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佛學問答(第四輯)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a)修行要踏踏實實勤修正法,爲開悟證果而邁進,方不會辜負祖師大德們一番悲切心懷。

  30、“學佛越久,離佛越遠”,是真的嗎?

  佛(梵語buddha),這個問題應該分成兩方面作解釋。

  一者、學佛越久,理應與佛越近才對,那爲什麼會離佛越遠呢?這裏頭就很多問題産生了,譬如:在修行的階段,或許進進退退,懈怠成習,久而久之,甘脆放棄,或者高興就學佛,不高興就叁寶殿一步也不登,道心不堅,與佛法距離甚遠,不得證法身,這怎麼不會離佛越遠呢?

  二者、在進修過程,有種種考驗,譬如家庭百般阻擾,當下即考倒;親戚眷屬朋友誹謗,這也被考倒,甚至不能正見佛法教義是什麼,把佛菩薩當神來膜拜,欲求得名利,卻求不得,因而退道心。

  還有很多佛弟子,不能正見因緣果報實況,遇到逆境或挫折,在不如意中,就開始錯怪佛菩薩不慈悲不加被,甘脆不拜不學佛了,這因正見不足,所引發的退墮!如此一來,就難免學佛越久,離佛越遠了。

  若能正見(梵語samyag—drsti)大聖佛陀如實教義,因教義入門,正見增上,絕無退墮可言,現今依聖典引敘修行者,應遵守四種正法而修證,不可偏依外道法乃至一切非法,正信佛弟子不可不慎!

  維摩诘經雲:“依法不依人,依義不依語,依智不依識,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。”

  31、煩惱叢生,不知如何解危?

  煩惱(梵語klesa)煩惱由心境對立,因而感召苦受,六根對六塵(梵語sad visayah)生六識,六識是分別外境,由七識對分別之境産生執好執壞,于是引生種種煩惱,而且性質不一樣,痛苦的差別自然不同,若欲斷除(淨化)煩惱,應由七識執著淨化成平等性智,或以般若智慧透視七識執著當下無自性空,七識空性(梵語sunyata),不生執染,那麼,前五、六識與後八識也就自然淨化解脫,一切煩惱則不得由生。

  煩惱是自作自受的果報,既是自作,理應自解,自己知病本所在,對症下藥,無不痊愈;若不自解,由他人解縛,終不得解。當知煩惱本不縛人,解從何生?無縛無解,煩惱從何而來?

  維摩诘經雲:“若有縛則有解?若本無縛?其誰求解?無縛無解?則無樂厭?是爲入不二法門。”

  32、佛教對神秘感應的現象看法如何?

  具體而言,感應的性質有四種:一、顯感顯應。 二、顯感冥應。叁、冥感冥應。四、冥感顯應。

  一般民俗的靜坐也會産生感應的現象,各人的因緣不同,心境有異,所感的現象亦有別;社會上其它的宗教由于透過禱告、忏悔、誦念、作法、靜坐,心神凝注,也會産生感應的靈驗,各人的心念因緣不同,自然就有不同的感應。

  外道神秘感應頂多有五種神通,他心、神足、天眼、天耳、宿命等通,外道得此五通尚未究竟,亦有生死輪回。佛教的神通有六種,一得永得,由證所得,因爲修行斷了一切煩惱,故諸漏皆盡,不受生死,名爲漏盡通。外道乃至一般宗教,他們亦能修得禅定,得到五通,由于尚未斷諸煩惱垢纏,禅定一失,隨時五通皆會消失,非究竟之道,亦屬輪回(梵語samsara)。

  社會上常見一些神秘道壇,産生若幹感應,這些尚屬冥感顯應之類,由鬼或神從中加附人身,而顫抖說話或寫些文字,大多是勸化世人,匡正人心,斷惡行善;但有些是相當低級的魍魉魑魅,降乩、扶鸾、著書,顛倒各宗教的教義,大談五教合一,叁教合一,萬教同源等邪說,嚴重者,假冒佛菩薩之名,自言是佛菩薩降乩,觀音、彌陀、釋迦、濟公、關公、老中娘等等,這種黑暗不光明的降乩,真相不能大白,誰能明察秋毫到底是彌陀或濟公呢?鬼神也相當會說謊話的,自編自導自演,畢竟,鬼神亦屬六道輪回衆生之一,善信大德被擺布得不知所以然,幹脆信其有,不可信其無,自己無法正見真相大白,始終難以自覺,就如此迷信下去了。

  如此胡爲作法,種種混淆視聽,致使一些微有善心人士,往往易受其蒙蔽真相而受騙,當今社會多得不勝枚舉,不可爲喻。

  正信佛弟子,不可任意顯現神通感應,不可爲人占相吉凶,蔔卦算命,改運說些無稽之因果,恐嚇信衆,抽簽問佛,看手相看面孔,占相出生年月日,問前世說後世,博得信衆的信賴,以爲你有神通境界高深不可測,因而尊敬你,這些都是邪命(梵語mithya—jiva),不務正道,的確佛門中産生有這麼多的病本,這一連串的事實都不是佛門擁有的産物,是佛弟子自己胡爲亂搞,因此,大破如來正法,非佛弟子,乃佛門中之外道,罪業無量,諸佛會叫冤枉,天龍八部唾棄。

  大聖佛陀末法時代,有無量出家人,身穿袈裟,吃如來飯,卻專門破壞如來正法,混入僧團,或各自一人,作一些非法之事,這些假冒出家人之輩,讓一些無辜之善信大德,産生莫大誤解,因而退墮,這些罪業緣起,因何人而起?何人受無辜之殃?豈可不慎!怎可不勇于忏悔,浪子回頭,還給佛門一個清淨世界!以下引錄諸經作爲見證:

