samyag—drsti)增上者,虽历百千生,终不堕地狱(梵语naraka)。”
若定虚慧弱,正见忘失,无法提起之际,必然受无量劫之业因所摆布,沉沦而不得自觉。高僧大德云:“一暴百千劫,再回头来是几时?”
29、出家修行,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还”,是真的吗?
这两句话是祖师大德所说,其宗旨在于鼓励出家众,修行不得放逸,应把戒律持好,将佛法实际证悟,了脱生死,免得吃了那么多檀越(在家居士)之米粮,不但今生没有办好生死大业,致使来生又须偿还施主一切米粮之债物,因而投胎转,披毛戴角还!
若今生的确不能了道,当然愧欠施主之债,随业受报,来生受报不完全今生之业种而已!还包括无量劫前之业因存在,究竟现起那一世之业因(梵语karma—hetu),就由业力来决定了,谁也奈何不了之事,这才是如实之说,不然还有谁敢出家修行呢!不出家不了道,不会披毛戴角还,一旦出家不了道,当下就来个披毛戴角还,那还得了,甘脆不出家,就不会披毛戴角还了,所以说,我们要实际了解祖师大德一番苦口婆心的规劝,出家(梵语pravrajy…
《佛学问答(第四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