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些人一看见之后,会心生厌恶,这就是佛门所讲的缘分问题,业报问题;畜牲也一样,有些畜牲见之,内心生欢喜,有些畜牲见之,心生厌恶,这都是缘分问题,业报问题,这如何而说呢?诸位想想看:假使你与我都结下很深刻的善缘,你看到我,会心生欢喜,无有造作,相处愉快,不会疑神疑鬼,始终法喜。我看见你,心地会非常欢喜,相处自然,自始至终愉悦,何以如此呢?因为你我都互相结过好缘分,不论过去生或现生故。
同样的理由,假使你看到我会生厌恶,不喜欢与我见面或相处,在一起总觉得不太对劲,有说不出的厌离心,心里还是不能信赖我,甚至疑神疑鬼,相处之间生不如死一般,这是什么原因呢?这就是彼此没有结过好因缘(梵语hetu—pratyana)之故。
或者我看见你,我内心也会生厌恶,对你的长相与行为,样样看不顺眼,嫌东又嫌西,你做起事来,我都不满意,但是你并没有如我所看所想的那么差劲,为何我看不惯呢?这一连串的毛病,就出在你我彼此没有结过善缘之故,不论过去无量世前或今生,毕竟,凡事皆有前因与后果的。
人与人的见面或相处,甚至人看见一些畜牲,彼此的好坏,欢喜不欢喜,厌恶不厌恶,这都与缘分有直接的关系;结善缘得善报,结恶缘得恶报。
另一方面而言,业报之形象,也会使人厌恶,譬如:我长得丑八怪,三分不像人,七分不像鬼,令人心生不舒服,直想厌离,一点好感都没有,种种条件都不上道,在这种情况之下,你看见我的模样,当下不晕倒,也要说一声:拜托!天下那有这么丑陋的男人,难看得不得了,看久了会生病,搞不好被传染了怎么办?三十六计走之为先!
这个例子,就是由业报所带来的厌恶心,普天之下,六道众生皆生活在因缘果报中,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脱离因缘而独居,因此,我们为何不彼此结美好因缘?将后的未来,不论今生或来生,所开花结果的,绝对是很纯真的、愉快的、美好的、善良的、和谐的、无事的、喜悦的!
37、学佛须常亲近善知识,善知识应具备何种条件,方可堪称善知识?
佛教(梵语Buddha—sasana)是理智的宗教,是令人踏上觉悟的另一端,不仅是信仰它,在求知上,义理的开导,或是修持的启发,都应通过理性的,一一导归正法,通达涅槃,这种种入门之道,须要有善知识的开示教导,众生何等根机,要依何等法药才能根治众生之病本,这生死大业相当之重要,抉择善知识就不得不谨慎而为了。
善知识(梵语kalyanamitra,巴利语kalyana—mitta)。怎样才算是善知识呢?善知识的条件,不是因为他徒众多、寺院大、相貌庄严、或者知名度大、福报大、学问好就以为是善知识了,如实之善知识,应具足五点尊德,今引录成佛之道,何等为五?叙述如下:
一、证德:指三学修证,戒清净成就,定成就,观慧成就。
二、教德:深入经藏(梵语sutranta—pitaka),成就多闻,能开示导引学众,进修大乘正道。
三、达实性:实性是正法的别名,由现证慧通达,或从闻思教理得通达。
四、悲愍:有慈悲心,不是为了名闻利养,而是能清净说法。
五、巧为说:成就辩才,能善巧方便为众说法,所以容易了解,容易得益。如果成就这些功德,那就是一位了不得的大善知识了。
38、学佛要达到理事圆融方为究竟,可是事实上,事与理总是还有一段距离,学佛者该如何善待成就之?
诸法本是不二法,理事是一体的,不是两回事,事即理,理即事,从中不得分开;从事透理,理何尝不是事;从理显事,事何尝不是理,诸法从本以来无变异,法尔如是。
事与理表面看起来似乎两回事,其实,大圣佛陀慈悲,为令我辈正觉诸法实相,有时说事、有时说理、有时说理事不二,一切法本来就是如实不二的,为令方便觉悟实相(梵语dharmata),因而才说事与理,而后方说理事不二。
我们不要怕理与事有距离,当下理事是一体的、同时的、肯定的、非二的、说事说理都是方便权巧之谈,比喻说:房子已盖好了,那么房子是理还是事,觉悟者当下不可言说,一落入言说与诸法实相违也。
在觉悟者方便为人解说的话,说事、说理、说理事不二、二亦不可得,全部都对,说非事、非理、非理事,也都全对;在迷而不觉者,一开口即错误横飞,说事、说理、说理事,全部自性迷故,若说非事、非理、非理事,亦全迷诸法而言说。
道理一定必先通达,因通达而后如实实践,因而实证诸法实相,一切则无有争矣!
祖师大德云:“理虽顿悟,事须渐修。”彻悟禅师云:“全大火聚是清凉池,非离火聚别有凉池;全清凉池是大火聚,非离凉池别有火聚。”
39、吾人欲得出家修行,但在年龄方面是否有限制?请慈悲开导!
