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黑暗進入光明,由痛苦進入清涼地,由迷入悟,由凡轉聖。
辨別佛經之真僞,具體上可分爲叁個根本法則,此法則即是叁法印,何等爲叁?分別如下:
叁法印:
一、諸行無常印。
二、諸法無我印。
叁、涅槃寂靜印。
一、諸行無常(梵語anityah sarva—samskarah):是說明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,過去有的,現在起了變異,現在有的,將來終歸幻滅,畢竟諸法無常,緣起緣滅,無有定相。
二、諸法無我(梵語niratmanah sarva—dharmah):是說明一切有爲無爲的諸法中,無有我的實體,空性故。
叁、涅槃寂靜(梵語santam nirvanam):是說明涅槃的境界,滅除一切生死的痛苦,無爲安樂,無雜無染,不生不滅,故涅槃是寂靜的。
凡符合此叁原則的,便是佛陀正法,有如世間印信,作爲證明,故名法印。
20、何謂“八敬法”?意義何在?
八敬法(巴利語attha garu—dhamma),八敬法又名八敬戒、八尊師法、八不可越法、八不可過法等,簡稱爲八敬法。這是佛陀規定比丘尼衆應須恭敬比丘衆,尊重比丘的八件要事,一旦發心受過比丘尼戒,亦須加受八敬法,故後人稱之爲八敬法。何等爲八?分別如下:
一、百歲比丘尼應禮初夏比丘足。
二、不罵比丘、不謗比丘。
叁、比丘尼(梵語 bhiksuni)不得舉比丘(梵語 bhiksu)過,比丘得舉比丘尼過。
四、比丘尼具足戒,須在二部僧中受(先于尼僧中作本法,再求比丘僧爲之受戒)。
五、比丘尼犯僧殘罪,應在二部僧中忏除。
六、每半月須求比丘教誡。
七、不同比丘同住一處結夏安居,也不得遠離比丘住處結夏安居(爲便利請求教誡故)。
八、安居圓滿,應求比丘爲比丘尼作見、聞、疑罪約叁種自恣(自由舉罪)。
21、學佛須要具備大知識和大學問嗎?如果程度不夠,可以走出家這一條路線?
世間知識與學問可以促成修行的增上緣,但不是絕對的,不是非它不行的,知識與學問不是學佛的通途正道,知識與學問本質無佛法的內涵,縱得知識與學問大飽和,得到滿天下的博士學位,這麼多博士學位對證得菩提(梵語bodhi)有何相幹呢?與證得涅槃(梵語nirvana)有何關系呢?絲毫都無幫助啊!
假使知識與學問具有佛法實際本質,依此而進修,必得菩提道果,如鳥兩翅,無障無礙,自在自得。
出家(梵語pravrajya)這條路是菩提之路、是正覺之路、是涅槃之路,若能具足佛法知識與學問,加上精進佛道,這是最好不過了;倘若出家知識與學問不足,這也不是絕對不可走出家這門路,何以故?因爲各人根機不同,頓漸利鈍不同,善根深淺有別,何況開悟本性,通達諸法實相,非關文字,只要出家修行肯用功、精進、肯多聽多聞多看,如此低聲下氣求法,何妨不證菩提!那怕證無生法忍不成!
22、燃頂、燃臂、燃指,在學佛觀點來看有必要嗎?
法法亦非法,非法亦是法,法非法如故,一切法皆是對治衆生一切病,在因地不能沒有法,沒有法不能登彼岸;在果地上諸法可以不要,因爲已登彼岸,法尚應舍,何況非法!
燃頂、燃臂、燃指,在凡夫(梵語prthag—jana)因地而言,極爲須要,依此而增上緣,以達到破相等四法之功,這並不是提倡執著或標新立異,譬如人餓極需飲食,凡夫需要佛法,渡河需舟,黑暗需要光明,生死需要涅槃,煩惱極需菩提一般。
修行不是用嘴巴說一說就了事了,理論談一談就得了,我佛弟子得到佛法真谛,必須履行修證,有理有事才能達彼究竟;燃頂、燃臂、燃指是對佛法力行的具體行動,佛弟子應具足如是正見,若他見即是邪見或外道,何等爲四?敘述如下:
燃頂燃臂燃指四義:
一、破相義。
二、警策義。
叁、發願義。
四、供養義。
23、何謂“易行道”?何謂“難行道”?
凡依叁藏教典(梵語trini pitakani),在此娑婆國土精進行道,積累功德,斷惑證真,以達修因得果者,皆屬難行道所攝。凡依淨土教門,勤修勇猛,以達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—citta),仗佛力與自力往生淨土,于彼國中,蒙佛教化,因而共證無生法忍(梵語anutpattika—dharma—ksanti),終成正覺者,皆屬易行道所攝。
24、學佛者,欲深入叁藏聖典,須要具備何種基礎?
經藏(梵語 sutranta—pitaka)、律藏(梵語 vinaya—pitaka)、論藏(梵語abhidharma—pitaka),是名叁藏。叁藏教典皆爲佛陀覺悟之法,欲深入叁藏聖典,心地應存虔誠慶幸之心,存正直覺悟之心,而後須以殷勤之心渴求正法,恭敬之心親近善知識,從中開導悟入佛之知見;同時,自己也必須踏實按部就班的研習叁藏教典,除此之外,更須勤于實證戒定慧,理事不偏,日積月累,耳熏目染,善法即可日益增長,因緣成就,瓜熟蒂落,水到渠成,叁藏聖典可望深入矣!