  梵綱經菩薩戒經雲:“如師子身中蟲,自食師子肉,非余外蟲。如是佛子自破佛法,非外道天魔能破。”

  地藏菩薩本願經雲:“若有衆生僞作沙門(梵語sramana),心非沙門,破用常住,欺诳白衣(梵語avadata—vasana),違背戒律,種種造惡,如是等輩.,當墮無間地獄,千萬億劫,求出無期。”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:“爾時天魔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,口說經法,其人不覺是其魔著,自言謂得無上涅槃,來彼求巧善男子處,敷座說法,其形斯須,或作比丘(梵語bhiksu),令彼人見。或爲帝釋、或爲婦女、或比丘尼(梵語bhiksuni)、或寢暗室,身有光明,是人愚迷,惑爲菩薩,信其教化,搖蕩其心,破佛律儀,潛行貪欲,口中好言,災祥變異,或言如來某處出世,或言劫火,或說刀兵,恐怖于人,令其家資,無故耗散,此名怪鬼,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,厭足心生,去彼人體,弟子與師,俱陷王難,汝當先覺,不入輪迥,迷惑不知,墮無間獄。”

  大佛頂首楞嚴經雲:“爾時天魔候得其便,飛精附人,口說經法,其人亦不覺知魔著,亦言自得無上涅槃。其聽法者愚迷,惑爲菩薩,侄逸其心,破佛律儀,潛行貪欲(梵語lobha),口中好言,諸佛應世,某世某人,當是某佛化身來此,某人即是某菩薩等來化人間,其人見故,心生傾渴,邪見密奧,種智銷滅。

  爾時天魔,令其聽者未聞法前,心自開悟,念念移易,或得宿命、或有他心、或見地獄(梵語naraka)、或知人間好惡諸事,或口說偈、或自誦經。是人愚迷,惑爲菩薩,口中好言,佛有大小,某佛先佛,某佛後佛,其中亦有真佛假佛,男佛女佛,菩薩亦然,其人見故,洗滌本心,易人邪悟,此名魅鬼年老成魔,惱亂是人。汝當先覺,不入輪回,迷惑不知,墮無間獄。”

  33、學佛之行者,對“名利”的尺寸,應抱著何種態度?

  站在因位的學佛行者而言,對名利應盡心淨化, 道心不堅,易受名利所誘惑,盡可能減少接觸名利之鈎,免得見境名利心又重蹈覆轍,而這段歲月裏,應勤奮精進道業,與般若智慧相應,正覺名利空無自性,如幻而有,終不可得,日久功圓 ,則能對名利無所惑動,自修自成佛道。

  若站在果地的行者而言,名利對證成果位者來說,是不惑不動的,何以得知?因爲行者自性解脫,了知名利本空,如幻不可得,當下心地不執著諸法之相,名利無法束縛解脫者,解脫者對名利亦不動,空相解脫故。

  34、做個正信佛教徒,要怎樣履行才能使佛法久住不滅?

  身爲佛教徒應該禀持十點基本法則,佛法就不會變質而衰滅,畢竟,衆生(梵語bahu—jana)共業複雜,牽一發動全身,應全面性的建設,除了宗教外,亦有社會、國家、世界等等的牽製,但也應挽救這一切之逆流,何等爲十?今敘述如下:

  一、共同依戒(梵語sila)爲師。

  二、僧俗倫次不可亂,七衆之法共遵,不可顛倒違越如來法則。

  叁、出家在家應廣行正法,開闡菩提涅槃大法,邪法外道法,應嚴禁于佛寺川流。

  四、僧事僧斷。

  五、僧寶應普遍提高素養、學問、人格、因果(梵語hetu—phala)、道德。

  六、僧團應團結一心,應以六和敬爲正宗,不得劃分界線,故步自封,自築圍牆。

  七、外道易滲透僧團,有形無形摧毀佛教,纂改佛教聖典。正信佛弟子,皆有責任與護法之責,經雲:菩薩觀衆生苦而發菩提心(梵語bodhi—citta),見聖教衰而發菩提心。

  八、政府處斷宗教法,應禀持大公無私而立法,擁護正教,邪教應勇于嚴禁或解散,不得偏袒他教。

  九、佛教本體應整肅教史、教法、教製、教團,使其圓滿上軌道。

  十、培養弘法僧寶,無盡推動*輪,讓叁寶(梵語tri—ratna)遍及朝野上下,乃至全世界皆可得聞如來菩提大法,因而能正覺佛法出現人間如實之本懷。

  35、菩薩行,度自己的子女,算是自私自利的行爲嗎?

  菩薩(梵語bodhi—sattva),菩提薩睡之略稱。菩薩廣度衆生,等視一切有情,是親非親,無分高下遠近,男女老幼,富貴貧窮,菩薩平等皆度化,在菩薩心地已突破時空觀念,更沒有種族區別,甚至六道衆生都一一度化之,所以,菩薩行者,度自己的子女,這是理所當然,不算自私自利的行爲,何況父母、兄弟、姊妹、子女、眷屬朋友等,在菩薩心地中,皆等視六道中之一分子,同時是未來佛,畢竟同具佛性故。

  梵網經菩薩戒雲:“汝是未來佛,我是已成之佛。”

  36、有些畜牲人見之會生歡喜心,有些畜牲人見之生厭惡心,是何原因?

  畜牲(梵語tiryanc,巴利語tiracchana)。有些人我們看見會心生歡喜,也有…

《佛學問答(第四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