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些人一看見之後,會心生厭惡,這就是佛門所講的緣分問題,業報問題;畜牲也一樣,有些畜牲見之,內心生歡喜,有些畜牲見之,心生厭惡,這都是緣分問題,業報問題,這如何而說呢?諸位想想看:假使你與我都結下很深刻的善緣,你看到我,會心生歡喜,無有造作,相處愉快,不會疑神疑鬼,始終法喜。我看見你,心地會非常歡喜,相處自然,自始至終愉悅,何以如此呢?因爲你我都互相結過好緣分,不論過去生或現生故。
同樣的理由,假使你看到我會生厭惡,不喜歡與我見面或相處,在一起總覺得不太對勁,有說不出的厭離心,心裏還是不能信賴我,甚至疑神疑鬼,相處之間生不如死一般,這是什麼原因呢?這就是彼此沒有結過好因緣(梵語hetu—pratyana)之故。
或者我看見你,我內心也會生厭惡,對你的長相與行爲,樣樣看不順眼,嫌東又嫌西,你做起事來,我都不滿意,但是你並沒有如我所看所想的那麼差勁,爲何我看不慣呢?這一連串的毛病,就出在你我彼此沒有結過善緣之故,不論過去無量世前或今生,畢竟,凡事皆有前因與後果的。
人與人的見面或相處,甚至人看見一些畜牲,彼此的好壞,歡喜不歡喜,厭惡不厭惡,這都與緣分有直接的關系;結善緣得善報,結惡緣得惡報。
另一方面而言,業報之形象,也會使人厭惡,譬如:我長得醜八怪,叁分不像人,七分不像鬼,令人心生不舒服,直想厭離,一點好感都沒有,種種條件都不上道,在這種情況之下,你看見我的模樣,當下不暈倒,也要說一聲:拜托!天下那有這麼醜陋的男人,難看得不得了,看久了會生病,搞不好被傳染了怎麼辦?叁十六計走之爲先!
這個例子,就是由業報所帶來的厭惡心,普天之下,六道衆生皆生活在因緣果報中,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脫離因緣而獨居,因此,我們爲何不彼此結美好因緣?將後的未來,不論今生或來生,所開花結果的,絕對是很純真的、愉快的、美好的、善良的、和諧的、無事的、喜悅的!
37、學佛須常親近善知識,善知識應具備何種條件,方可堪稱善知識?
佛教(梵語Buddha—sasana)是理智的宗教,是令人踏上覺悟的另一端,不僅是信仰它,在求知上,義理的開導,或是修持的啓發,都應通過理性的,一一導歸正法,通達涅槃,這種種入門之道,須要有善知識的開示教導,衆生何等根機,要依何等法藥才能根治衆生之病本,這生死大業相當之重要,抉擇善知識就不得不謹慎而爲了。
善知識(梵語kalyanamitra,巴利語kalyana—mitta)。怎樣才算是善知識呢?善知識的條件,不是因爲他徒衆多、寺院大、相貌莊嚴、或者知名度大、福報大、學問好就以爲是善知識了,如實之善知識,應具足五點尊德,今引錄成佛之道,何等爲五?敘述如下:
一、證德:指叁學修證,戒清淨成就,定成就,觀慧成就。
二、教德:深入經藏(梵語sutranta—pitaka),成就多聞,能開示導引學衆,進修大乘正道。
叁、達實性:實性是正法的別名,由現證慧通達,或從聞思教理得通達。
四、悲愍:有慈悲心,不是爲了名聞利養,而是能清淨說法。
五、巧爲說:成就辯才,能善巧方便爲衆說法,所以容易了解,容易得益。如果成就這些功德,那就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善知識了。
38、學佛要達到理事圓融方爲究竟,可是事實上,事與理總是還有一段距離,學佛者該如何善待成就之?
諸法本是不二法,理事是一體的,不是兩回事,事即理,理即事,從中不得分開;從事透理,理何嘗不是事;從理顯事,事何嘗不是理,諸法從本以來無變異,法爾如是。
事與理表面看起來似乎兩回事,其實,大聖佛陀慈悲,爲令我輩正覺諸法實相,有時說事、有時說理、有時說理事不二,一切法本來就是如實不二的,爲令方便覺悟實相(梵語dharmata),因而才說事與理,而後方說理事不二。
我們不要怕理與事有距離,當下理事是一體的、同時的、肯定的、非二的、說事說理都是方便權巧之談,比喻說:房子已蓋好了,那麼房子是理還是事,覺悟者當下不可言說,一落入言說與諸法實相違也。
在覺悟者方便爲人解說的話,說事、說理、說理事不二、二亦不可得,全部都對,說非事、非理、非理事,也都全對;在迷而不覺者,一開口即錯誤橫飛,說事、說理、說理事,全部自性迷故,若說非事、非理、非理事,亦全迷諸法而言說。
道理一定必先通達,因通達而後如實實踐,因而實證諸法實相,一切則無有爭矣!
祖師大德雲:“理雖頓悟,事須漸修。”徹悟禅師雲:“全大火聚是清涼池,非離火聚別有涼池;全清涼池是大火聚,非離涼池別有火聚。”
39、吾人欲得出家修行,但在年齡方面是否有限製?請慈悲開導!