25、學佛如何尋找適合自己的法門,因而一門深入?
叁藏教典浩瀚如海,義理堂奧,艱深無比,畢竟,法法皆是覺悟之法,學佛欲一門深入,首先應深入教理,通達佛陀解脫之道,生死流轉如何!涅槃還滅如何!各宗各派應深入理解一番,而後,按個人習性根機,在契機契理之下,方可一門深入,直修無疑,如是漸斷無明(梵語avidya),漸增法身(梵語dharma—kaya),勇往直前,一路涅槃門。
26、學佛何謂專修與雜修?
廣大無邊的佛法,都在令衆生覺悟菩提,成就佛道,這是別無異議的。根機不夠魯鈍而雜修,總是難修成就的,只要教理通達之後,如實專修,照樣亦可得證涅槃之道,專修而不雜修易成道業,因爲置心一處,無事不辦,何以故?一回生、 二回熟、叁回巧,專精一向,別無異念,亦能産生觸類旁通,如是巧妙亦能達成大小不二,廣狹不二之妙;終了亦必成就無上佛道。
有些根機頓利者,則能廣學廣修廣證,從中亦然無障礙,這是另當別論的,何以而說呢?此輩學佛者,往昔皆已成就無量福德與智慧,所播放的菩提因種,今生是開花結果之際,故能承擔大行大修大證,這不算是雜修,畢竟,諸法當下能相應故、解脫故、圓成故。
27、學佛者如何透視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轉貪嗔癡成戒定慧?
是的,這種透視與修法,皆爲中道不二法門,請仁者注意詳聽,今略以闡述中道法義,若依此行,與聖法相呼應,欲證道果,終有是處。
煩惱(梵語klesa),煩惱是總稱,是惑之別名、是漏之別名、亦是無明之別名。
煩惱與菩提是對立法,因有煩惱才說菩提(梵語bodhi),菩提是對煩惱而言,若無煩惱,菩提不可得,菩提是有對象的,煩惱之境是菩提的對象,煩惱當下覺悟,煩惱即是菩提,菩提由煩惱而得,是故稱爲,煩惱即菩提,離煩惱無菩提,菩提由煩惱覺悟所得名的。
維摩诘經雲:“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”
透悟生死空性無生,生死(梵語samsara)是涅槃(梵語nirvana),涅槃是由生死的覺悟而得,離生死之法涅槃始終不可得;凡夫看涅槃,涅槃是生死;聖人觀生死,生死是涅槃,生死涅槃無自性空,如幻如化,假名施設故,終不可得。
依佛法而言,戒是對治貪、定是對治嗔、慧是對治癡。戒律令叁業清淨,了知五蘊皆空,使心不生貪欲,則戒律成就;禅定對治嗔恚,當知禅定(梵語dhyana)與嗔恚(梵語pratigha)皆無自性,心地之火焰當下成紅蓮,則禅定成就;智慧對治愚癡,了知人生宇宙本緣起,諸法自性不可得,執著當下解脫,心地光明自顯,則智慧成就。
維摩诘經雲:“佛爲增上慢人,說淫怒嗔爲解脫耳;若無增上慢者,佛說淫怒癡性即是解脫。”
28、禅宗的行者,若終生不悟,該怎麼辦?
禅宗的行者是難能可貴的,發大願心今生了辦生死大業,爲明心見性而精進菩提,所謂:斷一分無明,增長一分法身,漸斷漸增,如是而辦道,終結爲證得法身(梵語dharma—kaya)爲宗。
學禅的大德,若終生不開悟、不證悟,必隨善惡之業所牽引,流浪六道,無特權可免;但由今生熏習禅定與智慧之故,縱得人身,亦有隔陰之迷,定堅慧強,正見若能提起,亦有機緣與佛法相會之際。
雜阿含經雲:“若人生世間,正見(梵語samyag—drsti)增上者,雖曆百千生,終不墮地獄(梵語naraka)。”
若定虛慧弱,正見忘失,無法提起之際,必然受無量劫之業因所擺布,沈淪而不得自覺。高僧大德雲:“一暴百千劫,再回頭來是幾時?”
29、出家修行,“今生不了道,披毛戴角還”,是真的嗎?
這兩句話是祖師大德所說,其宗旨在于鼓勵出家衆,修行不得放逸,應把戒律持好,將佛法實際證悟,了脫生死,免得吃了那麼多檀越(在家居士)之米糧,不但今生沒有辦好生死大業,致使來生又須償還施主一切米糧之債物,因而投胎轉,披毛戴角還!
若今生的確不能了道,當然愧欠施主之債,隨業受報,來生受報不完全今生之業種而已!還包括無量劫前之業因存在,究竟現起那一世之業因(梵語karma—hetu),就由業力來決定了,誰也奈何不了之事,這才是如實之說,不然還有誰敢出家修行呢!不出家不了道,不會披毛戴角還,一旦出家不了道,當下就來個披毛戴角還,那還得了,甘脆不出家,就不會披毛戴角還了,所以說,我們要實際了解祖師大德一番苦口婆心的規勸,出家(梵語pravrajy…
《佛學問答(第四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