出家梵语(pravrajya),年龄方面而言,依佛陀教制是有限制的,最低应七岁以上方可出家,最高六十、七十亦可,但是身体一定要健康,心理要健全,思想要端庄,行住坐卧不须人扶持,身体能自在往来,亦能修习三宝事;六十岁以上有限制,仅能受沙弥戒或沙弥尼戒,不得受比丘或比丘尼戒,若强行受戒,一切皆得不如法,大有违佛之律法。
萨婆多论云:“年六十不得受大戒,设师僧强授,亦不得戒,惟听为沙弥(梵语Sramanera)。七岁以下亦不听度,若度受戒,二具恶作。”
萨婆多论云:“若过七十能为所作,若减七十不堪造事,卧起须人,皆不听出家,若年满七十康健,能修习诸业,听与出家(梵语pravrajya)。”
40、天人福报大,亦有殊胜之身心,天人有十法是人间所没有的特点,今引叙长阿含经所载,何等为十?
一、飞去无限数。
二、飞来无限数。
三、去无碍。
四、来无碍。
五、天身无有皮肤、骨体、筋脉、血肉。
六、身无不净大小便利。
七、身无疲极。
八、天女不产。
九、天目不眴。
十、身随意色,好青则青、黄赤白随意而现。
41、阿弥陀佛之接引身相,为何所见都是立相,而不见有坐相呢?
阿弥陀佛(梵语Amita—buddha),乃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也。三世诸佛说法,则有说法相;接引则有接引相,通常所见的确立相居多,坐相极少见得;诸佛证得法身(梵语dharma—kaya),故已得自在无碍,行住坐卧皆得解脱自得,正信佛弟子,不应以佛之何相接引而产生相执,接引相是应众生方便而有,若众生要佛以坐姿接引,佛则以坐姿接引,若欲立相接引,佛则以立相接引,诸佛度生无有定法故。
42、修净土法门者,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念佛虽达一心不乱,但福报不够,是否能达成往生之愿?
一心不乱(梵语aviksipta—citta),即专注一事,使心不散乱,不动摇之谓。既能念得一心不乱,一心不乱又分为事一心与理一心,理一心发愿往生绝对不是难事,因为已能断三毒而得法性;事一心虽未能断惑,但已能伏诸惑,命终之际,纵然是事一心不乱,也不会被周遭一切逆境所惑动,一心不乱即是正定,当下能坚强信心与愿力,勇猛佛号,往生必成,终无疑惑。
所以说,命终之际,既得一心不乱,福报不够之业亦随而伏之,福报够不够已成其次问题,我佛门弟子应以信、愿、行三资粮,牢固不动摇,心如大地,往生净土十即十生、百即百生、千即千生。
43、无量寿经所说,西方净土无恶人,而修净土宗是带业往生,还有恶习气,何以无恶人?
极乐世界(梵语Sukhavati),又作妙乐、安乐、安养、乐邦、为净土宗特别重视之西方净土。极乐世界是修行最高学府,始终是正法时期,无有像法、末法时期,环境庄严,师资庄严,同参道友亦庄严,何以故?极乐世界是修行特佳之道场,十方诸佛共赞共宣之法门;到极乐世界不是观光为目的,不是游览走马看花而去的,往生西方净土者若以疑心,观光、游览、欣赏、走马看花而去,反而去不成;毕竟,西方净土的行者,一一皆发心修行而往生的,为证菩提为成佛道而往生。
纵然带业往生,亦有恶习气,是绝对没错,一旦往生净土不是马上成了大菩萨,或成了佛,亦须不断勤修佛法,亲听弥陀演音,渐修渐证无生忍。这恶习气,只是存在内心而有,不会暴发杀盗淫妄于外在,故无恶人之有,既然有条件往生净土了,杀盗淫妄对往生净土的行者而言,是绝对不会构成的。从来于经典也没有看到极乐世界有监狱,有警察局、分驻所、地方法院、最高法院、司法院、监察院,更没有便衣的秘密警察,何以如此呢?因为这一连串的警察局,最高法院是为一切恶徒所立的,若是大众奉公守法,监狱、司法院等等必须一一关门,一切法律是为制止恶人而立,若无恶人,一切的法律即成傀儡,当下就失效,没有作用了。
极乐世界(梵语Sukhavati)的人,都是大丈夫相、无女人相,大家容貌都很庄严、尊贵、道气翩翩,一股道人之气质,令人心生欢喜,见之亦随喜修行,从中淫念当下不生,杀意息灭,何况无冤无仇,杀盗淫从何起?
极乐世界的人各个皆有神通(梵语rddhi),假使有人有意无意动邪念、或妄语、或行动怪异,净土诸人悉知悉见,怎敢邪念妄语缤纷呢?修行惭愧都来不及了,怎敢妄动胡为呢?
极乐世界皆以黄金为地,池底纯以金沙布地,四边阶道,金、银、琉璃、玻黎合成,上有楼阁,亦以金、银、琉璃、玻黎、砗磲、赤珠、玛瑙而严饰之,整体的净土皆是无上珍宝所成,贪欲从何起?偷盗从何生?脚踏是黄金,睡处亦珍宝,空中、地上、水池楼阁全是无量宝物所严饰,这富有而尊贵的国土,是阿弥陀佛愿力所成,是福德与智慧溶铸庄严之…
《佛学问答(第四辑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