出家梵語(pravrajya),年齡方面而言,依佛陀教製是有限製的,最低應七歲以上方可出家,最高六十、七十亦可,但是身體一定要健康,心理要健全,思想要端莊,行住坐臥不須人扶持,身體能自在往來,亦能修習叁寶事;六十歲以上有限製,僅能受沙彌戒或沙彌尼戒,不得受比丘或比丘尼戒,若強行受戒,一切皆得不如法,大有違佛之律法。
薩婆多論雲:“年六十不得受大戒,設師僧強授,亦不得戒,惟聽爲沙彌(梵語Sramanera)。七歲以下亦不聽度,若度受戒,二具惡作。”
薩婆多論雲:“若過七十能爲所作,若減七十不堪造事,臥起須人,皆不聽出家,若年滿七十康健,能修習諸業,聽與出家(梵語pravrajya)。”
40、天人福報大,亦有殊勝之身心,天人有十法是人間所沒有的特點,今引敘長阿含經所載,何等爲十?
一、飛去無限數。
二、飛來無限數。
叁、去無礙。
四、來無礙。
五、天身無有皮膚、骨體、筋脈、血肉。
六、身無不淨大小便利。
七、身無疲極。
八、天女不産。
九、天目不眴。
十、身隨意色,好青則青、黃赤白隨意而現。
41、阿彌陀佛之接引身相,爲何所見都是立相,而不見有坐相呢?
阿彌陀佛(梵語Amita—buddha),乃西方極樂世界之教主也。叁世諸佛說法,則有說法相;接引則有接引相,通常所見的確立相居多,坐相極少見得;諸佛證得法身(梵語dharma—kaya),故已得自在無礙,行住坐臥皆得解脫自得,正信佛弟子,不應以佛之何相接引而産生相執,接引相是應衆生方便而有,若衆生要佛以坐姿接引,佛則以坐姿接引,若欲立相接引,佛則以立相接引,諸佛度生無有定法故。
42、修淨土法門者,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念佛雖達一心不亂,但福報不夠,是否能達成往生之願?
一心不亂(梵語aviksipta—citta),即專注一事,使心不散亂,不動搖之謂。既能念得一心不亂,一心不亂又分爲事一心與理一心,理一心發願往生絕對不是難事,因爲已能斷叁毒而得法性;事一心雖未能斷惑,但已能伏諸惑,命終之際,縱然是事一心不亂,也不會被周遭一切逆境所惑動,一心不亂即是正定,當下能堅強信心與願力,勇猛佛號,往生必成,終無疑惑。
所以說,命終之際,既得一心不亂,福報不夠之業亦隨而伏之,福報夠不夠已成其次問題,我佛門弟子應以信、願、行叁資糧,牢固不動搖,心如大地,往生淨土十即十生、百即百生、千即千生。
43、無量壽經所說,西方淨土無惡人,而修淨土宗是帶業往生,還有惡習氣,何以無惡人?
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,又作妙樂、安樂、安養、樂邦、爲淨土宗特別重視之西方淨土。極樂世界是修行最高學府,始終是正法時期,無有像法、末法時期,環境莊嚴,師資莊嚴,同參道友亦莊嚴,何以故?極樂世界是修行特佳之道場,十方諸佛共贊共宣之法門;到極樂世界不是觀光爲目的,不是遊覽走馬看花而去的,往生西方淨土者若以疑心,觀光、遊覽、欣賞、走馬看花而去,反而去不成;畢竟,西方淨土的行者,一一皆發心修行而往生的,爲證菩提爲成佛道而往生。
縱然帶業往生,亦有惡習氣,是絕對沒錯,一旦往生淨土不是馬上成了大菩薩,或成了佛,亦須不斷勤修佛法,親聽彌陀演音,漸修漸證無生忍。這惡習氣,只是存在內心而有,不會暴發殺盜淫妄于外在,故無惡人之有,既然有條件往生淨土了,殺盜淫妄對往生淨土的行者而言,是絕對不會構成的。從來于經典也沒有看到極樂世界有監獄,有警察局、分駐所、地方法院、最高法院、司法院、監察院,更沒有便衣的秘密警察,何以如此呢?因爲這一連串的警察局,最高法院是爲一切惡徒所立的,若是大衆奉公守法,監獄、司法院等等必須一一關門,一切法律是爲製止惡人而立,若無惡人,一切的法律即成傀儡,當下就失效,沒有作用了。
極樂世界(梵語Sukhavati)的人,都是大丈夫相、無女人相,大家容貌都很莊嚴、尊貴、道氣翩翩,一股道人之氣質,令人心生歡喜,見之亦隨喜修行,從中淫念當下不生,殺意息滅,何況無冤無仇,殺盜淫從何起?
極樂世界的人各個皆有神通(梵語rddhi),假使有人有意無意動邪念、或妄語、或行動怪異,淨土諸人悉知悉見,怎敢邪念妄語缤紛呢?修行慚愧都來不及了,怎敢妄動胡爲呢?
極樂世界皆以黃金爲地,池底純以金沙布地,四邊階道,金、銀、琉璃、玻黎合成,上有樓閣,亦以金、銀、琉璃、玻黎、砗磲、赤珠、瑪瑙而嚴飾之,整體的淨土皆是無上珍寶所成,貪欲從何起?偷盜從何生?腳踏是黃金,睡處亦珍寶,空中、地上、水池樓閣全是無量寶物所嚴飾,這富有而尊貴的國土,是阿彌陀佛願力所成,是福德與智慧溶鑄莊嚴之…
《佛學問答(第四輯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